2014年底,我辭去了一份十多年的媒體工作,之後在另一家媒體短暫停留。最終,我選擇離開,開始了一個獨立訪問者的道路。

  之前10多年的媒體經歷,我做調查記者,也做過評論版的負責人。 我曾長期供職的一份報紙,很獨特,位於中國西北部,在大陸媒體從“真理報”模式向“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野蠻生長”的意味,而這意味著,也可以有一個縫隙。

  今日回首,我和同行們曾經歷的這個時代,竟然是中國媒體、尤其是調查報導黃金發展的一段時間。“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在太多的壓制,太多的不滿之外,原來當初也有曾那麼多的堅持、挑戰,以及可能。

  那時候,我做了很多與法治、底層權利相關的報導。2007年前後,時評繁榮,被稱為“公民寫作的時代來臨”,“圍觀改變中國”,期間,媒體評論日漸重要。 2011年,我開始主持一個報紙的評論版,並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盡自己的努力,去拓展一張報紙可能的言論邊界,例如南周事件中發聲等。直到2013年,因言論管制的加劇,辭去評論部主任一職。

  2013年至今,中國開始另外一種風景。管控加劇,媒體平臺不斷淪喪,背後,有權力與資本的雙重衝擊。風雨飄搖,10多年來共同體的努力,終究有了坍塌之相。竟有一夢黃粱之慨歎。

  很多同行去創業,很多人離開了,記者越來越少,媒體也越來越少。而我,所求不過是,繼續當個記者。陳婉瑩老師說,一朝記者,一世記者。或許,這是無法回避的宿命?而我們的宿命,不過是不甘心,不甘心在黑暗和喑啞中輕易離去,願意去追尋一個自由一些的表達。

  2015年,我選擇了一個獨立媒體人的道路。微信公號第一篇《阿潘探夫記》。關注良心犯的妻子。

  之後的選題,都是獨立操作。關注被遮罩的當代藝術現場;關注“禁書”的作者,關注大饑荒的故事……

  我心無旁騖,如同做一份手工的小報,有一份心念,是去追尋到一點點的真相,同時為虛假的高牆抽去一塊磚。而其中方式,也不過如一個手藝人而已。

  毫釐而進,就這樣,還在堅持。若說有夢想,不過是追求一個獨立自由的寫作,以永不合作的姿態,在窒息壓抑的空間裡,盡力舒展,保持一個人的獨立與清白。

本文為作者之現場主講稿

江雪女士

調查記者,現為獨立媒體人。曾任華商報首席記者、評論部主任,以及財新傳媒記者。

1996年畢業于西北政法學院(現為西北政法大學)。1998年3月投身傳媒,成為記者,之後10餘年未離開新聞一線,致力於法律、底層維權和公民社會搭建的報導。2002年,因對延安 「夫妻看黃碟 民警上門查」一事的報導,獲《南方週末》「2002年公眾服務傑出表現獎」,「黃碟事件」也成為釐清公權與私權邊界的憲法案例 。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主持華商報評論版,為評論部主任、評論週刊主編,持續通過媒體言論平臺,關注民主、法治及公民社會建設的議題。2013年元月,華商評論「南周獻詞緣何釀成公共事件」,為國內紙媒唯一公開聲援南周者。2013年7月,因言論環境日益縮緊,遂辭去評論部主任一職以示抗議,並做回記者。

2015年6月,徹底離開紙媒,成為獨立媒體人,探尋現有體制下媒體人的獨立路徑,並開通個人微信公號「雪訪」,發表《阿潘探夫記》、《一個妻子的這一年》等文章,關注被主流媒體刻意遮罩的無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