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四日「2016 亞洲華文新聞專業論壇」第三場「中國大陸場」,由世新大學前校長賴鼎銘教授主持,邀請前《新快報》記者劉虎、前《華商報》記者江雪,以及《財新傳媒》研究員安替,和三位與談人,依序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中研院副研究員林宗弘、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保撬動中國」專欄作者林吉洋,就各自對中國新聞業的經歷和觀察進行交流。

劉虎:虛假報導嚴重危害媒體信譽

目前為獨立新聞工作者的劉虎,以不疾不徐的方式、溫和的語調,詳實地介紹兩則他參與揭發的虛假報導,同時這兩則都是主流媒體與地方政府合作製造出來的假新聞。他表示,選擇「秦嶺夜明珠」和「撫仙湖水下古城」除了是親身經歷,也因這兩則新聞約發生在五、六年前,已事隔一段時間,較能觀察出主流媒體因報導虛假新聞所受到的後續影響。

2010年12月6日,陝西洋縣的華陽風景區官網公布「潭中有寶珠」一事,之後《華商報》、《陝西新聞》陸續以「寶珠」、「夜明珠」進行大篇幅報導,但劉虎調查後,揭露水下從未出出現過夜明珠。另一則「撫仙湖水下古城」則是在2000年時,一位潛水員聲稱在湖底發現一座不亞於「龐貝」古城的水下遺址。隔年中央電視台(央視,CCTV)知名節目《東方時空》和雲南市政府合作辦理直播,獲得36{b45b4e8054f30de3cdbef933dce5bb53e574504aa7c9501adf0d2cc9cc047453}的收視率。2006年新華社辦理第二次直播,更聲稱在水下發現大金字塔、大型古建築群。到了2011年,央視籌備第三次直播時,劉虎透過實地調查得知「水下古城」只是當地政府和央視合作的旅遊宣傳。隨後,劉虎所屬的媒體《新快報》以〈中國「龐貝」古城騙局-十年「大戲」再上演〉作為頭版,並以三個版大肆報導,披露地方政府和中央電視台的勾結行為。

製造虛假新聞如同雙面刃,傷害讀者也危害媒體自身的信譽。劉虎指出,這兩個事件都發生在深水下,雖然查證不易,但他認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華商報」、「央視」變成政府製造假新聞的幫兇。

劉虎提出他對這兩家媒體的現狀觀察,他說,近年來《華商報》不但公信力下降、解散了深度新聞部,更面臨了讀者流失、廣告流失,集團裁員的困境。而央視除了和政府共同製造假新聞,甚至還配合政府審判,上演「媒體人、律師、維權人士上電視認罪」的劇碼,遭致大量網民非議,批評其為「央視法院」,導致收視率下降,整體收入大幅降低。
「你把讀者都當傻子,讀者怎麼可能不流失!」

江雪:以獨立思維不斷衝破國家防線的中國新聞業

「今天分享的內容都很個人化,沒有太龐大的敘事,但個體的歷史也是整個歷史的一部分,也許還是有一點意義。」

戴著黑框眼鏡、留著中分長髮的江雪,以溫婉的聲音和自謙的語氣,緩緩道出多年新聞工作帶給她的經歷和養分。2015年初夏,江雪辭掉長達18年的新聞工作。她說,在中國,離開媒體就不能自稱「記者」,因為那需要國家給予證件。於是,「獨立媒體訪問者」成為她的新身分。同年六月,她在個人微信公眾平台創辦「雪訪」,發聲管道則從傳統紙媒變成網路,目前約有九千多人追蹤此帳號。

江雪以18年(1998-2015)的新聞工作經歷,提出對中國新聞業變化的觀察,並以新聞人的獨立精神、新聞媒體與國家的折衝貫串演講主軸。她說,1920年代大公報的理想「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對今天中國的新聞媒體而言,依然是鏡花水月。

但她表示,「真實感激這十多年來的記者生涯,在最不自由的行當裡,可以去體驗自由的可貴,以及一點點獨立的尊貴。」

江雪認為,這麼多年來,媒體像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譬如2003年《南方都市報》報導一名遭警察逮捕,關押期間又被莫名打死的「孫志剛事件」,江雪表示,這個事件是標誌性的事件,促成2003成為中國公民權利復甦的一年。

到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時,當時真相的不明,媒體、NGO選擇不斷的衝破禁令進行採訪。2011年,兩輛高鐵追撞,造成40人死亡的「動車追尾慘劇」,時值新浪微博興起,網路上開始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參與。江雪說,這段時間,官方設置禁令,後來媒體突破禁令採訪,官方又再出禁令,新聞媒體人就在微博上「曬」被臨時撤掉的版面。而2013年的南周事件也為中國新聞業寫下獨立自主的重要一頁。江雪認為,過去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管制、太多的禁令,「但今天回顧,它竟成就了一個黃金的年代」,例如不斷湧出的觀察報導、深度報導等,都是這時代的重要印記。

關於微信公眾號,江雪表示,她希望能搭建一個凝聚本地民間和使用價值認同的平台,同時也希望能促進公眾討論、兼具啟蒙作用。但她認為啟蒙尚未完成,尤其是政府方面的啟蒙。她也表示,在今天這個扭曲的時代裡,她很高興能做為一個人民的媒體人。

「雖然力量微弱、心情焦慮,但一步一步慢慢來吧!」、「而且我已經在路上了。」江雪說。

安替:黨天下讓傳統媒體死亡   但新聞記者永生

相對於江雪以個人角度出發,安替則是從宏觀的歷史視野鋪陳。安替說,每個時代的新聞行業型態,都會受到「政治吸納、用戶需求、技術突破」三者交互影響,並以這三個要素為主軸,從歷史面分析中國新聞業的轉型和發展。

安替追溯到大禹治水、夏、商、周等古代,並一路介紹到當代中國。他認為,傳播管道上最先會有技術上的突破,接著「為政治所用」-政治上會開始吸納這樣的技術成果,而最重要的是市場用戶的需求;這三種力量決定了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新聞面貌。

譬如春秋戰國出現的「竹簡」,安替認為,竹簡可視為第一個移動媒體,技術突破上在於開始能在竹簡上刻墨文字,讓春秋戰國時代的各國能透過當時盛行的門客、說客傳達觀點,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喪失,各地方的權力擴張。其滿足用戶的需求,即在於個人得以擁有媒體,能傳播個人觀點。

時序來到1942年的中國延安時代。安替表示,1942年對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是很重要的時間點。他指出,當時國家發現新聞是很重要的宣傳工具,於是將媒體視為宣傳的輿論陣地,且這樣的理論從1942年一直用到2013年,不僅僅適用在傳統媒體,也包括後來的互聯網、新媒體、微博。安替認為,對此最好的說明,是學者高華總結整理的「毛澤東新聞理論」,內容包括黨性第一、反對虛假真實性、新聞的快慢必須以黨的利益為準則、運用報紙指導運動、新聞保密和分層次閱讀原則。說明中國新聞業在「黨天下」的特殊性下,發展出的新聞從業原則。

到了互聯網時代,國家對新聞媒體的管制也呈現了不一樣的面貌。安替說,官方禁止臉書、Twitter、YouTube進入中國,但中國人在防火牆內另外興建起平行系統,例如百度、微博、微信、優酷等。這些網路社群都受到北京的中央政府管制,只有中央能刪除社交媒體的文章,地方政府無法刪除。他將中央政府形容為大貓,地方政府為小貓,眾多的部落格為老鼠;他說,中央的管制方式不是貓和老鼠的關係,而是「大貓和老鼠合作,共同去攻擊小貓。」意即中央會依其政治目的放任眾多老鼠(部落格)去攻擊小貓(地方政府),並藉此加強大貓(中央政府)的權威。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這樣非常聰明的審查方式完成國家的政治目的。」安替說。譬如重慶官員薄熙來事件,許多部落格不斷地批評,但當年的二到三月幾乎呈現完全的言論自由,中央就用「不審查」、「言論自由」的方式完成其政治鬥爭。

安替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須利用信息落差,去蒐集網路以外、難以得到的資訊內容,且在技術配合下,若能提高信息落差,就能決定媒體是否能繼續存活。目前在《財新傳媒》工作的安替,提到旗下成立的《世界說》跟國際學生組織AIESEC合作,在全球200個城市建立記者站,採訪議員、總統、CEO等一些獲取門檻較高的資訊,由當地中國留學生拍攝影片,透過他們傳回素材,總部再製作更完整的內容,並翻譯成各種語言賣給各國。

在歷史長河中,雖然傳統紙媒面臨轉型的路口,他認為「傳統新聞業在死亡,但新聞永生,記者永生。」安替最後說道。

熱情和理想成為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

(與談人羅世宏)

台灣學者羅世宏認為雖然中國官方掌握權力,但也出現很多獨立媒體人。他呼應安替的觀點表示,「一個人的熱情和理想燒完了,還會有人接著燒。」

(與談人林吉洋)

林吉洋則分享自己在中國從事環境生態調查報告時,觀察到許多民間團體、獨立記者和非政府組織(NGO)持續在中國管制下進行許多研究調查。林宗弘則說道,中國黨天下的模式造成「黨性輸出」,新聞自由在黨國執政下走向黑暗,媒體控制也從舊媒體延伸到新媒體,他更認為中國目前的新聞業是處在最惡劣的時代。

(與談人林宗弘)

呼應安替的黨天下觀察,林宗弘第一張簡報呈現一個全球地圖,他開玩笑說,能夠比中國的黨天下大的就只剩地球了。雖然從歷年新聞自由度的統計來看,中國新聞專業發揮的空間在近年來是越來越嚴峻了,但因為仍看到很多新聞工作者的努力,這讓林宗弘相信,還是應該保持樂觀的態度,「黑暗總會過去,光明總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