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為李美賢
編註:本文為李美賢教授論壇與談稿全文
就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歷史脈絡來看,「華文」媒體具有特殊性意義與角色,尤其是就族群政治這個領域而言。華文平面媒體過去一段時間,面臨了嚴峻的挑戰,基本上可用「敵不過政商夾殺併購」幾個字說明其命運。不過,受益於網路的發達,網路媒體讓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有機會開闢新的戰場,尤其是《當今大馬》的中文版,成為目前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最重要的符號,與其他三種語言,一起以「獨立媒體」、「捍衛言論自由」為職志。
李偉倫先生的<馬來西亞政治危機與媒體寒冬>一文,正是架構在網路發達的時代脈絡下,來探究相關的議題與現象,論述也預設在馬來西亞「理應是」一個言論開放、政治自由的社會,或說該文預設馬來西亞自2008年已是「高度民主化」的社會。如今媒體遭遇的種種箝制或壓迫,主要來自於政治危機引發了國家政治菁英蠢蠢想要「重新」限縮媒體自由的慾望。以下幾點,說明我對這樣的立論的異見。
觀察馬來西亞的政治民主化,必須要拉長時間脈絡,也需深度解析每一次民主運動的觸發點,就選舉結果的分析,更不能跳過2004年的選舉結果。仔細觀察,從1999年到2013年,反對陣營的勢力,與執政菁英內鬥的程度成正比。近幾年來的政治民主化運動,都是在菁英內鬥的縫隙中,由在野菁英領導社會運動。然而,我們不應忽略,民主或自由化應是一種解放的任務,必須跳脫由上而下的領導,畢竟由上而下的領導,終究只能帶來觀念的「植入」,缺乏自身的「覺醒」(conscientization)。在這樣的歷程,缺乏對話的過程,會形成一種「缺乏解放意識」的「民主化」。換言之,競選期間「一舉推翻國陣」的願望,顯然在最近兩次大選成為一股強烈而可動員的民氣,而打破長期壟斷政經資源、不正義的執政集團,是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馬來西亞人民正常而合理的渴望。但是,追求自由民主者沒有反身的能力,結果就是形成另一個壓迫集團。這在過去選舉裡,在馬來西亞的外籍勞工,如何被羞辱,可見一般。如果打倒霸權的力量是另一個霸權,理性對話「異見」的可能將失去空間。換言之,近期選舉過程看到諸多「成功動員」的例證,然而,許多動員過程卻瀰漫著「霸權意識」,這是民主化過程值得擔憂的現象。真正的對話「不能是充滿敵意的,…因為在充滿敵意的行動中,不是為了尋求真理,僅是將自己的真理、世界觀、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Freier) 缺乏理性自覺的政治動員,很難產出真正的民主政治贏家,甚至經常孕育了另一個霸權。
缺乏解放意識的民主化,無法孕育具有「反身」能力的公民意識,媒體應該是公民意識重要的孵育機制,藉由提供「對話平台」來開展。就馬來西亞特殊的族群政治的生態而言,缺乏公民意識的民主與開放,經常強化了我群族群意識與深化了族群界線。馬來西亞中文媒體潛在的族群性,在馬國的角色與社會責任,不言而喻,而最具代表性的《當今大馬》中文版,如何扮演社會第四權的角色,更值得觀察與期待,畢竟媒體的良性運作與否與民主制度的維繫息息相關。如果媒體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之外,是民主機制最重要的制衡角色,在馬來西亞人民普遍對行政、立法、司法沒有信任的社會,媒體的角色又能如何扮演,顯然更為複雜。尤其是在媒體發展越區社交媒體化時,相對高度自由的網路媒體,如何在類似馬來西亞族群政治複雜的社會,扮演好守門狗(watch dog)、追求真相、提供具溝通性的公共對話,是打造具公民意識社會的重要元素。
結語:《當今大馬》中文版FB透露的危機
作為《當今大馬》中文版FB偶爾的閱讀者,我對馬來西亞中文媒體的社會角色有深重的擔憂。自開辦以來,Malaysiakini機構的年輕性與理想性,是大家敬佩與樂道的。也因為年輕,理當更清楚社交媒體具有的特殊感染力、傳播力與影響力。然而,此一官方FB讓網友放縱恣意地以充滿高度種族歧視的字眼謾罵羞辱,無形無意間提供了單向歧視言論的動員平台。針對此現象,也許Malaysiakini落入了「自由與管制」的兩難,也或許僅僅是因為人力不足無法負擔一個可以帶領公共討論的網站管理者,不論是哪一個,還是明示了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在這個網路媒體時代所需細膩處理的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