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卓新獎基金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辦調查報導工作坊,以「揭露:我們都是真相調查者」為題,為期兩天的課程吸引許多媒體同業、在校學生前來聽講。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蘇正平於致詞時,分享他多年來為了改善國內媒體環境所做的努力。他說:「你覺得你應該去做、可以去做,就去做看看吧。」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讓他勇往直前,除了在擔任新聞局長任內,推動成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更在卸任局長後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媒體人,一起成立「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致力於獎勵新聞專業,以及提供媒體人交流和發揮專業的空間。

蘇正平認為:「媒體圈的人應該擁有個交流平台。」因此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主要設計兩個活動,舉辦「優沙龍」,每月最後一個禮拜五開辦演講餐會,讓成員對國內的媒體環境保持關注,第二,建立調查報導網路平台,成立台灣首個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wereport),蘇正平強調:「希望以另一種機制來鼓勵調查報導。」

此外,蘇正平也肯定去年卓新獎新增調查報導獎,他認為,除了有機制,還要大眾共同努力,產製好的調查報導。他期許參與講座的聽眾,能多認識身旁的夥伴,相互討論。

卓越新聞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呼應蘇正平的致詞,指出「這是關鍵時刻,調查報導讓新聞業發展更蓬勃。」,調查報導的監督精神,正是新聞專業的核心,做好調查報導也能夠豐富新聞報導的內容。

該以調查報導為榮
  獨立調查報導工作坊的第一堂課,由胡元輝董事長開講,他以美國調查報導經典案例「水門案」做開場,回顧Carl Bernstein和 Bob Woodward兩位記者如何不畏懼權威,揭露總統竊聽一事。但水門案是否就等於調查報導?胡元輝認為,此案件對於美國調查報導發展有跨時代的貢獻,讓之後美國同業和相關科系學生,都開始以調查報導為榮。

水門案記者Carl Bernstein認為新聞報導都是一種調查調查,胡元輝則認為新聞工作者作報導都是對事實核查,任何記者都要有這種精神,他說:「調查報導是報導的核心精神。」
業界有許多人問:什麼是調查報導?他一言以蔽之:「揭露人們所欲隱瞞之事。」而所謂隱瞞的是誰?就是報導的關鍵所在。

他詢問現場壹週刊記者陳函謙:「若是有人外遇,怎樣的人會被你們報導?」陳函謙回答:「如果他以好爸爸、好先生的形象在社會上混飯吃,就會是被報導的對象。」胡元輝追問報導的原因,陳記者說:「之所以要報導,是因為跟公共利益有關。」
胡元輝說:「這就是重點。」因為調查報導除了揭露不欲人知的事情,也是改變社會的手段之一,胡元輝認為這接近憤怒新聞業(the journalism of outrage)的定義:「透過我的揭露,我想改變什麼(make a change, improve the society)。」

形式上是為了接露事情,但目的是為了改變。

至於要成為調查報導記者,該具備何種特質?胡元輝說:「懷疑本質,不會隨便相信政府說什麼。」

他以愛爾蘭揭弊記者克勞德‧柯克本的名言:「任何消息未經官方否認之前,都不能輕易相信。」胡元輝強調,然要做調查記者,該於起疑處起疑。

「既得利益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犧牲公平正義。」胡元輝認為,媒體作看門狗(watchdog)的角色,應讓行政、立法、司法的弊端無所遁形,他舉史東(I. F. Stone)為例,調查政府前後不一的公開資訊,辦報為人民把關。

要重振風雨飄搖的調查報導 
然而,胡元輝發現:「西方世界的調查報導近幾年大幅被犧牲。」他指出,科技不一定帶給服務民主更好的功能,他以美國為例,1984年到2010年普立茲公共服務新聞獎參賽件數減少43%,許多弊案也遲至多年後才被揭露,他說:「調查報導已風雨飄搖。」

胡元輝期許,當代的非營利團體逐漸嶄露頭角,像是美國的《Propublica》就是成功的案例,聘請30餘位專業記者,在每年約一千萬美元的預算下從事調查報導,已連續兩年獲普立茲獎殊榮,更是首度獲獎的網路媒體。而台灣雖無充足的資金聘請專業記者,但目前以「公眾委製」方式,建立平台Wereport,鼓勵有潛力的記者多提案,透過募得的經費,能產製具有深度的調查報導。

人間福報記者李祖翔現場提問,若調查報導記者揭露弊端,毀掉當事人的企業甚至全體員工生計,是否仍要繼續調查下去?

胡元輝說:「回歸到(記者)自己的選擇。」他認為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些人會認為沒有小惡跟大惡之分,一律揭露。但過往也有許多人選擇放棄線索,不願揭露。而另名記者說:「要做調查報導,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

現場另有學員問起,調查報導是否要平衡報導?胡元輝認為:「你還是要去盡最大的力量去查證。」

胡元輝回憶自己在海軍陸戰隊時,某位軍官揭露空軍更換現有雷達的標案有弊端,於是他請同事查證,最終因為無法得知結果,而決定不報導。此外,還有人詢問被列為最高機密的史亞平事件,在有違法之虞是否仍要去調查?胡元輝回應:「應該設法去查,若有證據再去評估報導的潛在危機。」
課程最後,胡元輝再次強調:「沒有調查報導,行政、立法、司法會有空洞,大企業的弊端會牽涉更多人。」凡涉及公共生活與公共利益之事務,記者應秉持懷疑特質,釐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