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宋小海拍攝)
今年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調查報導工作坊」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汪文豪、林慧貞進行「調查報導技巧暨案例討論」。去年兩人共同以〈揭開偽米粉真相系列調查報導〉獲得卓新獎調查報導獎肯定。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在2011年9月3日成立的網路獨立媒體,報導著重農業、食物以及環境議題,網站除了進行專題報導,也有開放公民新聞平台供民眾發表,另外網站亦開發小農產品,以農產的營收支持新聞網站維護營運,目前有三位專職記者。
歷任聯合報、天下雜誌記者的汪文豪表示,跑新聞近十年才到上下游,現在仍經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做調查報導,除了發掘背後結構問題,也要對報導者懷著同理心,以及思考如何讓報導具有真正價值。
釐清問題意識 關注農業發掘「米粉無米」
汪文豪認為,進行調查報導要先釐清問題意識,他以「米粉無米」報導為例,許多米粉業者強調米粉的製程文化面向,內含多少米不是重點,而上下游的調查報導則著重食品安全及農業,以此設定訪問專家及資料,找出明確的核心宗旨。
汪文豪指出,當時他與林慧貞採訪米粉加工業者支持有機米耕種,後續聊天時業者感慨說市面上大部分的米粉都是用「玉米澱粉」製造,聽完後判斷可以繼續發展。當時深入追查後發現不只是標示爭議,更包括飲食健康問題,最終關懷是希望台灣農業與食品加工能夠結合,而台灣稻米生產過剩,但台灣公糧庫存卻將近一年稻米產量而消化不完;米粉也是米食多元化的產物,但業者卻打著米的名號,使用卻是進口廉價玉米澱粉。
在上下游擔任記者近兩年的林慧貞表示,在上下游陸續接觸思考不同的農業議題,例如政府推行禁宰活禽政策,但除了一般人對於電宰比較乾淨的想像,這些政策對於雞販、行口商的生計影響是什麼,因此她便跟著雞販進入環南市場電宰廠,發現其中管控、防疫不如政府宣稱的安全衛生,而屠宰集中在大型電宰廠也會影響民眾生計販賣時間,而有些報導觀察仍須親身經歷才能發現。
林慧貞說,進行調查報導常多從人際關係中慢慢發展,但要如何把內幕用完整線索串起來,相較主流媒體時間壓縮緊迫,可能每一兩個小時就要寫報導,在上下游新聞市集報導,較有時間努力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發現線索,才有辦法發掘米粉議題。
揭露廉價玉米澱粉問題 修法功敗垂成
汪文豪表示當時買了市面上52種品牌的米粉,專家指出可從營養標示觀察蛋白質推算含米量,若蛋白質過少,米的含量相對也低,經食品檢驗後,標榜純米或超過九成的米粉,卻幾乎沒有米。報導以圖表分析這些業者所加「玉米澱粉」,並非玉米磨成粉,而是在玉米採收後泡藥劑軟化分離,各部份做不同運用,最後最無價值的即是玉米澱粉,僅有醣份。為了讓玉米澱粉可久放,又添加其他化學藥劑修飾。
汪文豪說,經歷去年食安風暴,以及針對米粉系列報導,原促成食管署修法重訂標準,然而今年七月法令落實之前,米粉業者與立法委員在媒體上打烏賊戰,其中還操作中國山寨新竹米粉恐將取代台灣,造成政策翻盤,目前也只能繼續追查。
瘦肉精藥名多 搜尋善用交叉比對
汪文豪另談到關於瘦肉精的調查報導,是因政府希望談判TIFA,而準備開放帶有瘦肉精美國牛肉進口。當時政府指稱萊克多巴胺的瘦肉精,與其他的瘦肉精不同,是較為安全。但他透過關鍵字搜尋,發現在美國的相關討論不像台灣這麼單一,其中並找到美國獨立記者關於食品安全的報導,即提及萊克多巴胺的申請成為飼料添加劑的實驗過程,以及獸醫與養殖戶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反應出現動物副作用,因此他自己再進FDA找了萊克多巴胺的相關資料,整理〈瘦肉精為何讓人不放心?〉的系列文章報導呈現正反意見。
汪文豪分享如何善用關鍵字交互運用,例如他在找瘦肉精相關資料時,也會用瘦肉精專業名稱「乙型受體素」搜尋,此外「乙型受體素」包括人用藥至少用超過四十五種以上,效能強弱不同,而萊克多巴胺是影響效能比較低,才開放為飼料添加劑。瘦肉精名字複雜,有時連官方也搞不清楚,還曾表示開放「萊克多巴胺-培林」,但他以「培林」搜尋,找到農委會與中央畜產會考察美國養牛業者資料,其中官員問美國牛使用培林情形,對方卻答幾乎很少。他再找國外資料,才發現萊克多巴胺是藥品名,牛飼料則稱「歐多福斯(Optaflexx),豬飼料是「培林(Paylean)」,官員到美國養牛場詢問使用豬飼料情形,當然得到很少的答案。後來報導解釋後,官方也才解釋萊克多巴胺不同的商品名稱。
對於如何搜尋資料,汪文豪表示搜尋資料不只可用Google,若議題與中國相關使用「百度」,兩者排序結果就很不同,因此搜尋引擎只是幫忙判斷參考。此外國科會有「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網站,把所有官方研究報告可檢索,另可善用學校訂閱的資料庫。
引註中找資料 閱讀小心陷阱
汪文豪並指出,可多從資料引註中再找資料線索,以去年台灣發現鼬獾患狂犬病為例,因為台灣超過四十年未發現狂犬病,國內相關研究報告很少,相對中國仍是疫區,因此不乏相關研究,查找資料即從引註內發現「鼬獾」字眼,進而找到浙江省也有患有狂犬病毒的鼬獾傷人情形,便將該省歷年狀況進行整理報導,亦有相當高的網路點閱率。
汪文豪也提醒,有時查找論文資料只有摘要,但若只看摘要即判斷撰寫報導,就有非常大的危險,例如去年疾管局發現民眾感染台灣H6N1禽流感病毒,但此類病毒尚未在人身上發現過,當時卻有報導引用家畜衛生實驗所研究員論文,其中摘要內容提及台灣H6N1有跨物種傳染風險,由於論文發表時間早於發現時間,因此報導批評政府早就知道H6N1有傳染人的風險,卻未防疫作為。但他個人找出論文後,發現該實驗研究的H6N1有不同的情境設計,並將病毒增強,當然就會「跨物種傳染風險」,但在一般狀況其實毒力並不強。
汪文豪也自我檢討過去他曾進行的「生質能源」報導,當時歐美各國使用玉米、向日葵等做為生產原料,農委會也試辦計畫種植能源作物,因此他就認為報導該往此方向進行,而支持人士則多為環工、能源領域,但隔年國際發生糧荒、台灣能源作物收成也不好、成本高,台大農藝系即抨擊該政策,除了台灣面積小,向日葵等作物多為溫帶作物,不適合台灣多雨高溫環境,若發展應種植甘薯、甘蔗提煉生質酒精,汪文豪認為當時太天真流於「文青式的想像」,回頭也反省報導應有多一點不同的面向觀察。
「每次做調查報導對我而言都是知識的大啟發。」汪文豪認為,調查報導不該只針對當前看到的現象,還要去看到背後的結構,記者要避免報導陷入公式或刻板化,而保持探索事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