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宋小海拍攝)

調查報導工作坊今年邁入第三年,有些人或許好奇,為何要年年舉辦?關心調查報導的人數有這麼多嗎?我的答案不但是肯定的,而且相當確定與堅定。

我之所以如此肯定,其原因不只在於參加工作坊的人數逐年增加,亦不僅在於調查報導所具有的理論價值,更在於每年都可以看到許多驚心動魄的調查報導,既揭露不為人知的社會真相,亦促成政策與社會的變革。我們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些耗盡心力,甚至賠上性命的報導,人間社會的陰暗面會有多麼黯沉。

致力提升調查報導品質的美國非營利組織─「調查記者與編輯人」(Investigative Reporters and Editors, IRE),每年都會在美國選定一個城市召開大型會議,提供100個以上的論壇、實用課程,以及針對各類專門議題的演講,讓有心進行調查報導的各界人士得以進行交流與討論。會議的最終目的則是希望與會者「帶著在你的社區處理重要新聞所需的知識、工具與竅門一起離開」。

美國「調查記者與編輯人」組織成立於1975年,長期致力於調查報導的推動,因為它們相信調查報導乃自由社會不可或缺之物,必須持續提供各種資源與支持。該組織在全美國透過各種會議與訓練尋求調查報導品質的提升,更建立一個資源中心,蒐集了25000則以上的調查報導,以及3500份以上的報導技巧資料,成為此一領域極具實用價值的研究圖書館。而每年的大型會議多在六月舉行,例如今年的會議地點選在舊金山,時間是6月26至29日。

對比美國的「調查記者與編輯人」組織,我們的調查報導工作坊可謂尚在起步階段,不過猶未晚也。只要有心,獨木終能成林。研究美國調查報導發展史的學者奧科(James L. Aucoin)指出,「調查記者與編輯人」組織成立的最大效益乃是調查記者社群的開創,在此之前,美國從事調查報導的記者鮮有機會聚在一起,分享技巧,論辯標準。

或許,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等三個組織合作推動的調查報導工作坊,亦可以調查報導社群的建立為出發點,從相濡以沫到眾志成城,循序邁向提升台灣調查報導品質的宏遠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