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朱淑娟以長期關注的環境議題為例,分享調查報導的技巧及經驗。她表示,調查報導是從調查計畫開始的。確定主題設定、調查方法與調查目的,是調查計畫的重要步驟。在此階段,也須決定將來新聞處理形式,文字或影音的選擇,都會影響採訪的方式,及調查結果的呈現。

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對資訊的敏感度尤其重要,也該對政策、議題深入了解,才能解讀數據、分析現況。朱淑娟也認為,正確的報導時機能提升大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朱淑娟自2012年開始觀察臺灣降雨紀錄,直至2014底水情稍緊,便是報導水資源議題的時機點。臺灣重大事件也影響報導時機,2014年底選舉沸沸揚揚,環境議題的重要性可能被政治新聞所壓制。

此外,朱淑娟也強調,記者應該對政策始終保持懷疑的態度。在一系列的水資源報導中,朱淑娟便質疑,當水資源供應不足時,產業限水順序是否不符合法規,而臺灣稻作長期供過於求,稻作政策為何未做調整,來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在綜觀現象與法案後,便可發現其中不合理之處,再加以指出。

朱淑娟表示,臺灣水資源的困境令人擔憂,危機持續加深,但政府的行動仍舊緩慢。而調查報導不僅是揭密事實,更重要的是在揭秘之後,期望可以改變其結構性的問題。當缺水成為常態現象時,國家的能源政策該如何調整,以及水資源要如何調配運用,都是調查報導背後,更希望被大眾看見的議題。

小細節看見大議題

《今週刊》社長梁永煌表示,保持議題敏感度與記者縝密的思維,是完成調查報導的關鍵。

《今週刊》報導的許多議題都是從一個小現象發現的,從實習醫生的過勞現象以及醫生被告的案例增加,梁永煌意識到醫界將面臨的困境,對這些細微現象的敏銳觀察,一篇具有遠見的調查報導因此產生,也引起社會對於醫界議題的廣泛討論。

議題敏感度可以經由訓練達成與朋友閒聊、一篇報導,或是一樁不合尋常的交易,都可能牽引著背後更大的議題,而這些都來自於對現象時時保持懷疑。

梁永煌表示,「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會很驕傲自己參與了很多議題」,這些社會議題不一定是醜聞或貪腐,有時也可能反應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年金改革就是很好的一例。許多社會議題都仰賴媒體的報導,但調查報導題材的選定,同時也需依靠媒體自我檢視。商業媒體有其壓力,但仍不能改變媒體揭發不公義的特性,面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議題,也應秉持媒體報導事實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