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卓新沙龍 | 卓新獎得獎人學思歷程演講

林怡廷女士主講:深入看媒體非典型的新聞古典主義者(一)
第15屆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得主林怡廷去(2016)年以〈緬甸大選系列報導〉獲得這座她記者生涯的第三個大獎。今(2017)年6月23日,林怡廷在「卓新沙龍-卓越新聞獎得主學思歷程分享」活動中主講「一個非典型的新聞古典主義者-從新媒體到傳統媒體,從獨立記者到體制記者的歸返之路」。將自己定位為「非典型」的林怡廷,分享她在體制內外、新舊媒體和媒介使用的思考和選擇。
第15屆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得主林怡廷,在「卓新沙龍」分享自己的記者歷程。
三個媒體現象  反映記者生存焦慮  

林怡廷在自己的故事之前,先從大環境的變化下,記者工作的處境談起。近年來,新聞在新科技和社會發展趨勢中面臨諸多挑戰,身處其中的記者更遭遇了勞動條件低劣和生存危機。她分享的第一件事即是《蘋果日報》在今年六月提出的方案,希望推動員工離職並自組工作室接案,「這幾年有愈來愈多媒體傾向不自己養記者,而和獨立記者合作,《蘋果日報》只是反映了一個成熟的現象。」林怡廷說。

其次,網路平台已成為現代人溝通和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許多傳統媒體也因應趨勢而改變;包括林怡廷目前工作的《天下雜誌》以及前東家《端傳媒》都推行付費牆(pay wall)向讀者收費。最後一個現象則是新聞組織運用AI人工智慧撰寫新聞。

「這三件事情反映了作為記者的焦慮。」林怡廷說,這幾年媒體產業面臨極大挑戰,過去的營利模式已經支撐不下去,大家也還沒找到一個在網路空間中穩定走下去的道路。「我很好奇在場的年輕學生或記者,看到這樣的情況還想做記者嗎?」她微笑地問道。

十年追尋 ,記者是唯一選擇。她表示,每個人有自己的答案,「但我的答案是:我沒有別的選擇。」林怡廷的答案奠基於她的個人經歷,2012年她開始在《陽光時務週刊》當記者。在那之前,她已在社會上闖蕩了一段時間,「大概經過十年的尋找,我才確立自己要當一個記者,然後在五年前當了記者。」林怡廷回想。

「我沒有別的選擇,這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路,但還是必須走下去。」她語氣輕柔且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