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post-truth)或「後事實」是近年來傳播領域最熱門的詞彙,不僅假新聞的社會影響受到高度關注,連帶亦使事實與真相的重要性遭到強烈衝擊。但,真相確實難尋?事實果真飄渺?
真實為何?向來是哲學重要思辨所在,從認識論到本體論,均無法抽離有關真實的討論與認定。而新聞學裡所探討的正確、公正等概念,就其根本基礎而言,同樣無法逃脫此一哲學層次的思辨。許多新聞工作者或許對這些基礎理念的思辨不感興趣,但即使從實踐層次來說,新聞需傳遞事實與真相的意義,乃至如何可能傳遞事實與真相,同樣不難理解。
有人說,假新聞層出不窮、包裝高明,足可掩人耳目、以假亂真,所以追求新聞事實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也有人認為,人間社會如斯複雜,權勢力量如斯巨大,企圖揭露真相的努力委實難如登天。這些說法固然有其道理,卻難以推翻人類社會追尋事實與真相的必要與可能。與其說,「後真相」與「後事實」的說法重創了新聞的價值與功能,不如說,它益發證明報導真實、揭露真相在當前時代的重要性。
調查報導的傳統向來以揭露事實真相、促成社會改變為其職志,尤其是以揭露有權有勢者不願攤在陽光下的內幕為己任。為了達成此一目標,調查報導的先輩們過去已經發展出許多探索內幕、追尋真相的原則或技巧。例如如何發展多重消息來源、建立與消息來源的信賴關係,培養文件心態(documents state of mind),避免落入陰謀理論(conspiracy theories)的陷阱等等,畢竟「眼見不一定是事實,耳聞不一定是真相」。
如今假新聞固然充斥,權勢者雖然高明,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許多有心、有能的新聞機構與工作者業已發展出相應的採訪及查證方法。例如針對假新聞溫床所在的社群媒體訊息及使用者生產內容,都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核實做法。包括如何與社群消息來源接觸與互動?如何查證網路資訊產製者的可信度?乃至如何辨識網路影片或圖片的真偽等等。
時代雖有改變,傳播亦見演進,但問題似乎不在於事實與真相的難尋,而在於新聞事業與新聞工作者是否已下定決心探求事實、揭露真相。就此而言,「後真相」與「後事實」的時代顯然更需要調查報導,而且是強而有力的調查報導!
胡元輝/優質新聞發展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