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委員:
賴秀如(中央通訊社國外中心主任編譯)(召集人〉
林福岳(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侯志欽(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專任講師)
趙鏡涓(前警察廣播電台總台長)
簡妙如(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三次評審會議時間:九月一日、十月九日、十一月二十日
地點:清華大學月涵堂會議廳、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誠品信義店FiFi茶酒沙龍

第八屆卓新獎廣播類「即時新聞獎」共報名10件,「專題新聞獎」共報名23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會議重點係決定評審方式。評審們討論決定,每一位評審委員都需聽過每一件作品,並依5級分評分(最好5分,次之4分,以此類推,最差1分)。

第二次分組會議時,評審委員們將對作品加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後,選出入圍者〈每一獎項不超過5名〉。

第二次評審會議

一、首先統計評分表結果,發現五位評審委員們共識頗高。接著主席與出席評審們對參賽作品進行討論。討論摘要如下:

*即時新聞獎*

◎警廣晚間新聞

「是有持續性、穩定性、有一定品質水準的 daily news。」

「有長期穩定性品質的新聞報導」

◎全國首件民間自發性公投案之始末

「這個議題很有趣,將自發性公投事件的始末串成報導,但是有些關鍵性的資訊一直沒說清楚,例如,以25人為小班的說法是根據什麼來訂定的。」

「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夠清楚。」

「有即時性,但是事件始末沒講清楚。」

◎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

「精采、好聽,面向完整。」

「事前的企劃、構思十分完備,有創意的daily news。」

「在沒有畫面的限制下來製作這個題材,還能這麼生動、有趣,非常成功。」

◎台「大」開門-從開放陸生來台政策看台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處理的也很仔細。」

◎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地下電台猛虎出閘,不可不「腎」

「結合專題與即時,做的很好的節目。」

*專題新聞獎*

◎探訪台灣的詔安客

「能充分利用廣播的專長,將特殊族群的客家話、閩南話、國語很自然的交串在一起;對客語脈絡的描述及爭議點等各個面向都有提及。另外因為在網路上有播放,所以除了聲音外,也能同時運用文字及照片的傳播力。可惜內容上過於冗長,如果在後製的編輯和剪接上能再加強,會是一件很漂亮的作品。」

「能掌握廣播的長處,但內容略微冗長了,有些地方觀點一再重複,若能精簡些,在整體性會更有吸引力。」

「題材有特色也很有意義,製作及資料整理非常嚴謹,如果加以精簡就會更精采。」

◎台灣好多樣系列報導

「很有吸引力,老少咸宜,聽的出來記者的用心。」

「有媒體的影響力」

「新聞價值比較弱,但其他各方面的製作品質都很好。」

◎我嘸讀冊—關懷不識字民眾系列報導

「雖然不是全新的題材,但報導中受訪者對知識的渴望及為了學習所付出的努力,仍是十分動人。」

◎向陽的孩子

「是社區性的小品作品,關注的議題就是當地的中輟生。以小朋友的觀點出發,內容完整。雖然是地方性的報導,但題材本身的社會價值及意義都很重要。」

「後製能力較不足,在錄音、剪輯的製作品質上有瑕疵,可惜了這個題材。」

「以廣播節目製作激勵青少年建立自信、肯定自己,及以金鐘獎頒獎形式貫串整個節目是不錯的構想,雖然錄音品質不很一致,仍讓人聽了頗為感動。」

「讓人有感覺的節目,可惜技術上有瑕疵。」

◎歸巢的漂鳥

「是不錯的地區性報導,貼近地方的廣播,能和當地的民情人心相應,是地方人士關心的人和事;主持人及節目的製作品質都有一定的水準,在內容呈現及主題面向上都很完整。」

◎花蓮心新聞

「不嘩眾取寵,很平實的節目,三則報導都有穩定而平均的水準,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誠懇而深刻。」

◎百年台灣 百歲奇蹟 系列報導

「內容有吸引力,但是新聞性不高。」

◎另類繞境進香團-大地工作坊

「題材選的很好,觀察力很細膩,很精采的作品。」

「內容很有意思,會讓人喜歡聽下去。」

◎該「死」的一群-敲開死囚之門系列

「深刻、感人,非常用心。」

二、經過討論後,評審們選出了兩個獎項的入圍作品:

即時新聞獎

*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警察廣播電台/趙彛民、張子榮等13人

*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地下電台猛虎出閘,不可不「腎」/望春風廣播電台/嚴玉霜

*全國首件民間自發性公投案之始末/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台/洪慧瑜

專題新聞獎

*該「死」的一群-敲開死囚之門系列/中央廣播電台/詹婉如

*兩岸「假、大、空」系列報導/漢聲廣播電台/劉秀蘭

*另類繞境進香團—-大地工作坊/漢聲廣播台中台/黃秋卿

*百轉千迴—-大陸學歷這條路系列報導/漢聲廣播電台/陳雅鴻.朱鴻鈞.王詩涵等3人

*向陽的孩子/正聲廣播宜蘭台/華國梅

三、評審委員所提出綜合性的看法

1、本屆的參賽作品件數雖然比去年少,但水準都相當整齊,各具特色。廣播的設備與人力需求較具彈性,廣播工作者可以很機動且主動的去發掘各種議題,包括常常被主流媒體忽略的新聞。為了參賽才製作的節目,會顯得制式與沉重,反而看不到廣播應該有的生命力。

2、在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裡,廣播電台的經營者應該更重視即時新聞,強化新聞部門或人力,配合科技發展強化記者的觀念做法、專業能力、器材設備等。本屆的作品題材選擇面向寬廣、訪談技巧頗有進步,期盼能再強化訊息的彙整與資料的組織,在專題呈現方面能多實驗不同的敘事技巧,繼續拓展廣播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3、本屆參賽作品,新聞性不強是最大的缺點,在即時新聞獎項下,即時、快速的效果普遍性的沒有做到。廣播最大的特色是「聲音」,但作品裡對聲音的運用(人的聲音、音樂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等)往往不夠純熟,非常可惜。另外後製的編輯與剪接能力有待努力。不過在題材選擇上呈現的多元化值得高興。

4、廣播人代表的是對廣播工作的犧牲奉獻與熱情執著,在各類媒體的競爭下,廣播對新聞事件的啟動與回應其實是可以最迅速的,廣播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抓住聽眾的耳朵,則不論在技術面上像音質、音效、剪接技巧的提升,在內容上,對資料的重新組織與編輯的能力都很重要。

第三次評審會議

評審們先就即時新聞獎入圍的3件作品再次討論:

『「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幾乎是最「正確」的即時新聞。不過評審們聽到的是把一整天各時段的新聞累積起來,但是如果是在一天當中零散分開來,聽眾在聽廣播的習慣上能否整天準時收聽呢?』

『「全國首件民間自發性公投案之始末」也是把分段的新聞剪輯累積起來,而且延續的時間更長。』

『即時新聞本來就有即時性、變化性,而通常聽警廣路況電台的聽眾群,他們的收聽習慣是有持續性的。』

『「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這件作品我蠻有感覺的,很有現場感。』

『「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這件作品結構精鍊、緊實。』

『但「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比較不像即時新聞。』

『「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前半段有即時新聞,是很不錯的地方電台。令人驚艷的是能把NCC這個議題做深入討論,內容的完整度及深度都夠。但日偏食的即時性強,即時新聞只要做到插進來聽時有即時感、臨場感就算成功了。』

『製作的整體規劃、新聞表現上,「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相當不錯。「NCC開放155家電台頻率申請」是個好主題,前段還算接近即時新聞,後段比較傾向專題。如果以整體新聞架構表現上,「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在這個獎項上比較符合。』

『今年是第一次有廣播的即時新聞獎,為了強調這個獎項的特質,對作品的「即時性」是否應該更予鼓勵?』

經過討論後評審委員進入評分,「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得到每位評審老師的最高分。所以即時新聞獎由警察廣播電台「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獲得。

接著評審們就專題新聞獎的入圍作品進行討論:

『有幾個作品讓我天人交戰。』

『「另類遶境進香團」觀點及切入角度很有特色。』

『「向陽的孩子」在製作品質上確實有瑕疵。』

『「另類遶境進香團」及「該死的一群」,兩者性質不同,就議題而言,「該死的一群」製作難度很高,非常誠懇,能打動受刑人接受訪問很不容易,訪問內容平實,不會太情緒化,也不會用太專家的角度來表現,有誠摯感。而「另類遶境進香團」則是超級活潑,非常好聽,讓聽眾對進香團有不同的認識,討論環保的議題,呈現義工可愛的面貌,非常有可聽性。一個沉重的議題,做的很好;一個活潑的議題’ 也做的很好。很難決定。』

『「另類遶境進香團」讓人聽起來很愉悅,很自然,也有啟發性。』

『入圍作品各有特色。題材、技術、與層面上 「該死的一群」確實是高難度的; 但情感上我最喜歡「另類遶境進香團」。』

『「該死的一群」題目不好做,將死刑的議題,能做的淺顯,能讓當事人講話很不容易。挑戰專業困難度,不去找容易的題目,而去找困難的題目,值得肯定。』

『「該死的一群」做到不煽情、不刻意,是一個有深度、成熟的媒體工作者。』

『新聞面向要廣,要有影響力,要能帶動人心,「另類遶境進香團」在這方面做的很好。「該死的一群」確實難做,但面向比較狹窄。』

『「兩岸假大空」的工程浩大,面面俱到,很有感情,也是一件水準以上的作品。』

討論後,評審委員開始評分,「該死的一群-敲開死囚之門系列」以 一分險勝「另類遶境進香團-大地工作坊」。專題新聞獎由中央廣播電台「該死的一群-敲開死囚之門系列」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