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得獎者感言紀實

特約記者莊佳芳採訪報導
第24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的5個獎項,分別由公共電視P#新聞實驗室、伙影社、《天下雜誌》、《報導者》,以及《READr》獲獎。主題包括:解析《財劃法》爭議、敘利亞的現況與前景分析、剖析台灣垃圾山的荒謬現象、揭開「融資租賃」亂象真相,以及台灣喜劇市場蓬勃發展等,內容面向多元。
公視〈財劃法吵什麼?〉化繁為簡 降低大眾理解門檻
本屆得獎作品為公共電視P#新聞實驗室製作的〈財劃法吵什麼?〉,由卓越新聞獎董事邵瓊慧頒獎。得獎人蔣銀珊感性地回憶,自己幾乎已經將所有媒體人的角色都嘗試過一輪了,從攝影記者到文字記者,再到影音記者。她感謝過去的養分,讓她可以做他認為「好的作品」。蔣銀珊也透露,她經常反思如何化繁為簡,降低大眾的理解門檻,才能增進公共事務的參與度。
最後,她感謝曾經幫助過此作品的所有人,並笑著表示,獲得這個獎項可以有效地緩解他的「冒牌者症候群」,雖然可能只有幾天。(編按: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是一種心理現象,指個人即使取得成功,卻懷疑自己的能力,深信自己的成就是靠運氣而非實力,並擔心總有一天會被「揭穿」為「冒牌者」。)
負責影像創作的得獎人陳彥安則感謝公視,讓他可以保有畫面上的創作自由,除此之外,他也希望自己可以持續將複雜議題簡單化,讓觀眾更容易參與。
敘利亞處境與台灣相似 戰火沒有盡頭願和平終真降臨
國際新聞獎由伙影社作品〈不安的國度〉獲勝,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頒獎。因兩位獲獎人陳彥婷與鍾聖雄皆在海外出差,委由伙影社營運長余志偉代領。余志偉提到,作為甫成立15個月的新媒體,他們一直期望用新的新聞敘事方式呈現報導,新聞創新不能停,他期待各方的資源挹注。
余志偉轉述鐘聖雄的得獎感言表示,非常感謝在敘利亞的三位新聞協力者(fixer),同時他提到,即使敘利亞內戰結束,但大大小小的衝突仍不斷,而敘利亞的處境與台灣驚人地相似,戰火看似沒有盡頭,未來的走勢仍值得繼續關注。最後鐘聖雄希望,和平有天能真正降臨。
「山不會說話、海不會投票」 感謝評審讓環境議題被看見
今年的調查報導獎由天下雜誌的作品〈誰堆出垃圾山?〉奪下,獎項由卓越新聞獎董事洪貞玲頒發。洪貞玲頒獎前說,線上優秀的新聞記者仍繼續努力做好報導,希望新聞科系學生畢業後勇敢踏進新聞業。得獎人之一的吳靜芳替正在出差的另一位得獎人劉光瑩發表感言,劉光瑩表示,報導環境議題的困難在於「山不會說話、海不會投票」,感謝評審讓被忽視的土地,有機會發聲、被看見。
劉光瑩在代為轉述的感言中,將獲得的獎項,歸功給所有團隊成員,並感謝天下雜誌的主管群,願意支持且勇敢直面敏感問題。最後劉光瑩也將獎項獻給所有,關注環境議題,並相信新聞能帶來改變的人。
「融資租賃」亂象是社會結構性問題 《報導者》將持續關注
主持人方念華特別表示,這個獎項關乎臺灣的競爭力。在這樣強敵環伺的入圍者之中,《報導者》的作品〈一通電話踏進債務流沙—揭開「融資租賃」的高利結構與剝削真相〉殺出重圍,獲得本屆的財經新聞獎,此獎項由台灣證券交易所協理邱元贊頒發。
得獎團隊之一的《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表示,報導成功最辛苦的永遠是第一線的記者。文字記者藍婉甄代表所有的製作團隊發言表示,欠債的人並不全是因為貪婪,有的時候可能只是誤入陷阱,或是其他社會中結構性的問題,他點出,目前金管會對於報導中的融資公司類型,管理仍然鬆散,而《報導者》也將持續關注。
得獎者感謝讀者願意讀新聞 新聞工作者都是「最棒的人」
本屆的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參賽件數是全獎項之最,最後由READr作品〈當笑聲成為流量:全臺喜劇市場白熱化 單口競爭激烈、日是漫才崛起〉脫穎而出,中華電信主任副總經理朱永正頒發此獎項。得獎人徐湘芸將最大的感謝獻給他的受訪者,有他們的故事才能讓報導完整。她引述喜劇演員的一段話:「喜劇是最民主的藝術,因為每15秒就可以用笑聲投一次票。」
徐湘芸也感謝還願意讀新聞的觀眾,以及持續產製內容的同業,他稱,任何做新聞的人都是「最棒的人」。最後,他希望大家踴躍參加即將登場的台北喜劇節,「繼續用笑聲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