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在艱困環境展現實力 重建信任、重鑄影響力 為公共利益與新聞價值努力

特約記者宋思彤採訪報導
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團隊,榮獲2025年社會公器獎。(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第 24 屆卓越新聞獎於 11 月 18 日圓滿落幕,共收到 771 件作品角逐 17 個獎項。在生成式 AI 崛起、傳統獲利模式崩解、媒體信任度下滑等嚴峻挑戰下,仍有許多新聞工作者以專業與勇氣守護真相。評審團主席王嵩音更呼籲,唯有改善薪資與勞動條件,才能讓記者「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做好新聞」。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的第 24 屆卓越新聞獎,於松菸誠品表演廳舉行頒獎典禮,本屆主題定為「Rebuilding Trust, Restoring Impact」(重塑信任,重鑄影響力),體現出了台灣新聞產業的危機與轉機,尤其近日有媒體記者捲入政治、司法事件,更動搖了大眾對媒體的公信力。根據牛津大學《2025年牛津數位新聞報告》,台灣的媒體信任度僅30%,比去年下降三個百分點,甚至落後全球民主社會的平均值(40%)。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致詞。(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媒體就如同社會,偶爾會吹來一塊大的烏雲,不過有烏雲、也會有陽光」,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期盼藉由一年一度的盛會,讓好的作品被看見,重新找回新聞的價值。
儘管今年對單一媒體的參賽件數設上限,仍吸引771件作品投稿。多位評審指出,今年多項獎別的整體水平更甚往年,且報導視角更加關注弱勢群體,也完整記錄國際重大新聞現場,有效拓展閱聽人的視野。
王嵩音指出,今年的入圍作品呈現出了台灣社會存在已久的結構性問題,包括外籍移工處境、跨性別族群權益、兒少心理健康、身心障礙者權利、高齡犯罪等,皆是值得持續關注的公共議題。
多語新聞、Podcast節目、深度報導,照亮社會中的少數
「2025社會公器獎」由公視新聞部的「東南亞語新聞」獲獎。該節目自2018年開播,以越南語、印尼語、泰語服務百萬新住民,提供即時且具公信力的資訊,是亞洲第一個為境內移民、移工製播的每日多語新聞節目。評審召集人黃榮村指出,節目體現「社會公器」的價值與精神,強化資訊平權與媒體近用權,其影響力更跨越國界。
《報導者》營運長李雪莉上台發表得獎感言。(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我們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還沒有被光照亮的地方。」本屆的Podcast新聞節目獎,由《報導者》的〈The Real Story〉蟬聯拿下,節目以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歷史脈絡與社會壓力展開深度對話。製作人詹婉如以「一小朵烏雲」比喻跨性別者仍未被社會完全理解,希望節目能縮短彼此認知的距離。
然而,也有記者在揭發真相後遭到報復、甚至騷擾。拿下電視及網路(影音)類長篇深度報導獎的作品〈青春「勿」語 破解數位獵場〉,探討潛伏在手遊社群中的性私密影像危機。《鏡電視》記者林昆慶透露,個人照片在報導播出後被大量盜用,甚至拿去做戀愛詐騙,讓他深刻體會到數位犯罪的威脅,也映照出調查報導者常承受的風險。
突發新聞顯現獨特切角,獨立攝影師、新創與老牌媒體各顯價值
今年也有許多具有專業屬性的媒體,在突發新聞事件中發揮自身特質,寫出唯有他們才能完成的報導,並拿下本屆平面與影音類的突發新聞獎。原住民族電視台將鏡頭深入山區部落,直擊康芮颱風的救援現場;《上下游新聞市集》則以農業專業切入,詳析丹娜絲颱風對農漁民造成的衝擊與災損。兩部作品皆以其獨到的專業視角,聚焦在地真相。
成立至今僅15個月的《伙影社》,首次參與卓新獎就入選了4件作品,最終也拿下2個獎項,包括拿下國際新聞獎的〈不安的國度〉。戰火與政局動盪的敘利亞,雖然並非台灣觀眾眼下的主流視野,但記者鐘聖雄認為,台灣有許多跟它相似的地方,都需要大眾的持續關注。
過去被稱為「死亡之組」的不分媒體調查報導獎,今年著重於創新度及報導深度,最終由《天下雜誌》作品〈誰堆出垃圾山?〉拿下。得獎者劉光瑩、吳靜芳強調,「必須要讓忽視的土地被看見」。他們認為,新聞的價值不只是記錄現況,更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才能讓更多人願意關注、願意去思考如何改變。
獨立攝影師黃子明以一群失聯移工在菜園如「螢火蟲」勞動的影像,獲得系列新聞攝影獎。(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拿下系列新聞攝影獎的攝影師黃子明,以作品〈農田裡的螢火蟲忙做工〉獲得評審青睞。他形容,獨立攝影師的工作宛如身處孤島,甚至會跟家人疏遠;但靠著同行和讀者支持,他仍能持續熱愛這份工作。他也坦言,在媒體環境低迷下,「資深」往往成了壓力,但仍努力以不同方式投入創作。
影音敘事切角展現多元創意,平面即時新聞量縮成警訊
不過,在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即時新聞參賽件數,今年只有17件,甚至只有2021年的一半。評審召集人李志德認為,即時、突發新聞是新聞服務最基礎的產品,「皮之不存,毛將附焉?」沒有現場報導,後續的特寫、調查、評論,甚至解釋性報導皆無從談起。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召集人詹慶齡,點出作品的創新敘事與切角各有特色。(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召集人詹慶齡則觀察到,雖然本屆有許多作品都聚焦於AI深偽技術,但是報導呈現並沒有落入單一套式,從變臉換聲、詐騙產業鏈,到科技反制犯罪,「都各自顯示出敘事本領,展現了創意的無限可能。」
以得獎所屬單位統計,本屆作品由《報導者》入圍17項、最終抱回3項為最多;鏡電視、公共電視、《上下游新聞市集》、《伙影社》也分別抱回2項大獎,其餘媒體則各抱回 1 個獎項,包括《今周刊》、《思想坦克VoiceTank》、《端傳媒》、中央廣播電臺、台灣電視、《天下雜誌》、《READr》。多元媒體在艱困環境下依然展現實力,共同重建信任、重鑄影響力,為公共利益與新聞價值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