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信箱 也打開生意:電子報如何成為記者的新出路

特約記者廖彥甄編譯報導
本文翻譯自《拉丁美洲新聞評論》原文:〈From inbox to income: how journalists are turning their newsletters into sustainable businesses〉,由瑪爾塔·斯帕森科普夫(Marta Szpacenkopf)撰寫。
隨著新聞消費日益分散、傳統媒體商業模式陷入危機,電子報再度回到了新聞策略的核心位置。越來越多獨立記者與新聞機構,將電子報作為傳遞每日新聞、發布最新調查、分享獨家內容與分析評論的重要管道。對許多人而言,它不僅是一項工具,更是建立與維繫個人品牌關鍵的一環。
然而,要讓電子報成為一項可持續的媒體產品,並非只靠定期更新與自然成長就能達成。專家指出,受眾的成長需要「策略、一致性與商業思維」這三個要素,然而,這些要素仍被許多記者視為編輯工作以外的事。
從個人專案到永續事業:記者創業的第一道關卡
Project C的創辦人尼爾森(Liz Kelly Nelson)表示,對於具有創業精神的記者而言,從一個成功的個人專案轉型為可持續的事業,是他們最常面臨的挑戰。Project C 致力於協助獨立記者與創作者建立永續的媒體事業。
「大多數記者一開始表現很好,因為他們已經擁有一個相信他們作品的個人網絡:朋友、同事、過去的讀者。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突破這個圈子,」Nelson 在接受《拉丁美洲新聞評論》(LatAm Journalism Review, LJR)訪問時表示,「他們懂得如何進行報導,但並不總是知道該如何發佈內容。」
另一個成長上的障礙在於,許多記者並未考慮商業領域所稱的「產品與市場契合度」(product-market fit),數位策略與受眾開發專家希克曼(Blair Hickman)如此解釋,她指出,當電子報的成長停滯時,必須評估內容是否真正符合預期的受眾。
「如果符合,而他們已經觸及了可達的受眾上限,那就該開始思考新的目標受眾,以及為此需要創作什麼樣的內容,」希克曼說。「內容本身就是推動成長的首要動力,或許也應該考慮與理念相近的創作者進行更多交叉推廣。」
希克曼也提醒,在電子報創立初期,過度關注技術性操作是一種常見誤區。由於各大平台大約每六個月就會更改演算法,她認為在電子報規模尚小時,這並非首要問題。
「發佈時間和平台選擇當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你必須了解自己在對誰說話,以及他們如何從『認識你』逐漸轉變為『你的鐵粉』,」她說。「只要專注於為你的受眾創造最好的內容就好。」
以創業者的思維經營新聞:從品牌到收入模型
在實務層面上,尼爾森表示,最常見的障礙包括:找出電子報的真正目標受眾、了解他們關心什麼、花時間在哪裡;在內容創作與行銷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建立成長系統,如推薦機制、合作夥伴關係與穩定的行動號召(call to action)。
「許多記者仍覺得自我推廣令人不自在,甚至覺得這不符合『新聞專業』,」她說。「但成長需要有意識的受眾策略,不僅要思考自己要說什麼有價值,更要想清楚誰需要聽見,以及他們會如何找到你。」希克曼則指出,「像創業者一樣思考」是記者在經營電子報時需要培養的一種心態轉變,有助於確保長期的永續發展。她同時強調,必須學會面對創業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挫折。
「你必須迅速行動,去做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事,並從中了解市場願意為什麼付費,」她說。「LinkedIn 上只會看到光鮮亮麗的成功故事,但作為一個個人創業者(solopreneur)是耗能且充滿失敗的過程。能將失敗重新詮釋為成功,真的會有幫助,因為那代表你曾經嘗試過。」
在財務可行性方面,尼爾森指出,經營者應該先從「定義自己對社群的價值」出發,而非僅僅思考電子報要涵蓋哪些主題。她建議採取多元的資金模式,例如:讀者支持(訂閱制或付費方案)、贊助合作、舉辦活動、顧問服務,或與理念相符的非政府組織與品牌合作。
「你所填補的是什麼別人沒做到的空缺?」尼爾森建議,從明確的使命出發,逐步發展出穩健而多元的收入模式,並在早期就建立合作網絡,特別是與地方組織或其他獨立媒體結盟。她強調,獨立記者最重要的資產,是掌握自己的郵件名單與品牌識別,以此確保報導的自主性與長期韌性。在她看來,「創作者記者」的意義,並非孤身奮戰,而是圍繞著報導建立一個小而有機的生態系,讓內容生產、社群連結與永續經營能夠互相支撐。
希克曼也強調,找到「產品與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是關鍵所在。「傾聽你的受眾最喜歡哪類內容、他們如何描述你的作品,並順勢而為,」她說。「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去了解真正的受眾是誰,因為他們才是願意付費的人。而且,與其追求大規模的企業贊助,讀者付費往往是更容易實現的收入來源。」
一份成功電子報背後的策略
創立於 2016 年的巴西媒體 Meio,正是以這些原則為出發點誕生的:旨在解決新聞閱讀效率低落的問題,並尋找更有效率的內容傳遞方式。最初作為一份每日電子報起家,如今已發展成一個整合平台,包含 YouTube 頻道、Podcast 節目與專屬訂閱串流服務。
「你必須讓策略隨著網路的變化而調整,而網路在本質上是一個極為流動的世界。」Meio 共同創辦人朵瑞亞(Pedro Doria)表示。
Meio 的起點,源於對讀者數位習慣的觀察。當時報紙與雜誌的廣告收益不斷下滑,人們逐漸失去閱讀紙本媒體的習慣。朵瑞亞與創業夥伴孔塞桑(Vitor Conceição)開始思考,在這樣的轉變下,新聞人還能創造什麼樣的新商業模式?他們決定從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開始測試。
「我們的邏輯一直是觀察人們已經養成、且已被鞏固的數位行為,並思考新聞如何融入那個當下,」朵瑞亞表示。「那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什麼事情可以用最低成本做到?而電子報正好能成為人們日常的一部分。」
在創立後的前兩年,Meio 幾乎完全專注於培養受眾,並未急於變現。等到觸及理想的讀者群後,他們首先嘗試廣告收益,但很快發現這並不足以支撐營運,於是轉向訂閱制。
「廣告市場波動很大,有時業績不錯,有時卻連續幾個月沒有銷售,」孔塞桑回憶道。「那時我們開始深入討論媒體存在的目的。我們長期相信,當今世界的一大問題是人們缺乏資訊,他們失去了主動了解世界的習慣。而沒有具備資訊素養的讀者,民主制度就無法運作。如果所有優質新聞都被封鎖在付費牆後,人們又要如何獲取資訊?」
最終,他們找到折衷方案:保留免費的每日電子報,同時為付費訂閱者提供額外內容,例如週六特別版、每日電子報的優先寄送,以及內部新聞監測工具的使用權。
如今,Meio 採取「三軸策略」運作。由電子報鞏固品牌形象;而YouTube 頻道扮演流量入口,吸引習慣觀看影音新聞的群眾;另外,串流服務則將這些受眾轉化為付費訂閱者,提供更深入的內容。
「電子報為我們帶來聲譽與影響力,」朵瑞亞說,透過電子報,Meio 的讀者包括企業高層、政治人物、經濟學者、記者與廣告業者,「一群既知識豐富又具影響力的社群。」
「如果你問我五年後的 Meio 會是什麼樣子,我會說一定不一樣。明年我們就滿十週年了,過去已經歷過三種不同模式,而這正是好事。」朵瑞亞表示。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媒體淪為平台下的「數位佃農」 傳播學者:應建立平台與新聞業者間的合理分潤機制
- 電子報該包含什麼內容?《紐約時報》的制勝祕訣
- 台灣選舉年 統獨議題成媒體戰焦點 AI創新敘事促轉型
- 谷玲玲X梁永煌X何榮幸X張潔平X陳順孝|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
主編:蔡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