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卓新沙龍紀實 No.4|距離拉遠之後的回望 是否更加清晰?

2025 年 10 月 2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陳洧農採訪報導

2024年的卓新獎中,有三件回顧式報導獲得肯定:榮獲特寫新聞獎的〈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入選特寫新聞獎的〈白紙抗議一週年:火焰不再、溫度猶存〉、以及入選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六四35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

今年的第四場卓新沙龍便以「記憶與遺忘的角力、詮釋的拉扯—新聞如何回望歷史現場?」為主題,邀請這三則專題的重要參與者——《端傳媒》台灣報導主任許伯崧與香港記者張泰格共同主講,內容包括:回顧式報導的視角設定、小團隊的資源配置、以及在中國進行報導的挑戰。

選題契機

不同於即時新聞報導,回顧式報導是針對過去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再審視,媒體能夠有相對充裕的時間為報導做準備。許伯崧表示,因為重大事件的週年紀念往往是每家媒體都有時間準備的報導,台灣的媒體又特別多,所以找出有別於其他媒體的報導視角格外重要。他說,回顧式報導不只是重塑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審視其起因、過程以及被留下的遺緒。

《端傳媒》為太陽花十周年專題所選擇的視角,來自於2023年年底,各個社群平台對太陽花的討論。許伯崧表示,網路上許多對太陽花的討論都充滿了記憶的錯位,以至於「同一個故事長出了非常多版本」。他說,自己能理解這些「誤讀」跟「超譯」有相當程度是出自政治目的,但做為媒體,還是希望透過各種拼湊來還原這場運動。「當然這個問題是絕對沒有答案的,」他坦承:「它是一個詮釋權的再拉扯。」

「我們很想回應為什麼社群媒體上那麼多對於事件真相的錯誤理解。」許伯崧說道。(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我們很想回應為何社群媒體上那麼多對於事件真相的錯誤理解。」許伯崧說道。(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空間與時間造成的認知差距

許伯崧表示,〈太陽花一念十年〉的核心概念是透過物理空間的定位,回溯其記憶的敘事框架。他將太陽花運動的物理空間分為三個層圈:位居核心的是事發地點立法院;第二層是外圍的青島東路;再往外輻射出去,則是第三層的台北市。而每個人因為所在的位置不同,對這場事件的記憶也會有所差異。

除了物理空間之外,另一條報導軸線是世代差距。許伯崧尤其關注當下而十多歲的Z世代對太陽花所抱持的觀點。「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們只有國中甚至是國小。」他說:「對他而言太陽花會成為一場什麼樣的運動,就是我們非常有興趣的。」

許伯崧提到,一位《端傳媒》的實習生便表示,當時自己就讀國中,住在屏東的他對太陽花唯一的印象,只有徐乃麟對佔領議場的運動者的咆哮。「這就是一個蠻大的發現跟突破。我們不只是想知道年輕人怎麼看太陽花,而是希望從他所身處的位置去理解這件事情如何影響他、如何形成他未來的生命經驗。」

補足脈絡並提出啟示

在「人」的變化以外,補充事件的完整脈絡也是回顧式報導不可或缺的要素。以太陽花這場聲勢浩大的公民運動而言,就是探究其伏流和前浪。許伯崧表示,太陽花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由土地正義、居住正義,乃至反國光石化等議題鋪墊而成的。

最後,許伯崧試圖透過這則報導提出社會啟示,亦即同一場運動如何造就出不同的「離場人生」。第一個樣本,是當時的運動領袖林飛帆,許伯崧以其後續出國深造、回國後加入民進黨、直到現在任職國安會的人生進程,描寫出運動如何改變一個關鍵人物。

另一個樣本,則是當年並未親身到場參與運動的普通人,許伯崧將其形容為「一個被運動遺漏的角色」。他說,這個人寄望這場運動改變自己的生命,但卻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在他身上。「他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被改變,覺得自己被欺騙。」

許伯崧說,報導的近景包含五位運動核心參與者十年生命軌跡;遠景則是年輕世代對這場運動模糊與深刻的記憶。(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許伯崧說,報導的近景包含五位運動核心參與者十年生命軌跡;遠景則是年輕世代對這場運動模糊與深刻的記憶。(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報導的實踐與反思

許伯崧指出,報導製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必須在小規模的團隊中,做好資源管控與配置。他說,在正常情況下,《端傳媒》的人員編制只有一位主編加上兩位內部(in-house)記者,「大多數時候我們處在不正常的情況。」

在人力緊縮的條件下,資源與時程的規劃至關緊要,以太陽花十周年回顧這樣的專題來說,必須要在四到六個月前開始準備。在這篇報導中,為了補足完整脈絡,《端傳媒》以數位的特製頁面呈現了太陽花前幾年台灣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而這個特製頁是完全外包出去的。但是,外包並不代表不需耗費心力。許伯崧表示,外包意味著需要精準的時程掌握,因為交回的成果通常無法直接使用,而需要反覆修改三至四次。

他說,其實起初也考慮過以別的角度來切入這個議題,例如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程度在太陽花之後的變化等。但是一來這樣的報導比較缺乏人味,而《端傳媒》又是標榜非虛構寫作的媒體,因此最終還是選擇透過人的故事呈現出觀點,期許能從其中看到人是如何在結構中被推擠、形塑、以及展現能動性。

許伯崧表示,《端傳媒》可說是將「外包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許伯崧表示,《端傳媒》可說是將「外包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選題刁鑽而內容嚴謹的《歪腦》

《歪腦》是自由亞洲電台旗下的一個中文新聞平台,其總部設立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由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SAGM)撥款成立,其目標族群是全球使用中文的年輕世代,並標榜「多元、真誠、安全」。今年3月,由於美國政府停止對自由亞洲電台的資助,《歪腦》已於3月21日宣布停止更新,暫停運作。

張泰格介紹,《歪腦》不論是在寫作風格、內容,乃至人員配置上,都和《端傳媒》非常相似,因為工作團隊都非常年輕,工作文化較為「自由主義」。《歪腦》也和《端傳媒》一樣,整個編採團隊中,內部in-house的記者只有兩人,其餘是特約記者,當中不乏在身處海外的成員。張泰格自己就是以特約記者的身分在《歪腦》服務了五年。

他說,不論中國或香港,記者都在向外離散,然後帶著自己的經驗為不同的媒體寫作,例如《端傳媒》或《報導者》都有來自香港的記者或攝影師。他認為,這些流離失所的「遺孤記者」和不同國家的媒體之間,能碰撞出相當特別的火花。

張泰格表示,《歪腦》更像是一種副刊形式的媒體,選題非常有趣,甚至可說是刁鑽。他以《歪腦》記者許佳琦撰寫的〈與誰同袍?我在臺灣穿漢服〉為例,指出這樣的議題幾乎不太會有本地記者關注,但是在選題刁鑽的同時,內容依然有著嚴謹的考證。

張泰格說,在「無大台」的情況下,小媒體能夠更自由地嘗試各種行文風格或畫面配置,形式相當靈活。(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張泰格說,在「無大台」的情況下,小媒體能夠更自由地嘗試各種行文風格或畫面配置,形式相當靈活。(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從「白紙」看「六四」

張泰格表示,關於「白紙運動」一個常見的說法是:25歲上下的年輕人參與了這場運動。但是,為什麼有這些年輕人?他們的意識形態是什麼?這是相當關鍵的問題。「我們會從『白紙』往回看歷史,往回看『六四』,嘗試在時代跳躍中找到某種隱隱的線。」他說,就如同理解當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必須回望蘇聯解體一般。

張泰格指出,當年之所以有「六四」,起因於八零年代的改革開放,而白紙則正好相反,習近平主政十年的壓抑,構成許多年輕人抗議的決心。除了「六四」之外,另一條隱隱的暗線,則是白紙運動期間,反覆被參與者提及的香港經驗。

談〈「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構成

張泰格介紹,〈「六四」三十周年專題〉在結構上包含一個互動遊戲、一集Podcast,以及三篇文章。其中〈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雖然以遊戲的形式呈現,但內容扎實,所有參考內容都明確地標示出處,且出於具有史證的重要歷史事實。

而Podcast〈「六四」第二代年輕人 談談他們父輩和自己的青春〉正是由張泰格主持。他說,「六四」第二代與父輩之間的碰撞是很有趣的視角,但卻是香港早年較少思考的議題。原因是,對於香港媒體來說,處理「六四」必須不斷挖掘新的記憶和歷史,因為還有許多人不斷從中國離開,新的內容不斷出現。「甚至說『六四』沒有完結,當我們看到白紙的時候,某種程度上還能看到『六四』的影子。」

這次的講座依然吸引不少媒體同業。(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這次的講座依然吸引不少媒體同業。(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專題中三篇文章中,〈以個體的堅韌 對抗政治高壓與時光無情〉是以中國記者的視角書寫,〈支聯會義工列明慧的六四記憶傳承〉則以離散港人的觀點呈現,最後〈「天安門母親尤維潔」專訪〉也是長久以來港人每年不斷重述的議題。他說,這三篇文章加上一個遊戲和一集Podcast,融合成一個具深度與可讀性的系統。

白紙運動報導所折射出的中國新聞挑戰

張泰格表示,白紙運動可說是1989年後第一次在中國引起廣泛呼應的群眾運動,而對於不在中國的新聞工作者而言,最遺憾的無非是不能進入中國實地觀察。因為一個大型的運動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而這些面向往往只有身在現場才能看見。「當一切都通過畫面來講述的時候,你所拿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二手的。」

自白紙運動於2022年底發生至今,時近兩年,但張泰格認為白紙運動在相當程度上依然處於「草稿狀態」,一來各地的資訊難以查證、來源不明,二來連各種事實之間的邏輯關係也難以釐清。「中國的疫情是怎麼結束的,跟『白紙』到底有沒有關係,到現在我們仍然是一無所知,只能靠猜。」他說:「從我的角度來說,我都不覺得『白紙』真正對結束疫情管控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力。」

他以《端傳媒》的專題報導〈白紙後這一年,「不被恐懼牽著走,我們可以牽著恐懼」〉為例,指出報導白紙運動的難度。《端傳媒》報導的問題意識在於:白紙運動的能量是否被延續?轉移到了哪裡?而《歪腦》的〈白紙抗議一周年:火焰不在 溫度猶存〉則著重於歷史事實的再整理。然而,在海外受訪者這部分,兩篇報導有著高度重疊,顯示出尋找受訪者極度困難。

他指出,其實不只是白紙運動,現在只要是在中國報導,要找到受訪者都有相當的難度。「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安全憂慮,匿名成為了一個遺憾的常態。」匿名與實名之間的平衡,構成了當今在中國報導的難題。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5年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