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人如何看待AI 時代下的新聞個人化

2025 年 10 月 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郭宇璇編譯報導

本文翻譯自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刊登的文章〈How audiences think about news personalisation in the AI era〉,為2025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5)的部分調查成果,由博士後研究員艾米·羅斯·阿格達(Dr. Amy Ross Arguedas)所撰寫。

許多新聞媒體持續嘗試使用 AI 工具,希望能用於解決年輕閱聽人的新聞參與度下降,以及新聞迴避日益嚴重的問題,同時也希望維持既有忠實讀者的黏著度。雖然提供個人化服務對新聞業來說並非新鮮事,像是許多媒體早已導入推薦系統和客製化電子報(可參考Kunert and Thurman 2019年的研究),但如今隨著 AI 發展,能做到的個人化方式可能截然不同(註1)。

註1:業界有時會區分個人化(personalisation,指根據使用者資料自動挑選新聞內容)與客製化(customisation,指使用者自行選擇或設定新聞體驗)的差異,本文對於「個人化」的定義則較為廣泛,包括各種能夠依照使用者需求與偏好來調整新聞推播的情境,無論這些調整是由系統自動完成,或是由使用者自行選擇。

生成式 AI 除了能用於選擇個人化新聞,也能根據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製作個人化的新聞形式。這為新聞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例如可以開發用於回答新聞相關問題的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等。若這些工具在實務上能可靠運作,它們或許能讓新聞媒體在傳播新聞時,創造對個別使用者而言更易於取得、更方便,而且內容與使用者更相關的方式。然而,要實現這一點,部分取決於閱聽人對使用個人化新聞的感受。此外,在許多人仍對 AI 技術抱持懷疑的前提下,使用者對將 AI 用於個人化新聞的態度是否足夠開放也是關鍵。

本文首先會探討閱聽人對不同類型網站和應用程式中,推播個人化內容的態度,比較在新聞與其他領域之間,閱聽人對演算法推薦的接受度差異。接著,將討論由 AI 驅動的個人化內容,展示新聞媒體應用這些技術的範例,然後再檢視大眾對不同類型的 AI 個人化新聞的興趣。

各領域對個人化新聞的接受度

自動推播的個人化內容已逐漸成為數位時代的普遍特徵,然而,個人化內容的性質、功能,以及帶來的影響,會因個人化的內容類型而有顯著差異。為了理解閱聽人對於媒體提供個人化新聞選擇的接受度,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首先在 27 個國家/地區詢問了受訪者,關於他們在使用具備自動化選擇功能的不同類型網站或應用程式時的接受度。

結果發現,近半數的受訪者能夠接受新聞個人化,但與其他領域相比,接受度則較低。受訪者在天氣方面對自動化選擇的接受度最高,因為人們通常對自己的所在地、或將要前往的地點的天氣更感興趣。大多數人也能接受音樂和網路電視的自動化篩選,因為許多人已習慣在 Netflix 和 Spotify 等平台上使用這類功能,且他們普遍認為平台根據自己喜歡的類型推薦內容會帶來好處,能讓他們免於承受必須自行選擇內容的負擔。相較之下,人們對新聞領域個人化的接受度較低,可能是因為每天的重要新聞主題都不同。

人們接受度最低的是社群媒體和影音內容(例如 YouTube、TikTok),有些人可能在這方面有過負面經驗,或接觸過更多關於此議題的立場辯論。然而,年輕人是 TikTok 等平台的重度使用者,而演算法推薦是這些平台的使用者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年輕人通常對社群媒體上的自動化篩選感到自在得多(35 歲以下為 54%,35 歲及以上為 38%)。在所有領域中,歐洲大部分地區(例如西歐和北歐)的接受度通常低於世界其他地區(例如拉丁美洲、亞洲、非洲)。

對於各網站、應用程式中的個人化內容感到自在的比例。線上個人化:當涉及以下各種情境時,對於使用根據您過往偏好(即高度個人化)自動為您挑選內容的網站或應用程式,您覺得有多自在或不自在?

這個結果就帶出了一個問題:人們對個人化新聞的態度背後是受什麼信念影響?分析部分國家受訪者的開放式回答後發現,能接受個人化新聞的受訪者認為其有四個主要好處。首先,許多人覺得個人化能確保他們收到與其生活更相關的新聞,例如「強調關於我住的城市或地區的資訊」(女性,34 歲,阿根廷)。還有一些人強調個人化新聞的效率更高,有助於他們跳過不感興趣或刻意迴避的主題:「它總能知道我需要的相關資訊,不會讓我浪費時間看所有東西」(男性,24 歲,美國)。少數受訪者表示與人類編輯相比,他們更信任由演算法進行的新聞篩選,認為「演算法的偏見比人類編輯更少,因為它們被設計為根據數據而非個人意見或偏好來做選擇」(男性,26 歲,美國)。最後,有些人認為演算法篩選能提供更多元的主題和觀點,提供「我自己不會主動去看,但與我有關的文章」(女性,47 歲,英國)。在以上四個面向中,受訪者都認為個人化新聞技術運作良好,並因此使他們受益。

至於無法接受個人化篩選的人,背後原因則較為多樣,有些人是認為演算法做得不好;而另一些人則是認為演算法太有效,反而會帶來負面效果。有些人進一步分享了他們的看法,例如,有人覺得演算法不擅長預測他們的興趣,提供的內容「無用或不實」(女性,57 歲,阿根廷),或者如一位受訪者所說,「因為演算法對我的判斷總是錯的」(女性,61 歲,美國)。

然而,其他人則擔心,演算法篩選在迎合個人興趣的同時,可能導致他們錯過重要議題,他們更偏好媒體提供「全面的概述,而不僅是系統預選好的特定知識領域」(女性,76 歲,英國)。有些人將這個現象與同溫層和兩極化的問題連結,認為個人化篩選會導致資訊更具偏見、或是更容易被操縱:「我擔心演算法過濾可能會阻擋重要新聞,也可能被蓄意操縱」(男性,34 歲,阿根廷)。

除了新聞內容本身,許多人擔心追蹤使用者行為的技術會「侵犯隱私」(男性,60 歲,英國),讓人感覺自己像是「被老大哥監視」(男性,52 歲,美國)。也有人反對個人化篩選的原因,只是希望能自己決定要看什麼新聞:「我不喜歡演算法強加於我或替我選擇新聞」(男性,56 歲,阿根廷)。

人們對個人化新聞選擇感到自在 vs 不自在的原因

對「個人化新聞選擇」感到自在的原因:更相關的新聞、節省時間與精力、比人類更少偏見、更多元的主題與觀點。

對「個人化新聞選擇」感到自在的原因:更相關的新聞、節省時間與精力、比人類更少偏見、更多元的主題與觀點。

對「個人化新聞選擇」感到不自在的原因:不相關或低品質的新聞、害怕錯過重要資訊(FOMO)、更有偏見或具操縱性、侵犯隱私、失去控制感。

對「個人化新聞選擇」感到不自在的原因:不相關或低品質的新聞、害怕錯過重要資訊(FOMO)、更有偏見或具操縱性、侵犯隱私、失去控制感。

閱聽人的其中一些擔憂或許可以透過溝通或設計來緩解,像是向使用者說明個人化的具體內容,以及能將潛在風險降至最低的任何措施(例如無論個人偏好為何,當天的重大新聞仍會保持在顯眼位置等)。然而,媒體要在多大程度上迎合閱聽人偏好仍然是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可能損害編輯價值和公共利益,這項潛在的傷害對公共服務媒體而言尤其顯著(可參考 Sehl and Eder 2023 年的研究)。

新聞業對 AI 個人化的興趣日益增長

個人化新聞篩選的技術雖已存在一段時間,但近年越來越多是由 AI 驅動。在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最新的《新聞、媒體與科技趨勢與預測》(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報告中,有 80% 的受訪媒體主管表示,AI 在 2025 年對於新聞發布與推薦(如個人化首頁與快訊)將會「非常重要」或「有些重要」(可參考 Newman and Cherubini 2025 年的文章)。

媒體主管們正逐漸將目光投向更具野心的 AI 個人化計畫,這些計畫不僅重視經個人化篩選的新聞內容,也顧及到內容提供的格式。正如 BBC 新聞執行長 Deborah Turness 在向員工宣布成立一個利用 AI 技術深化個人化服務的新部門時所說:「我們必須徹底專注於了解閱聽人需求,在他們想要的平台,以他們喜歡的形式設計和製作他們想要的新聞和內容。」

有些媒體已經在嘗試利用 AI 將新聞形式個人化。BBC 使用 OpenAI 的語音轉文字工具 Whisper,為 BBC Sounds 上發布的部分內容添加字幕和逐字稿。其他媒體如《今日印度》(India Today)和《邁阿密先鋒報》(Miami Herald),則在測試相反的技術,也就是利用 AI 生成音訊,讓使用者能將文字文章轉換為有聲內容。瑞典報紙《晚報》(Aftonbladet)在長篇文章之外,還推出了由 AI 製作的「快速版」新聞報導。阿根廷的《號角報》(Clarín)現在則為使用者提供文字轉語音的選項,以及提供補充分析的 AI 工具 UalterAI,包括重點摘要、重要引言、關鍵數據、術語表,以及常見問題清單等。

利用 AI 調整新聞格式與傳遞的範例

《邁阿密先鋒報》(Miami Herald)的文字轉語音選項(左)、《號角報》(Clarín)使用 UalterAI 作為補充分析(右)。

《邁阿密先鋒報》(Miami Herald)的文字轉語音選項(左)、《號角報》(Clarín)使用 UalterAI 作為補充分析(右)。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 AI 問答服務(左)、《晚報》(Aftonbladet)的 AI 新聞摘要(右)。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 AI 問答服務(左)、《晚報》(Aftonbladet)的 AI 新聞摘要(右)。

也有些媒體推出全新的產品。英國的《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推出了一項名為 Bulletin 的新數位新聞服務,以「為極度忙碌者而設的新聞」作為廣告詞,在記者的監管下,該服務利用 Google AI 工具生成文章摘要。其他媒體如美國的《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和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則推出了生成式 AI 工具,AI 可以根據自家媒體的文章資料庫回答使用者問題。這些工具並非修改新聞報導的格式,而是提供一種能夠理解複雜問題的進階搜尋功能。

閱聽人對 AI 驅動新聞個人化的興趣

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詢問閱聽人,對於使用 AI 調整新聞以滿足個人不同需求是否感興趣,結果發現閱聽人普遍興趣不高,可能是受到對這類工具熟悉度低的影響,對每個選項感興趣的比例都低於 30%。進一步分析個別選項可發現,對於能讓新聞使用更有效率,以及提供與個人更相關的內容的方案,人們的興趣較高:文章摘要(27%)和新聞文章翻譯(24%)位居榜首,其次是客製化新聞首頁(21%),以及個人化的推薦新聞或快訊(21%)。另一方面,人們對文字轉語音(15%)等形式轉換選項的興趣最低。這與媒體業主管對用 AI 轉換新聞形式的高度興趣形成對比,其中文字轉語音甚至在 2025 年計畫的 AI 措施中位居首位,不過或許是因為它被認為相對容易、便宜,且應用上較無爭議(可參考 Newman and Cherubini 2025 年的文章)。

各項 AI 個人化選項的閱聽人興趣比例  vs.  媒體主管規劃推行的比例。
AI 個人化:新聞業正考慮利用 AI ,以更好地依據個人需求調整新聞內容。以下哪些選項是您有興趣使用的?(可複選)

各國家/地區的閱聽人,對不同類型的 AI 個人化感興趣的程度略有不同。雖然「文章摘要」作為較普及的生成式 AI 功能之一,各地閱聽人通常都有較高興趣,但在語言獨特且人口相對較少的歐洲國家,如芬蘭和匈牙利,更常位居榜首的則是翻譯功能,這或許顯示了人們希望能夠接觸國外的新聞內容。

此外,與識字率或閱讀能力較高的國家相比,在識字率或閱讀能力較低的國家,人們對於調整新聞內容以適應不同閱讀程度的功能較感興趣。在印度、肯亞、奈及利亞和菲律賓,此選項排名前三,在印度更是最受歡迎的選項;相較之下,在芬蘭、挪威和日本等國家,此選項則排在後三名。

印度、菲律賓、芬蘭、日本閱聽人對各項 AI 個人化選項感興趣的比例。AI 個人化:新聞業正考慮利用 AI ,以更好地依據個人需求調整新聞內容。以下哪些選項是您有興趣使用的?(可複選)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在對新聞業使用 AI 接受度較高的國家,如印度和泰國,受訪者往往對 AI 個人化表現出更高的熱情;而在對 AI 接受度較低的國家,如英國,人們的興趣就低得多。此外,通常較能接受 AI 的年輕群體,對將 AI 用於新聞形式的個人化(如調整文章以適應不同閱讀程度)以及聊天機器人表現出更大的興趣。這顯示新聞媒體可能希望將這類 AI 創新重點放在年輕閱聽人身上。此外,對閱讀新聞較不熱衷的受訪者,他們對將文字轉換為音訊或影片的選項表現出更大的興趣。

還有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這類工具在對新聞不感興趣的人群中可能有多大效果。本調查數據顯示,在對新聞最不感興趣和更頻繁迴避新聞的人群中,對 AI 個人化的興趣顯著較低。話雖如此,一部分新聞迴避者可能還是有較容易接受的 AI 個人化類型。例如,那些因為覺得新聞難以理解而迴避新聞的人,相較於一般的新聞迴避者,對所有選項都表現出更高的興趣,其中差距最大的是調整新聞以適應不同閱讀程度的選項。

對各項 AI 個人化選項感興趣的比例。AI 個人化:新聞業正考慮利用 AI ,以更好地依據個人需求調整新聞內容。以下哪些選項是您有興趣使用的?(可複選)

結論

閱聽人對新聞個人化普遍抱持懷疑態度,這與他們在數位生活的其他領域(如天氣、音樂等)的態度不同。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發現,人們對使用 AI 將新聞形式個人化的興趣較高,特別是那些能讓人更容易或更快吸收新聞內容的形式;其次才是個人化新聞篩選,而有些人已經對演算法推薦感到擔憂,包括害怕錯過重要新聞等。雖然人們表達的興趣不一定代表他們實際上的使用行為,即使缺乏興趣,也不代表他們不會使用(而且可能有些受訪者不了解每個選項的具體內容或實際樣貌)。然而,以調查結果而言,新聞業可能存在高估大眾對 AI 個人化的興趣,或是優先採用了閱聽人較不感興趣的工具的風險。由於人們對 AI 個人化的每個選項的興趣皆較低,媒體可能需要提供多樣化的選項讓人們選擇,才能為足夠多的使用者創造價值。

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 AI 個人化的興趣,既受到對新聞業使用 AI 的接受度影響,也受到這些技術在滿足閱聽人需求或偏好方面所展現的潛力影響。因此,AI 個人化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在泰國、印度和非洲等地區,其對在新聞中使用 AI 的態度較為正面,展現了較高的開放度和熱情;相較之下,在北歐和西歐,人們對 AI 的懷疑態度則顯著更強。因此,新聞媒體需要評估可能的策略和潛在風險的權衡,以便在為對這些選項更有興趣的閱聽人(例如年輕人)提供服務的同時,又不會讓較為猶豫的使用者反感。

鑑於 AI 可以運用在不同形式的個人化服務上,清楚地解釋這些技術的具體內容,可能有助於為本調查發現的疑慮提供保證,特別是針對個人化新聞篩選方面的擔憂。此外,也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受訪者在開放式回覆中表達了對自主權的渴望。雖然新聞網站中能有客製化功能的部分通常有限,但提供使用者一些能自行調整的選項,可能有助於在 AI 的初期應用階段緩解他們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