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工作告白:不同世代雜誌人的悄悄話

特約記者呂知亭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主辦的2024第五屆Media Talks系列講座,以「我們世界,行動者與下一波新聞業We World, Home and Journalism Live!!!」為主軸,第五場講座主題聚焦於「媒體工作告白:不同世代雜誌人的悄悄話」。
這場講座邀請了《秋刀魚》總編輯陳頤華與《天下雜誌》總編輯陳一姍,兩位不同世代的雜誌人,分別來訴說他們精彩的雜誌之路。兩人也藉由豐富的媒體經驗,向大家分享如何以新思維來思考媒體創新,以及多角化觸及讀者的方式。整場講座展現出成熟與創新間的良好交流與啟發。
講座由傳播學院副教授黃俊銘主持,現場也特別邀請金曲獎電吉他手邱鉦耀現場演奏串場,讓本次講座成為一場結合媒體知能與音樂魅力的插電之夜,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思想碰撞與感官體驗。
《秋刀魚》:編輯為讀者創造市場尚未存在的內容
《秋刀魚》總編輯陳頤華開場便帶領聽眾回顧她與雜誌的淵源。出生於1989年的她,正好碰上了雜誌發展最蓬勃的年代。當時的雜誌不僅是資訊傳遞的媒介,也是一種集結深度內容與文化視野的平台。國高中時期,她愛上了閱讀國內外各種雜誌如:《天下雜誌》、日本雜誌《BRUTUS》、全球性雜誌《Monocle》和《Kinfolk》,這些雜誌都成為了她最好的啟蒙教材,開啟了陳頤華對雜誌媒體的認識與熱愛。
2013年到2014年,正值雜誌停刊潮最嚴重的時期,傳統雜誌在數位化浪潮及各種網路內容的注意力爭奪下,面臨巨大的挑戰。然而,憑藉對雜誌的熱愛,陳頤華與一群夥伴義無反顧地創立了《秋刀魚》。他們選擇在紙媒式微的年代,逆勢而行,看見了隱藏的市場機會。
《秋刀魚》團隊觀察到,當時台灣的雜誌市場中,凡是當期提到日本內容的雜誌,銷量普遍表現不錯,但市面上卻缺乏專門以日本文化為核心的刊物。即使團隊成員大多不懂日文也並非傳播科系出身,且僅有少數共同造訪日本的經驗,他們仍抱持著對雜誌的熱愛與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創立了日常導向的日本文化刊物《秋刀魚》,陳頤華與其團隊也就此開啟了他們的雜誌之路。
在創立之初,平均年齡僅25歲的《秋刀魚》團隊藉由網路平台募資,順利籌得第一筆啟動資金,踏出實踐紙本雜誌理想的第一步。在《秋刀魚》發展的十年間,雖然團隊成員有所流動,但陳頤華認為,這正體現了現代工作型態的靈活性。她提到,工作已不再侷限於固定成員或固定工作地點,外包與遠距合作逐漸成為一種有機的運作方式。同時,隨著網路與各類資源的日益豐富,從市場洞察、資金籌措到團隊組建的方法不斷增多,也為像他們這樣的媒體創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性。
憑藉對雜誌的熱愛,陳頤華與一群夥伴義無反顧地創立了《秋刀魚》,逆勢而行,看見了隱藏的市場機會。(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十年來,《秋刀魚》共出版了45期刊物,始終秉持「日本文化」作為與讀者溝通的核心價值。在每一期內容中,團隊以日本為切入點,深入挖掘文化議題,同時展現《秋刀魚》的獨特思維:創造文化奇異點,從台灣觀點出發講述台日之間的差異。陳頤華解釋:「因為文化的不同,所以彼此會看到一些更有趣、是對方看不到的東西。」她指出,透過台灣人以外國視角探查日本,不僅能捕捉到日本當地雜誌較難發掘的切角,還能帶給讀者嶄新的文化觀點。
陳頤華進一步分享了幾個代表性的專題。例如,第4期〈銀座線咖哩〉,以東京地鐵銀座線沿線的咖哩店為主題,巧妙結合銀座線橘黃色與咖哩顏色相同的特徵,打造出一條別具趣味的東京城市探索路線;第20期〈B級美食 台日參戰〉打破常規,透過外國人的視角重新探索在地庶民美食,由住在日本的台灣人介紹日本美食,住在台灣的日本人則推薦台灣的在地美食,讓熟悉的味道多了一層新鮮感,更展現了從他者視角重新看待自身文化的趣味性。
陳頤華還分享了《秋刀魚》能持續獲得商業合作與廣告的關鍵,並不僅僅在於其日系定位或日本文化的出發概念吸引了相同調性的合作夥伴,而更是在於團隊卓越的企劃能力與獨特的內容視角脫穎而出,贏得了合作廠商的認可。她提到,雖然小眾雜誌可能因為市場規模有限面臨挑戰,但只要能夠確立鮮明的風格與價值,「乾爹(或許)就會來」。
談及十年來的學習與挑戰,陳頤華指出,雜誌的真正對手並不是其他雜誌同業,反而是Instagram的網紅、Threads的討論貼文、Netflix的熱門影集等,這些會分散讀者注意力的事物。在這樣一個注意力分散的環境中,雜誌編輯的價值該如何去體現?陳頤華從訪問日本雜誌《tattva》總編輯花井優太的交流中了解:「編輯的世界觀,是建構尚未出現的價值。」
基於這一理念,2024年《秋刀魚》進行了改版,每一期都嘗試以議題式的討論為核心來挖掘有別於過去的內容。例如,第43期〈Taiwan ↔ Japan 20代的我們〉和第44期〈福岡→釜山 一人旅〉。陳頤華強調,編輯要創造的世界,正是替讀者創造市場尚未存在的內容,而這也是接下來《秋刀魚》會持續努力的方向。
《天下雜誌》:任性與韌性—推動更好的台灣
陳一姍以「任性與韌性」為主題,分享了《天下雜誌》從1981年創刊至今的變遷與堅持。迄今為止,《天下雜誌》累計出版超過800期。如今每年發行25期,憑藉其龐大的規模與成熟的運作模式,成為台灣雜誌業的重要代表。
創刊之初,正值台灣戒嚴時期,當時報紙受限於政策規範,版面不足以承載多元內容,雜誌因此成為補充這一空缺的重要媒介。1980年代,伴隨台灣經濟的高速發展,創辦人殷允芃懷抱著讓台灣變得更好的願景,創立了《天下雜誌》。她希望從財經議題的角度切入,為台灣社會提供更廣闊的視野與行動解方,因為唯有經濟穩健,才能打造一個自強不息的國家。
《天下雜誌》在發展過程中,見證了許多歷史瞬間,也訪問過不少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僅接受過一次國內媒體新聞專訪的前總統蔣經國。同時,《天下雜誌》也不斷順應時代變化,探索財經之外的更多可能性。「誰說財經雜誌只能談賺錢與管理?」陳一姍提到,除了專注於財經議題,他們也致力於思考如何讓台灣變得更好。例如,聚焦《台灣財富重分配》的第80期專題,以及提倡永續與環保的第181期《環境台灣》報導,都清楚地展現了他們的精神:「天下希望是一本推動更好台灣的雜誌。」
此外,在1990年代教育鬆綁的背景下,《天下雜誌》每年推出「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強調教育改革不應只停留在理念,而是必須與第一線家長和教師積極溝通,才能真正落地實踐。2001年,面對政黨輪替與中國加入WTO對社會帶來的危機感與壓力,《天下雜誌》推動了「319鄉向前行」專案,深入記錄台灣大大小小的鄉村故事,幫助社會重新認識台灣的根基與價值。陳一姍回憶起執行該專案時,整個團隊幾乎全部下鄉,並戲稱是一個「瘋狂」但充滿意義的計畫。從媒體報導到公共倡議,《天下雜誌》不僅記錄時代,也發揮了正向的社會影響力。
陳一姍表示「天下希望是一本推動更好台灣的雜誌。」(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創立超過40年的《天下雜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在內容產製流程上也經歷了顯著變革。600期以前,雜誌採用的是線性產製模式:首先由記者寫稿、接著編輯編排,再來交由印刷和配送,最終抵達讀者手中。然而,600期之後,中央廚房式產製成為主導。同一內容被轉化為文字、影片、聲音等不同形式,透過紙本、網路、社群、Podcast等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形成以內容為核心的多層次同心圓製程。陳一姍進一步闡述這種「融媒體」的概念,指出每個媒介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與效果,總編輯的角色就是選擇最適合的媒介,將新聞議題以最佳形式傳遞給受眾。
在當前媒體管道多元的環境下,能分散讀者注意力的競爭對手也增多,如何有效利用「融媒體」變得至關重要。陳一姍強調,重複溝通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策略。她提到:「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時間。」只有透過不同媒介在短時間內持續傳播,才有機會讓核心議題深入人心,進一步引發受眾的共鳴與行動。
陳一姍也分享,過去紙本雜誌送到讀者手中依靠的是郵差或快遞,而如今「社群就是新時代的配送」。社群已成為現代人接受內容的重要途徑,但媒體中負責社群管理的角色通常被簡稱為「小編」,這一稱呼往往低估了其專業價值。陳一姍認為,作為與讀者接觸的第一線溝通人員,「小編」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靈活的傳播能力,甚至更多專業技能,才能好好應對瞬息萬變的社群環境。因此,在《天下雜誌》中,負責社群的同仁被稱為「成長編輯」,這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代表了對這一角色價值的重視與肯定。
進入AI時代後,《天下雜誌》也開始思考新聞室中的哪些工作可以被技術簡化,例如資料蒐集、撰寫訪談題綱草稿和記者會的逐字稿等。然而,陳一姍強調,有些工作能力是永遠無法被取代,尤其是對新聞的判斷力、探索未知的能力、對公共議題與推動社會進步的信仰,以及在關鍵時刻作為受信賴的資訊來源的責任感等。她還指出,可以感動人心的內容依然必須交由真人來負責,這也是AI技術無法完全取代新聞工作者價值的原因所在。
陳一姍最後表示:「新聞從來就不只是一個職業,而是一個尋求意義的志業。」她認為隨著技術進步,雖然很多新聞工作會消失,但同時也有許多與新聞相關的工作正在崛起。對於新聞業的未來,她坦言並不樂觀,但依然積極面對,並呼籲以「韌性」去回應未來不斷的變化與挑戰。
搖滾樂團「野東西」吉他手「傑克」邱鉦耀入圍金曲獎多項大獎,在現場演奏串場,為觀眾帶來一場耳目一新的思想碰撞與感官體驗。(照片由政大傳院 Media Talks提供)
在講座的問答部分,有與會者詢問兩位編輯,在選拔人才時,社會新鮮人具備哪些特質會吸引他們。陳一姍分享了她對新聞工作者的一些觀察,她提到,好奇心是一個很重要的特質,保持對世界的探索與興趣,能幫助媒體人在工作中發現更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她也認為,解決問題的企圖心和正面積極的精神非常可貴,即使在面對困難時,一時無法找到答案也積極嘗試,展現努力突破的態度。此外,她強調,對社會的感知力同樣值得關注,並鼓勵新鮮人放下手機,多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因為人才是組成這個社會的重要核心。
陳頤華則分享,她在社會新鮮人身上欣賞的是作為「一張白紙」所帶來的潛力與創意。她指出,新鮮人對年輕世代和社會的洞察能為編輯團隊帶來新的視角,還能藉由20代所關注的社會現象與問題,延伸出更多有趣且有意義的題材。她說:「不斷地在白紙上面疊加新的顏色之後,可能會有新的作品出現,用這新的作品再疊加下一幅畫上去,他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展覽了。」最後,兩位編輯都鼓勵社會新鮮人勇於嘗試,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