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平台化浪潮來襲 地方媒體遇空前挑戰

特約記者陳品潔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公布《2025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5),委託英國民調公司「YouGov」於1月中旬至2月下旬,採用網路問卷調查48個國家與地區、共近10萬名受訪者的新聞閱聽習慣,聚焦在AI和社交平台崛起、閱聽人的行為變化,與傳統及地方新聞機構如何適應當前環境帶來的挑戰。[1]
報告專文〈地方新聞:出版方如何在平台當道的世界持續提供價值?〉(Local News: How publishers can still provide value in a platform world)提到,地方新聞被視作最能體現新聞業應有最佳模式,卻比其他新聞領域受到更大衝擊。單是美國,自2005年起逾3000間地方報社關門,而此趨勢絲毫沒有放緩跡象。[2]
報告指出,平台優勢在於資訊傳遞和呈現方式,即獲取資訊的「便捷度」。然而,平台通常不製作內容,其提供資訊或摘要也源自於新聞媒體。過去地方新聞壟斷了在地發生的事件與消息,如今大眾有更多選擇。地方新聞業者須重新審思讀的需求,以及他們是否願意選擇「新聞機構」而非「平台」以滿足這些需求。
美國地方新聞業 資訊沙漠化
非營利組織「重建本地新聞」(Rebuild Local News)與關注記者和媒體數據的資料庫「Muck Rack」於7月10日發布報告,指出自2002年以來,美國地方記者數量驟降了75%。全美逾1000個郡「沒有任何一名全職地方記者」。[3]
美國地方新聞業之所以重創,原因之一是其曾擁有過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數量龐大、掌握主導地位且深入日常生活,包含地方電視台、地方報社、公共廣播,社區和大學媒體不等,達到一些其它調查國家難以企及的程度。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梅迪爾地方新聞計畫」(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2024年報告指出,截至當年,全美3143個郡(counties)中,有208個郡沒有任何本地新聞來源,另有1563個郡僅剩一個來源,等同超過半數郡幾乎或完全沒有在地新聞,影響人數高達5500萬人。報告發布的過去一年內有127間報社倒閉、獨立的地方數位新聞網站淨增了80多個;2022年至2023年,流失達逾7000個報社工作機會。[4]
北歐祭出政府補貼 促多元與數位轉型
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皆提供直接補貼給私營新聞媒體,允許其申請專案或日行編務補貼,並搭配減稅措施(免附加稅 VAT)與公廣體系支持,以促進新聞多元性與資訊可及性,也提供了媒體渡過轉型難關的緩衝期。[5][6]
以挪威為例,該國傳統與公共新聞媒體成功完成從紙媒到線上轉型,卻仍受制於廣告收入波動、外國新聞與Podcast及娛樂內容競爭、新的科技需求等因素影響。媒體集團「Schibsted」2025年裁員350人,挪威公廣公司「NRK」持續削減1700萬歐元預算、裁員84人。[7]
挪威是2025年調查48個市場之中最願意為新聞付費(42%)國家,常見付費模式為定期訂閱與購買會員資格,選擇從國營媒體、傳統媒體與地方新聞皆有,也能同時訂閱兩間以享有優惠。儘管相較非北歐國家所受衝擊較小,數位訂閱收入仍難以填平其它開銷。
丹麥自 2014年起推行「媒體創新補貼」(media‑innovation subsidies),鼓勵數位轉型、開發新形式內容與商業模式。推動十年後,分析顯示,52%補助分配給傳統媒體(用於產品開發),其餘分配給新媒體(用於內容和市場開發創新);共有44間新媒體應運而生,31間存活下來,其中「Zetland」、「Børneavisen」最廣為人知。[8]
哪一類在地新聞內容,觸及率最高?
根據《2025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指出,調查45個市場之中(排除奈及利亞、肯亞、智利),大眾最常接觸資訊(可重覆)依序為——
地方新聞報導(如犯罪、意外):49%;
地方活動或文化:38%;
地方資訊服務(如交通時刻表、天氣、電影時刻表):37%;
地方政治或政府資訊:32%;
買賣消息(包含水管工、水電工等服務):26%;
體育或俱樂部資訊:20%;
出生、死亡、結婚通知:19%。
平均而言,這些獨立出來、看似跟新聞無關的資訊觸及率分開來看不會太高,然而,81%受訪者表示,至少看過其中一種。
不同國家對於地方新聞與資訊普及度也有所不同。訪問至少其中一種地方新聞資訊來源比率為:芬蘭為88%、瑞典為87%,而日本僅有68%。過去一週內看過地方新聞報導(犯罪、事故等)的比率為:芬蘭為68%、瑞典為69%,而日本為46%;平均比率為49%。
報告分析,差異可歸因於對新聞是否有「興趣」,關注一種新聞的受訪者往往同時關注另一種類型的新聞,而關注整體新聞的人更容易在乎地方新聞,而地方新聞通常比一般新聞更不容易受到矚目。
從哪裡看地方新聞和大小事?
多數人每週都會接觸地方新聞和資訊,但不一定會選擇地方媒體,搜尋引擎和社交平台則為獲取資訊的主流,甚至被當作「最佳來源」。
問卷深入調查地方新聞資訊的來源,與受訪者對於不同來源的信任度。如是政治資訊,受訪者更願意相信地方電視台(美國)和地方報紙(德國和英國)。如果涉及到地方活動和文化資訊,社群媒體受美國和英國讀者愛戴;而德國仍更願意青睞地方報紙。
總體而言,傳統新聞媒體(地方電視、報紙和廣播)在地方政治(+16)、新聞(+13)和資訊通知(+10)更具備競爭力;科技平台(社交媒體和搜尋引擎)則在地方活動和文化(-6)、地方服務(-11)和地方買賣消息(-23)更具吸引力,而這些過去皆由傳統媒體所主導。
在挪威、德國、瑞典、瑞士和荷蘭等國家,新聞媒體仍被看作綜合資訊的最佳來源;也有國家(如捷克)對平台或新聞媒體沒有明顯偏好。
在摩洛哥、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和泰國等國家,科技平台被視作政治新聞和綜合資訊的最佳來源。
依附平台程度高國家 報業發展史弱
研究科技平台學者以「平台化」(platformisation)一詞定義搜尋引擎、社交網路、網路視訊、即時通訊應用與生成式人工智慧(AI)佔據媒體環境地位程度。幾乎所有新聞閱聽人均有使用科技平台,但仰賴平台獲取新聞程度存在差異。
「平台化」程度較高國家(如泰國)受訪者更傾向信任以平台獲取地方資訊;「平台化」程度低國家(如芬蘭)受訪者更願意選擇新聞媒體。報業歷史發展較弱的國家,其新聞更偏好從平台獲得,而地方媒體與讀者連結本就不強,要挑戰科技平台地位並非易事。
平台化程度低的國家,地方媒體的公眾信任度高於平均值,並與讀者保持密切連結。而如美國和英國等多數國家,大眾「看情況」選擇資訊來源,想要看報導時選擇新聞媒體;想要其它資訊則轉向平台。
面對新聞平台化浪潮與閱聽習慣改變,全球地方新聞業正處轉型關鍵期。美國地方報導嚴重失衡,而北歐透過公共補貼與政策支持,展現新聞生態轉型的另一種可能性。媒體須重塑地方新聞價值與大眾連結模式,以回應數位時代對於資訊的真實需求。
參考資料
- 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2025〉
- 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Local news: How publishers can still provide value in a platform world〉
- Local News Initiative – 〈Journalist Deserts〉
- 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 Media,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Medill report shows local news deserts expanding〉
- Nordicom – 〈Direct media subsidies to news media – a Nordic overview〉
- Nordicom – 〈Direct media subsidies to news media – a Nordic overview〉
- The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Norway〉
- Frontiers Media S.A. – 〈Subsidized news-media innovation: outputs, outcomes, and impact〉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為什麼有些地區失去了地方新聞?
- 用人工智慧重新探索舊有的新聞領域
- 改善衰弱的地方新聞 從與大學生合作開始
- 新聞消費習慣日漸數位化 美國人仍認為地方新聞有價值
- 川普政府大砍公共媒體CPB預算 美國地方新聞機構遭受重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