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的,是十六年間,洪箱與書中人物,追求土地正義的故事。有些已經結束、有些持續發展中。從這些故事,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反對徵收?台灣的徵收制度,又出了什麼問題?未來又該如何改變……
2009年,一場掠奪家園的「後龍科技園區」,開啟洪箱土地正義之路,十六年來她走遍全國,聲援土地正義、環境正義行動。因為這些無私的付出,2022年,獲得全國NGO團體授與「環保終身成就獎」。
洪箱的好客,以流水席展開,她用親手種的蘿蔔、地瓜、西瓜、稻米,告訴我們,為什麼應該愛惜農地。
「農地會使種遮爾濟物件,是按怎一直欲共伊毀掉?」
於是我們知道,對土地的愛,不需要崇高的理由,只需要味覺。
她不引經據典,而是用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農地對農民的意義。
「日本時代阮阿公、阿爸欲食一碗米就足困難,這馬咱已經是民主社會,但是政府的做法,欲愛你的土地,就欲共你徵收。農民的生命來源就是土地,政府官員坐佇辦公室吹冷氣,從來袂了解作穡人,欲挃的是啥物?」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勤儉、刻苦、樂觀、善良的台灣精神。而一旦遇到不公不義,又義無反顧站出來捍衛自己的生存權。她在抗爭過程中,更展現無私的精神,拒絕苗栗縣政府用排除她家不必徵收,意圖使她退出抗爭。抗爭成功後,她又走遍台灣各地,聲援其他迫遷戶,把溫暖給予眾人。
她對這些價值觀,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