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獵童風暴〉看見調查報導的勇氣與重量

2025 年 05 月 2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陳洧農採訪報導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辦「2025台北事實查核論壇:亞洲視野與在地觀點」論壇,下午的平行講座為調查報導工作坊,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張子午,分享去年榮獲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的作品〈獵童風暴〉的製作過程。從調查偷拍社群、追蹤共犯到揭露執法與制度的侷限,三位記者逐步拼湊出潛伏在社會深處的龐大犯罪網絡。這場分享不僅讓聽眾理解報導背後的付出,更體現了調查報導對公共利益的守望。

真相不死

擔任主持人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首先以烏克蘭記者Victoria Roshchyna的故事說明調查報導的重要性。Victoria Roshchyna長期報導戰爭前線與人權議題,在2023年8月第四度前往烏東的俄羅斯佔領區,調查烏克蘭平民遭俄軍監禁、虐待的情況,卻不幸被俘,最終在監獄中遭酷刑致死。

為紀念Victoria的勇氣與新聞理想,非營利組織Forbidden Stories發起「Victoria Project」,聯合13個國際媒體、45位記者延續Victoria未完成的報導與調查,並關注其生前關注的主題,如戰地人道危機等。

陳靜雲表示,Forbidden Stories的標語「Killing the journalist won’t kill the story.」是Victoria之死的最佳註解。(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陳靜雲表示,Forbidden Stories的標語「Killing the journalist won’t kill the story.」是Victoria之死的最佳註解。(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這是一個記者為了調查報導付出生命代價的故事,這也是一個記者們不讓真相消失,共同完成先行者遺志的故事。」陳靜雲表示,「Victoria Project」有力地呈現了調查報導的難度、意義與風險,也說明調查報導之所以在各大新聞獎中都有重要地位的原因。

報導與報導者

張子午介紹,〈獵童風暴〉是由《報導者》記者孔德廉、洪琴宣還有他共同完成。其中孔德廉主要透過臥底在兒少性剝削影像的地下消費者群組中,瞭解其運作模式,還有交流的情形,耙梳犯罪者的面貌。洪琴宣聚焦於事件前端的檢警單位,以「台版N號房」的案例描繪出執法端的作為。

而他自己則深入調查兒童性侵犯權自立的案件,建構出個案的具體樣貌,再返回制度面觀照,凸顯政府在面對兒少性剝削議題時,防治與查緝的無力,以及對於相關法規設計之輕忽。

他強調,雖然這個題材不像戰地採訪伴隨人身危險,但卻對記者造成高度心理壓力。三位記者都曾出現惡夢、失眠等替代性創傷反應,同事洪琴宣甚至因此離職休養。這也是外界常忽略的調查報導成本。

張子午指出,即便沒有明顯的人身安全威脅,調查報導記者的心理狀態還是暴露在風險中。(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張子午指出,即便沒有明顯的人身安全威脅,調查報導記者的心理狀態還是暴露在風險中。(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台灣兒少性侵案件:輪廓

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統計,2023年全台有將近一萬個性侵害案件的被害者。張子午指出,性侵案件的特殊之處在於,證據往往很少,因此從通報到筆錄、偵查的過程像是一個漏斗,最後真正能到法院起訴的案例不多。以此觀之,衛福部的數據只是冰山一角。

他說,性侵被害者的人數每年差異不大,除了證據稀少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加害者的特殊性。「大部分的加害者其實都是熟人。」張子午表示,不同於過往大眾對於性侵加害者大多是陌生人的想像,現在常見的加害者包括老師、校長或教練等具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士。

張子午認為,兒少性侵長期以來案件數量居高不下,顯現的是法治社會的正義不彰;例證是,我國刑法對追訴權時效的規定,在2006年以前,強制性交最長的追訴權只有20年。

他說,雖然追訴權時效的設計有其道理(法安定性),但是兒童性侵和一般性侵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兒童可能要許多年後才會認知到被性侵的事實。部分西方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追訴權對兒童性侵害應該要有例外原則,必須放寬,甚至取消時效的限制。

〈獵童風暴〉耙梳了台灣兒童性侵案件的整體輪廓。(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獵童風暴〉耙梳了台灣兒童性侵案件的整體輪廓。(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契機

張子午表示,〈獵童風暴〉報導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21年。時任立法委員的王婉諭與未成年被害人召開記者會,當時孔德廉便開始關注此議題,並與受害人「阿存」進行訪談。然而,彼時媒體對此議題報導零星,結構性理解不足,孔德廉遂暫時擱置報導。

2023年,曾犯下性侵兒童案的權自立在警方緝捕時跳樓身亡,引發張子午關注。他跟孔德廉討論,兩年前和遭偷拍少女的訪談,或許如今已經到了重新討論的時機,「因為這些事情彷彿一直發生。」

於是孔德廉開始在各大網路平台設法接觸這個既隱密又囂張的社群:偷拍影像的製作與消費者。他滲透進某個偷拍社群後,發現該社群居然跟台灣線上博弈線上平台「九州娛樂城」關係匪淺。「九州娛樂城」利用偷拍影片作為博弈平台加值的「獎勵」擴大市場,甚至可說偷拍就是「九州」旗下的一門生意。

性侵犯再度做案

2001年性侵犯權自立透過聊天室進行誘騙、甚至藉由照顧同事小孩的名義猥褻幼兒,而且拍攝影像後取名為「大貓系列」,令當時還在讀大學的張子午印象深刻。而他再次看到權自立的名字,已是22年後。2023年,#MeToo運動在台灣引起回響,網路上一位黃姓女士自陳是「大貓性侵犯」的受害者。孰料,兩個月後,權自立又上了新聞,這次他改名為權子源、在重新犯案後,於警方緝捕時身亡。

張子午說,時間上的巧合令他感到內情並不單純,心中有揮之不去的謎團。他在情緒上更是難以接受:為什麼一個20年前的性犯罪者,出獄之後竟然能夠輕易改名,隱身在人群中繼續作案?

懸而未解的謎團在張子午心中啃嚙、驅策著他尋找真相。(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懸而未解的謎團在張子午心中啃嚙、驅策著他尋找真相。(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他在社群網路上找到了黃女,並與同事洪琴宣前往進行訪談,從黃女口中得知:案子還沒結束。原來,權自立曾性侵某家庭的三姊妹,其母親S後來透過網路向黃女求助。黃女在提供協助的過程,從S口中得知此案背後似有更大的網絡,警察尚在追緝共犯「美術館叔叔」。

中斷的線索

權自立是如何被警方鎖定的?2023年的5月,花蓮刑事警察科技偵查隊在吉安鄉查獲詹姓男子下載大量兒少性影像,在清查內容時赫然發現受害兒童穿著基隆的小學制服,遂與基隆市警察第三分局組成專案小組,然後循線找到了權自立。

張子午表示,在和黃女訪談後,直覺應該繼續追查,但卻苦無方向。由於偵查不公開,地檢署與警方皆婉拒受訪。他說,不像是日本或美國,行政機關或執法單位對於資訊公開有制度化的規範;在台灣,資訊的提供與否,往往取決於記者與官員的關係。

10月24號,新聞報導權自立案由於當事人死亡,檢調依法以不起訴偵結。當時張子午聯繫黃小姐,對方只表示,檢調宣布不起訴使得(孩童)媽媽非常憤慨,之後便失去聯絡。張子午了解被害者有自己的節奏,遂不多做打擾,調查進度陷入停滯。

張子午指出,儘管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國際間有著高評比,但行政機關卻沒有一致的資訊揭露標準。(特約記者陳洧農攝影)

張子午指出,儘管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國際間有著高評比,但行政機關卻沒有一致的資訊揭露標準。(特約記者陳洧農攝影)

意外的曙光

孰料,世事的變化帶來了意外的線索。去年3月,保母虐童致死的「剴剴案」爆發,張子午在做相關報導時,採訪了基隆的社工督導李宗憲。訪談結束時,他想到,「大貓案」最後的作案地點也在基隆,便詢問李宗憲是否知悉該案。李宗憲當時輕描淡寫地回應,確實有這個案子。

張子午了解,社工是個相當重視保密原則職業群體,通常很忌諱談論個案的情形,經驗告訴他,必須緩一下,不要在第一時間就給潛在的受訪者太多壓力,因此當下他並沒有繼續追問。

「剴剴案」報導刊出三天後,他才對李宗憲問道:「我知道你們不能談個案,但是這個案件(權自立案)太可怕了,而且你們的工作者也受到很大的衝擊,我可不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去突顯社工在第一線服務的付出或是心路歷程?」

在雙方設定了可接受的採訪框架後,李宗憲接受了訪談。張子午形容,那次訪談就像是讓已經死掉的報導起死回生一般,散落在各個地方的線索剛好全部都到位。

報導成型與影響

張子午說,李宗憲的分享,讓他得知黃小姐口中的「美術館叔叔」名叫梁恩睿。張子午在司法院的判決書系統用此名查詢,發現有一份裁定書,確認了梁恩睿已經在看守所等待審理。

張子午透過法院裁定書系統與開庭系統的交叉查詢,掌握了梁恩睿的審判時間與資料。他知道,庭審宣判是報導的關鍵時刻,所以很快地將先前收集的許多資料整合成一篇文章,然後在當天趕赴基隆地方法院補採訪律師意見,使報導更完整。

張子午對法院的網路系統相當熟悉,使他得以在開庭兩周前勾稽出相關資訊。(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張子午對法院的網路系統相當熟悉,使他得以在開庭兩周前勾稽出相關資訊。(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梁恩睿是誰,也沒有人知道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中心,有一位一表人才的年輕人在那邊服務,接觸很多小孩。」這則讓權自立共犯首度曝光的報導成為該系列的第一篇獨家。《報導者》後來陸續加入潛伏於暗網的偷拍社群、檢調偵查台版N號房的過程等,營造出更大的專題節奏。報導刊出後,引發社會關注,間接促成《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修正。

陳靜雲表示,〈獵童風暴〉之所以獲獎,是因為這系列報導不只呈現問題與現象,而且挖深、刨根,把犯罪手法、共犯結構,以及制度缺漏都指出來,實踐了調查報導應有的公共價值,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