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卓新沙龍紀實 No.2|讓孩子理解世界,讓新聞回歸初心

當我們談「兒少新聞」,你會想到什麼?是簡化版的成人新聞?還是卡通化的資訊傳遞?今年的第二場卓新沙龍「在社群時代,如何為兒少做好新聞?」當中,《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與鏡電視「國際節目中心」資深製作人鄭怡華分別從不同媒體生態的角度出發,提供對兒少新聞的深刻觀察與實踐,讓人重新認識這門新聞的本質與可能。
2024:台灣的兒少媒體元年
「兒少新聞」有助於培養未來公民民主素養、促進媒體識讀、以及增進世代對話,在上個世紀已經受到歐洲國家的重視,例如英國BBC於1972年開播的「Newsround」、德國ZDF於1989年開播的「Logo!」等。在台灣,兒少新聞的發展可追溯至1990年代的《國語日報》、《兒童日報》等刊物;近十年來,隨著兒童權利和媒體素養的地位提昇,兒少新聞也越發受到關注。
擔任主持人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表示,2024年《少年報導者》獲得卓新獎「短篇深度報導獎」,是卓新獎成立23年來第一次頒獎給兒少媒體;同時,鏡電視《少年新聞週記》也入選卓新獎「新聞節目獎」;再加上公視兒少影音平台「小公視」的開播,2024年可說是台灣的「兒少媒體元年」。
耕耘兒少,是為了媒體永續
《報導者》是2015年在企業家童子賢的捐款贊助下成立,其營運資金來自民眾捐款,標榜不受廣告主影響、不受點擊率左右,以關注公共事務的調查報導為號召。理想性格濃厚的《報導者》推出兒少新聞,似乎順理成章,但楊惠君表示,催生《少年報導者》的契機,其實來自媒體永續的危機感。
楊惠君語調沉穩,富學者氣息,與《報導者》的理想性格隱然相符。(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在楊惠君看來,許多社會議題其實跨越世代、難以速解,若媒體一再以同樣方式呈現,終將消耗讀者的耐心。於是她開始思考,該如何讓議題在不同族群間「延伸」與「擴散」。
「同溫層是不可能打破的。」楊惠君表示,想讓議題擴散到異溫層,就必須改變產品型式。那麼,這個「新產品」該以哪個族群為目標?她說,以當時環境而言,主流媒體重視的多為銀髮族、橘世代,但她認為兒少是較有前瞻性的族群。她指出,現在的孩子雖能辨識假新聞,卻對於資訊真假感到冷感,「知道是假的但不在乎」。另一方面,時下兒少大量暴露在短影音當中,因此培養閱讀長文的能力以及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可說刻不容緩。
她說,在網路時代,大家都很個體化、去中心化,對公眾事務的關心付之闕如。「但是公民的養成前提是,你對眾人的事要有興趣嘛。如果對於這個世界真實發生的事情沒有興趣,那可以想見,未來不管是新聞品質好或壞,對他們來說沒有差別。一旦大家都揚棄了公共評論的市場,新聞產業就是真正走到了末途。」
只要認真看待,其實兒少並不冷感
楊惠君指出,《少年報導者》的核心任務,就是讓小孩子對這個世界發生興趣,並體認到自己是世界的一環,覺得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是可以獲得回應的。她提到,《少年報導者》製作的第一個新聞就是俄烏戰爭,當時許多人都質疑:孩子怎麼會關心離自己十萬八千里以外的戰事?
楊惠君笑稱,如果當初知道《少年報導者》會變成這麼大的規模,她就不會做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但當她實際走入校園,認真找專家來回應孩子們的提問,就發現:其實孩子們對這些嚴肅議題並不冷感。「大人跟小孩子關注的新聞,性質本身沒有差別,只是需要在呈現的方式上有不同的思考。」
為了讓孩子們「吞得下」這些報導,《少年報導者》使用漫畫新聞、新聞測驗等活潑形式。此外,考慮到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落差,也推出Podcast,讓孩子們「聽」新聞。
她有感而發地說道,台灣社會有過度服務導向的弊病,把大人都當成小孩,這樣的思維影響到公共政策,形成「巨嬰社會」。想要改變這一點,就要倒過來,「把小孩當成大人」,透過認真看待孩子們的提問,社會中的權力者必須學習用孩子們聽得懂的方式來回答。「政府最厲害的就是很會打高空,最好讓你看不懂」她說:「但是一個真正有誠意、要跟大家溝通的(回應),就是要讓小孩子也看得懂,這個政策才有意義。」
將觸角伸向關心孩子的大人們
楊惠君坦承道,雖然《少年報導者》是面向兒少的新聞,但是期待孩子們放學之後還要上網「看新聞」是過於理想化的想法。因此在推廣上,還是以家長、教師為主要對象。尤其在108課綱頒佈後,媒體素養成為教育重點項目,許多教師希望能輔以新聞議題進行教學,因此《少年報導者》也設計了許多可供下載的教案。
除了許多新聞同業,本次講座也吸引教育工作者前來關注。(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除了新聞內容的製作,《少年報導者》也積極培養「小記者」,甚至讓他們採訪總統候選人。她說,透過實際的訓練與體驗來瞭解新聞產製的過程、呈現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媒體素養。
楊惠君認為,做兒童新聞,就是做新聞閱讀的核心訓練。因為不實訊息在相當程度上,就是考驗社會公民的基礎知識。有時大人要向孩子解釋新聞,很多基本面向都說不清楚,因此她也推薦成人把《少年報導者》當成基礎知識讀物來讀。
從歐洲經驗萌生的理想種子
鄭怡華投入兒少新聞製作的初衷,要從她的歐洲經驗談起。鄭怡華曾在瑞士日內瓦旅居三年多,當時她的女兒就讀小學一年級,每天回家都沒有作業,唯一的功課就是:看7分鐘的兒童新聞。因此孩子們從小就熟悉氣候變遷、難民潮等議題。她意識到:原來國際公民的社會,來自從小播下的種子。
她回國後,在和以前媒體同事的聚會中問道:台灣為什麼沒有兒少新聞?對方不耐煩地回覆:「不會有人看啦!」這對有著豐富媒體經驗的鄭怡華來說並不意外,其實兒少節目對許多媒體來講,都是既沒有收視率又燒錢的。她說,自己一度對於製作兒少新聞已經死心斷念;不料,後來新成立的「鏡電視」讓她再度燃起希望。
鄭怡華表示,一個希望做好節目的平臺往往會曲高和寡,所以必須找到現實與理想的平衡點,才能活下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成立的電視台有個好處,就是它沒有包袱,而且想做很多東西,有一個理想。」鄭怡華說,自己一直期許能夠在台灣「烏壓壓的媒體環境中,活出一灣清水」,因此在聽說鏡電視有意製作《少年新聞週記》時,便覺得與自己的理想十分相契,毅然決定投入。
製作讓孩子「有感」的新聞
然而,《少年新聞週記》在經費和人力資源上都相當不足,鄭怡華只得想方設法利用「編制外」的資源,例如鏡電視新聞部能取得的每日新聞,以及來自外電的豐富國際新聞。她每週從其中挑選重要議題,介紹來龍去脈,或是增加理解面向,使其能與孩子的生活產生關聯。例如,在製作烏俄戰爭的報導時,不會從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切入,而是從文化面談起,比方說「羅宋湯是誰的?」;跟巴黎奧運有關的新聞,則會從「為何公雞代表法國?」來引起孩子的興趣。
此外,善用電視優勢也不可或缺,譬如使用3D動畫、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實境)、CG等影像語言,讓資訊視覺化,變得簡單易懂。「國際新聞對孩子來講很遙遠沒有錯,但是你把它視覺化的話,孩子會把它當成在聽故事。」她指出,其實節目推出後,收視率並不差,甚至能在一天當中擠進第三高;而像是與天安門事件有關的嚴肅專題,在網路上也表現不俗,有近四萬的點閱。
鄭怡華強調視覺元素在兒少新聞中的重要性。(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鄭怡華以80年代的營養補充食品「健素糖」為例:「其實它是營養的東西,但是它很難吃,如果說我們可以稍微包裝一下,孩子會比較願意(接觸),國際新聞其實沒有那麼難,你把它包裝得有趣就會好看。」
一個雙向交流的平台
對於媒體同業一起在兒少新聞的領域耕耘,鄭怡華十分欣喜雀躍。(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回到新聞的起點
無論是《少年報導者》的深度專題,還是《少年新聞週記》的節目實作,兩位講者都指出:兒少新聞最大的挑戰,在於「入口設計」與「真實轉化」之間的平衡。既要吸引孩子接近,又不能失去新聞的深度與準確性。
這比成人新聞更難,因為它不能仰賴複雜語言與抽象論述,而要用創意、誠意與技術讓孩子「看得懂」、「看得進」、「看得有感」。這個過程,也讓新聞更接近它的初衷。
「兒少新聞不是簡單的新聞,它其實更回歸到新聞的本質。」主持人陳靜雲在講座最後的這句話,不只是肯定,更是一種深刻提醒。兒少新聞迫使新聞人重新思考:什麼是新聞的語言?什麼是新聞的對象?什麼又是新聞的責任?這些提問,也許正能幫助新聞業找回與讀者之間最根本的連結。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5年
※ 2024年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1|從跑每日新聞練功 到製作專題獲獎 王心喬分享深度報導心法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2|讓聽眾輕鬆享用艱澀議題:詹婉如的聲音報導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3|人物採寫–深度報導的流量密碼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4|讓故事帶你去遠方,才能聽到不為人知的故事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3|採訪就像跟對方談場有距離的戀愛 鄭郁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4|現實與理想衝撞下形塑記者形象 陳良榕:記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奮鬥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