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應強化視覺敘事力 突破「配圖思維」

2025 年 04 月 2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林佳玟採訪報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視覺敘事工作坊,以「用新聞攝影說故事」為主題,吸引眾多來自新聞界的專業人士,包含攝影記者、文字記者、文字編輯、電視台的製作人等等,並邀請了台灣第一位專業攝影主編蕭嘉慶、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監事黃子明、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鍾宜杰及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謝三泰擔任一般課程及實作課程的講師。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及合辦單位台灣新聞攝影協會代表莊坤儒皆觀察到,卓越新聞獎近年在新聞攝影獎的系列照片作品中,參賽數量顯著減少,陳靜雲更進一步表示,此現象反映出在日報衰退和網路媒體規模受限的情況下,當前新聞攝影工作的困境。有鑑於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台灣新聞攝影協會促成了此次的工作坊交流活動。

前排左起為黃子明、鍾宜杰、謝三泰、蕭嘉慶、莊坤儒、陳靜雲。(特約記者楊仁攝)

前排左起為黃子明、鍾宜杰、謝三泰、蕭嘉慶、莊坤儒、陳靜雲。(特約記者楊仁攝)

從單張到群像 蕭嘉慶談紀實攝影的價值

在一般課程中,蕭嘉慶展示了近百張具有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單張照片。這些作品涵蓋了戰爭、疫情、名人、殺戮、社會運動、野生動物、哲學思考等主題,而攝影類別亦十分多元,包括風景、水下、肖像、動物、紀實、黑白、生態、街拍、運動、建築、天文、AI生成與手機攝影。蕭嘉慶認為單張照片是紀實攝影的基石,鼓勵攝影工作者積極記錄身邊的故事。

此外,蕭嘉慶提出了「照片群」(picture group)的概念,意指透過多張照片來闡釋特定主題。以川普遇刺系列照片為例,照片群得以展現事件的多元視角,提供更為完整和深入的敘事。蕭嘉慶強調,圖片編輯在評估系列作品時,必須綜合考量攝影者的意識形態、視角、影像表現力、攝影風格、拍攝使命以及被攝者的信任程度等要素,並建立制度,引導攝影記者進行更深入的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遇刺的照片成紀實攝影經典教材。(特約記者楊仁攝)

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期間遇刺的照片成紀實攝影經典教材。(特約記者楊仁攝)

蕭嘉慶接續展示了黃子明與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攝影家尤金・理查茲(Eugene Richards)的作品。前者深入追蹤在台逃逸移工生活的攝影專題中,捕捉移工在臥室內熟睡的模樣,展示出一個成功的深度攝影專題應盡可能受到被攝者的信任,並在照片中涵蓋被攝者生活上的各個面向。後者則是長期駐點拍攝美國黑人社區毒品問題,作品《Cocaine true cocaine blue》凸顯出攝影記者近距離記錄社會的陰暗面,並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引發社會反思。

蕭嘉慶強調,深度攝影需要高度的執念、長時間的情感投入以及對人文深刻的關懷。

為了讓與會者更了解國際頂尖的系列紀實攝影標準,蕭嘉慶介紹攝影機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對預備會員的嚴苛要求——以八十張極為嚴謹且連貫的幻燈片進行影像敘事,且不允許任何文字說明。這體現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在純粹影像敘事能力的堅持。

而作為台灣唯一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會員張乾琦,曾經拍攝龍發堂精神病患的系列作品《The Chain》,蕭嘉慶說明張乾琦是如何運用抽象概念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限制,並強調這系列的攝影作品透過展場的燈光設計、輸出大小、觀者的角度等等,強化作品的感染力。

蕭嘉慶介紹各種類型紀實攝影,並與現場學員互動。(特約記者楊仁攝)

蕭嘉慶介紹各種類型紀實攝影,並與現場學員互動。(特約記者楊仁攝)

蕭嘉慶也介紹了不同類型的紀實攝影,例如以記錄獅子生態為主題的《The Serengeti Lion》系列,以及蔡顯國在金門老城區拍攝的手機黑白攝影集,並加碼分享個人仍在拍攝中的《台灣人》攝影系列,取材自雲林、龍潭、八里、宜蘭、香港、巴黎、深圳等地。

現場學員針對「街頭攝影是否應徵求同意後才可拍攝」提出疑問,蕭嘉慶分享其個人做法是「先拍攝」,若遭質疑再道歉,並配合刪除照片。他認為街頭攝影的本質在於捕捉瞬間,等待取得同意往往會錯失良機。他也提及美國法律對街頭攝影的觀點,一般在街頭拍攝不涉及法律問題,但侵犯隱私則另當別論。

拒當「資訊搬運工」 黃子明以影像傳遞觀點

黃子明強調,現今媒體已不再僅是資訊的搬運工,更重要的是透過文字和影像傳達觀點。黃子明認為,「分析、解讀與觀點呈現」應為媒體報導的方向,且早在2002年,美國針對510家報紙進行的調查即指出,媒體最重要的角色在於觀點的呈現,而非單純事實的羅列。

黃子明曾任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他指出,拍攝時應具備編輯思維,以提升視覺說服力。圖片不僅僅是資訊的載體,更肩負著傳遞攝影者觀點的責任,並追求最高的傳播效益。

黃子明對出席學員說明圖片編輯之重要性。(特約記者楊仁攝)

黃子明對出席學員說明圖片編輯之重要性。(特約記者楊仁攝)

黃子明提及圖片編輯應留意單張照片是否已足以完整表達內容,且除非有合理必要性,否則需避免使用多張同質性圖片,而選圖時也應涵蓋廣角與長焦視角,並搭配橫、直幅構圖。另外,排列方式必須符合敘事邏輯,使讀者能流暢理解內容,同時,適度強調細節與環境以展現人物情緒與戲劇張力。

為因應個人主觀好惡可能影響圖像選擇的問題,黃子明表示,「圖片編輯應根據報導價值、編輯政策、法律規範、照顧社會不同階層族群意見與媒體發展趨勢等因素,建立一套挑選圖片的策略與模式。」華盛頓郵報的圖片分類等級評估了四個面向,分別是訊息含量、是否具備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價值、接近性之情感因素、引發共鳴的親切感。

黃子明觀察到,編輯與讀者的喜好不同,通常編輯的口味較重,偏好重大國際衝突等議題,而讀者則可能更喜歡人情趣味的內容。此外,讀者對照片內容的喜好並不等同於對其感興趣,有時令人不舒服的畫面反而更能吸引目光,例如2007年高雄壽山動物園發生「鱷魚咬斷員工手臂」意外事件,部分媒體直接選用鱷魚嘴中含著斷肢的照片。

另外,他表示媒體從業人員在處理敏感照片時務必謹慎,考量公眾接受度、新聞真實性以及對個人隱私與尊嚴的尊重。例如在遇難身亡或是兒童性侵案等新聞事件中,照片的呈現如何影響社會觀感、是否符合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等法律規範以及避免對當事人二次傷害。

新聞攝影應注重長期蹲點 避免政治宣傳或淪為配圖

此次的實作課程共有四位學員,分別是《自由時報》的劉宇捷、《報導者》的楊子磊及《遠見雜誌》的張智傑以及高中老師「阿舜」,前三位皆以攝影記者的身份參與,並帶來了各自的作品,內容涵蓋台灣特戰部隊限制空間戰鬥軍事演練、南鐵東移抗爭、彰化頂番婆違法工廠。

實作課程進行時,黃子明(前黑衣者)仔細檢視學員作品。(蔡宏杰攝)

實作課程進行時,黃子明(前黑衣者)仔細檢視學員作品。(蔡宏杰攝)

針對三位攝影記者的作品,蕭嘉慶提出了犀利的見解,點名軍事演練的拍攝缺乏情感與故事性,僅是宣傳照,而非紀實攝影。而南鐵東移的系列照片,蕭嘉慶肯定其深入議題,但視覺表現潛力未完全發揮,照片的選擇與排序仍有修改空間。另外,蕭嘉慶直指違法工廠的系列照片僅是文字報導的配圖,未發揮攝影記者的功效,且建議攝影記者應長期蹲點。鍾宜杰也強調攝影與文字在媒體中的工作邏輯不同,組織應給予專業自主的空間。

蕭嘉慶(左)雖犀利批判作品,仍給予實作課程學員鼓勵,期許拍攝技巧能再進步。(特約記者楊仁攝)

蕭嘉慶(左)雖犀利批判作品,仍給予實作課程學員鼓勵,期許拍攝技巧能再進步。(特約記者楊仁攝)

高中老師「阿舜」的照片則涵蓋香港反送中、人權議題、風景及歷史文化場景,蕭嘉慶也勉勵他將個人對社會的關懷及記錄,融入於教學之中。

在實作課程學員分享重新編輯後的作品時,謝三泰(持麥克風者)提出其意見。(特約記者楊仁攝)

在實作課程學員分享重新編輯後的作品時,謝三泰(持麥克風者)提出其意見。(特約記者楊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