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卓新沙龍紀實 No.1|當新聞無預警降臨 記者如何在混亂中找尋焦點?

特約記者陳洧農採訪報導
突發新聞不僅有強烈的時效性,對社會輿論也有重大影響,是新聞業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媒體公信力與競爭力的指標。2025年的第一場卓新沙龍便以「如何做好突發新聞」為題,邀請《自由時報》生活新聞群組主任劉力仁和TVBS新聞部國際組副組長郭展毓共同主講,並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主持。
今年起,卓新沙龍轉型為2.0,每次除了邀請一位卓新獎得獎者之外,還邀請一位入圍者,提供更豐富的觀點與內容。劉力仁去年以〈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榮獲平面及網路類突發新聞獎,郭展毓則以〈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入選電視及網路類突發新聞獎。兩人從不同視角切入,卻又十分互補,深具啟發性。
突發新聞首重經驗
劉力仁語調沉而緩,予人樸實謙遜之感。提起去年的得獎作品〈堅韌之島〉,他說這個作品名稱花了不少心思,為了突顯自由時報在同系列作品中的特色,他反覆考量,並結合了自己製作報導的心情,最後決定使用「堅韌之島」。有趣的是,劉力仁表示,這四個字或許就是他們勝出的關鍵,彷彿在他的認知中,除了標題之外,自己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而只是忠實的執行了新聞的基本原則:迅速並確實地提供大眾所需的資訊。
劉力仁表示,「堅韌之島」四字是反覆思量的結果,希望展現災難新聞中正向積極的面向。(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堅韌之島〉被卓越新聞獎評審團嘉許為「兼具深度與廣度,內容豐富且札實」,陳靜雲更盛讚其為教科書等級之作品。究竟劉力仁是如何帶領編採團隊在猝不及防的突發事件中,有條不紊地擘劃出切合民眾需求的報導?劉力仁從突發新聞的特性開始說起。首先,由於突發新聞事前並無徵兆,記者的反應時間有限,因此需要相當的臨機應變:第二,事件發生時資訊往往真假虛實交錯,對記者來說考驗查證能力,對編輯台則是快速判斷、掌握新聞重點的挑戰。
他說,平時自己進報社時記者存進的稿單從數十到百來則不等,但像花蓮強震這樣的重大事件,數量可能來到三倍之譜,因此在編輯台的他必須快速消化資訊,並據以判斷重點現場,調度人力支援。
緊急調度不簡單
像《自由時報》這樣規模的媒體,會盡可能布署記者到現場,而非轉載其他媒體,劉力仁很快判斷花蓮僅有的三位在地記者無法處理所有新聞,隨即從台北、台東等鄰近縣市派遣記者前往支援。
但是人員調度並非可以任意為之,他指出,做主管的最擔心作出「無效的調度」。一方面,發生突發狀況時,各縣市間的交通可能被阻隔,其他縣市的記者也沒有在地記者對當地的熟門熟路,因此一旦判斷錯誤就會造成人力的浪費;另一方面,調度人員前往他處支援,也就意味著原先的人力會出現缺口,因此需要足夠的團隊意識與相互體諒。
人力調度也跟勞動權益有關:像這樣重大的事件會導致高強度報導的時間拉長,主管必須透過人力調配,讓記者正常地休息。採訪安全也是必須考量的範圍,劉力仁說,在自己漫長的記者生涯中,記者因颱風而溺水的事件時有所聞,他總會提醒記者千萬不要冒進山崩、土石流等地帶做危險的報導。
活動吸引許多新聞系所學子前來聆聽。(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力求深度與廣度
調度之外,編輯台必須規劃報紙版面,製作相關圖表,並反覆確認資訊正確,力求精準。尤其搜救進度、死傷人數等數據更是不容絲毫錯誤。不同於網路新聞可以隨時更新,報紙是隔天才上架,如果沒有更豐富的內容,對讀者就沒有意義,所以必須盡量在當天的新聞中規劃較有深度的內容。到底該挑選哪些資訊刊載,與編輯的價值判斷有關。劉力仁表示,在自己漫長的記者歲月當中,向來都是以不引起恐慌,傳達正確資訊為原則。「你買了這份報紙,不要買到恐慌,給你正確的資訊,這是我的核心價值。」
為了營造報導的深度與廣度,需要仰賴各領域的專家,才能讓讀者在了解現況之外,知道未來需要做什麼準備,事件可能有哪些演變。以〈堅韌之島〉為例,A1版是現場報導,A2就請了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專家對對地震破裂帶的可能位置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警示。至四月五號,更向專業技師諮詢如何自檢房屋結構、提供有關危宅鑑定之資訊。「這些內容,沒有一句話是我們自己去臆測,都是很紮實的去問學者、問氣象署的官員,由他們來解釋這些地震的資訊。」
劉力仁強調,地方記者在突發新聞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因為寫稿或拍攝這類能力都能在學院中養成,是記者的基本素養,但人脈的建立以及對於keyman的認識只能仰賴長年的在地經營。
劉力仁欣慰地表示,卓新獎的肯定大大振奮了地方記者的士氣,讓他們感到在深耕花蓮多年的努力終於被看見。(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原本出差的不是我!
不同於劉力仁,身為電視記者的郭展毓語調響而快,給人俐落直率的印象。他坦承道,報導突發新聞有時候真的需要運氣。怎麼說呢?原來他入圍的作品〈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就是一連串「機緣巧合」的產物。
郭展毓表示,其實一開始TVBS之所以派記者到日本,是為了報導1月1日能登半島發生的七級地震以及後續的海嘯。而且原先是預計讓國內生活組的記者前往,但由於最後決定的時間點該記者已經出外採訪其他新聞,才臨時徵招在休假的郭展毓。
話雖如此,休假中的郭展毓也沒有閒著,他從前一晚就開始收集最新資訊,關注日本新聞到凌晨四點,2日早上10點被問到能否前往時,他便一口答應。「這麼大的事情當然要說好,作為一個記者大家都希望能到現場去!」
而且,報導能登半島原本應該是搭乘飛往石川縣的班機,但該班機已在2日早上離台,公司才決定讓郭展毓飛往東京羽田機場再轉機。孰料,一連串的意外的決策湊巧讓郭展毓在第一時間直面這場事故。
郭展毓打趣地說,自己放假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重大事件。(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大新聞需要大篇幅,資訊打哪來?
郭展毓表示,對電視突發新聞來說,團隊互助非常重要。他說,自己甫出關就收到日本新聞的推播,得知機場發生事故。他連忙回報給公司的同事,並當下評估自己移動到觀景台、攝影師架好4G包(使用4G 網路的行動直播背包)所需要的時間,請同事先以外電影像輔以電話連線進這條新聞,幫他爭取時間。
進入正式連線後,郭展毓一口氣在螢幕上持續播報了七分鐘。之所以需要「撐」這麼久,是因為他需要為國內製作SOT帶(Sound On Tape,新聞術語,指完整的一則新聞帶,有畫面也有記者過音)的同事爭取時間,「我時間如果沒有撐住,然後SOT來不及播,我們就勢必要去走其他的新聞,可能觀眾就跑掉了。」
在突發事件的現場,「資訊從哪裡來」是記者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他說,當記者到新聞的最前線,最重要的就是打開五官,觀察現場的一切。當時他在現場就是如此,不論是自己聞到的燃油味、聽見的爆裂聲,乃至日本媒體也來到現場關注的動態都一五一十地傳達給觀眾。
此外,外語技能也帶來很大的優勢。郭展毓搭電梯前往觀景台時,遇到了一群日本的航空愛好者談論這場事故,他馬上湊上前去詢問有關飛機的詳情,這才得知飛機型號。「新聞現場訊息真的是到處都有,就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把這些訊息撿起來。」
郭展毓分享了許多電視新聞的製作祕辛。(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最新最快,我們就是唯一!
想要順利報導突發新聞,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質:臨危不亂。郭展毓表示,記者在鏡頭前的一舉一動,乃至心理狀態的變化,螢幕前的觀眾都能馬上察覺,所以面對鏡頭不能害怕,必須做到日語中的「不動心」:內心穩定,不受外界影響。「你可以一邊講一邊想,重點是,不能斷。」
他說,自己剛入行時,因為沒有報突發新聞的經驗,曾遭同事大罵。2009年,北韓進行軍演,砲彈射擊到南韓仁川外海的延坪島。事發翌日他抵達現場,但由於過度緊張,播報不僅紊亂,而且撐不到一分鐘。這使他被同行的攝影師嚴厲斥責:「你為什麼要怕自己講錯、結巴、或是捲舌捲得不好?你為什麼要怕自己咽口水?不要怕,繼續講!因為需要的就是你在鏡頭前面一直講話,就算你自己也聽不太懂在你講什麼,可是你只要很有自信地表達出來,觀眾會被你感染,他會想聽你繼續講下去!」
這番話打醒了郭展毓,回家後他開始對著鏡子練習,設想各式各樣的新聞現場,逼自己講滿五分鐘,講久真的就不怕了。他說,後來重聽自己在羽田機場的報導,真的也不知道當時在講什麼。「因為很亂,是沒有邏輯的;可是連線不需要邏輯,你只要不斷地餵觀眾訊息就好,它不需要邏輯,因為我們就是最新最快(的消息來源)、我們就是唯一。」
陳靜雲對郭展毓所說的「新聞是發生在現場」深有同感。(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新聞發生在現場
和劉力仁一樣,郭展毓也相當強調團隊合作在突發新聞中的重要性。他分享了一些記者和後勤支援溝通協作的訣竅。例如,聯絡窗口務必要統一,否則過度紛雜的資訊與指令會令現場的記者無所適從。
另外,建立對現場記者的信任感也十分關鍵。「編輯台很多時候新聞都是用想像的。」以延坪島砲擊事件為例,當時公司長官認為首爾已經陷入恐慌,可是其實首爾和仁川外海的延坪島有相當距離,所以民眾普遍反應不大。郭展毓就當時所見如實報導,孰料卻引起長官不悅,因為敘事不聳動,收視率就不佳。但郭展毓認為,新聞人應堅守新聞倫理,不該對觀眾報「假新聞」。
他勉勵新聞系的學生,如果未來有機會到現場,一定要說服公司相信現場的判斷。「你不要跟我說別台有什麼有什麼,如果有,我們會想辦法生出來給你;可是如果沒有,我要堅持:就是沒有。」他重申:「新聞就是在現場,不是在會議室裡面。」
陳靜雲對此深表認同,她說,突發新聞的處理有點像交響樂團,需要指揮調度、整合判斷;但是每個現場的記者要自己對事件目擊、理解,才有辦法成就好的突發新聞。「新聞在現場,不在會議室,我想這是永遠的準則。」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4年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1|從跑每日新聞練功 到製作專題獲獎 王心喬分享深度報導心法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2|讓聽眾輕鬆享用艱澀議題:詹婉如的聲音報導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3|人物採寫–深度報導的流量密碼
- 2024卓新沙龍紀實 No.4|讓故事帶你去遠方,才能聽到不為人知的故事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3|採訪就像跟對方談場有距離的戀愛 鄭郁萌:有些故事只有你能寫出來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4|現實與理想衝撞下形塑記者形象 陳良榕:記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奮鬥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