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體可以採用解方新聞學嗎?

郭宇璇|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本文出自美國新聞學者柯丁頓(Mark Coddington)與李維(Seth C. Lewis)共同發行的電子報《RQ1》。在每期的《RQ1》中,兩位學者會分享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聞研究主題,以及一些近期發表的相關論文。本文討論了一篇在地方媒體中實踐解方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的研究,接著分享了數篇與新聞消費、記者心理健康等主題相關的最新文獻。
新聞往往很擅長帶來壞消息,例如極度負面和令人沮喪的內容。
有些人認為,這種系統性的負面新聞報導已經從一種單純的「新聞價值」,轉變為一種主導性的「新聞意識形態」。它帶來的後果在於,它讓閱聽眾愈來愈不知所措、挫折且冷漠,以及帶來無助、壓力和其他所有情緒——特別是在充滿令人焦慮的新聞事件的2024年,如果你是一名重度新聞消費者,對這些情緒應該不陌生。雖然人類的天性確實會對壞消息更為敏感,但另一個讓閱聽眾卻步的重要原因在於,新聞過於關注問題,而不夠重視解決方案。
解方新聞報導對讀者參與新聞等面向產生正面影響
這時,解方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SOJO),也稱為建設性新聞(constructive journalism)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強調人們如何致力於解決社區重大挑戰的新聞報導方式。在理想情況下,解方新聞學包含四個主要元素:(1) 對重大社會問題的具體回應;(2) 顯示解決方案之成效或缺陷的證據;(3) 可供他人借鑒的見解與教訓;(4) 承認其有限制之處。其目標是鼓勵公民參與、重建媒體信任,以及促進社區更具建設性的對話。
研究顯示,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新聞報導能對情緒、賦權、公眾知識以及讀者參與新聞的意願等方面產生正面影響。儘管這些證據尚未完全確立,但它們暗示了解方新聞學可能重新連結記者與社區——進而帶來新聞機構一直在尋找的關鍵突破:一種既能提升新聞品質,又能增加收入以持續經營的創新模式。
但實際上,解方新聞學的可行性有多大呢?尤其是對那些資源有限、專注於服務當地社區的小型新聞機構而言,成效又如何呢?本月的重點文章為傑克森(Daniel Jackson)、格呂克(Antje Glück)和阮(An Nguyen)發表於《新聞學研究》(Journalism Studies)的論文〈與機器對抗:英國地方新聞編輯室內的解方新聞學運動〉(Fighting Against the Machine: Inside a Solutions Journalism Campaign in U.K. Local Newsrooms),透過一組獨特的方法來探討這個問題。
記者、編輯將解方新聞學視為與受眾聯繫、強化新聞民主功能的方式
在為期18個月的研究中,研究團隊透過一項與疫情紓困相關的計畫,協助將解方新聞學引入英國地方新聞產業。他們與四家新聞出版商合作,這些出版商旗下擁有英國數百家區域與地方新聞品牌,使研究團隊能夠觀察不同規模與商業模式的地方新聞機構。
這項計畫的目標是讓每家新聞機構培訓一到兩名記者,使其掌握解方新聞學的技巧,並進一步成為未來培訓同事的導師。參與的記者預計每月產出兩篇以解決方案為核心的報導。最終共有來自47家地方與社區新聞品牌的51名記者接受了培訓,但其中只有30人至少發表了一篇解方新聞報導,總計產出170篇相關文章。
研究團隊對這些解方新聞報導進行了分析,並訪談了參與計畫的大多數記者與編輯,以討論他們的感想。此外,他們還透過會議、論壇及WhatsApp群組的觀察,記錄受過培訓的記者對解方新聞學的評論。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承認他們「個人對這項計畫有所投入,並期待其能成功」,也就是說,他們並非完全作為旁觀者,還參與設計計畫、招募合作夥伴,以及監督計畫進行等工作。因此,他們對此計畫的缺陷仍然坦誠以對,使這篇論文更具參考價值。
研究團隊發現,所有受訪記者都熱情接納解方新聞學。記者與編輯將其視為一種與受眾建立聯繫,並強化新聞民主功能的方式。但是,關鍵問題在於: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重大阻礙。
首先,就像小型新聞編輯室在從事調查報導時,面臨資源受限的困境一樣,記者在撰寫解方新聞時,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研究與蒐集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團隊指出,「時間問題」在新聞界與學術界對解方新聞學的討論中,尚未獲得足夠的關注。)其次,研究發現,解方新聞的製作方式並不符合傳統編輯室基於數據指標的運作模式。傳統編輯室傾向製作負面、聳動的「軟新聞」(soft news),因此,在日常的新聞工作中,難以讓解方新聞獲得優先順位。最後,大多數編輯即使對解方新聞持正面態度,也只讓記者在既有的工作之外另行推動,導致解方新聞計畫進展受阻,最終無法持續發展。
作者寫道:「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儘管許多記者懷抱善意並渴望推動媒體文化改革,但將解方新聞納入日常報導,意味著他們必須對抗更重視速度與產量,而非深度與調查的制度。」
作者將這種情況形容為英國地方新聞產業的「雞生蛋、蛋生雞」困境(chicken-and-egg conundrum)。一方面,隨著科技變遷與人們閱聽習慣的轉變,新聞機構幾乎別無選擇,他們必須嘗試創新,否則將無法維持影響力與經濟。而這意味著新聞機構需要營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提供足夠的資源與空間、鼓勵記者嘗試新點子;但另一方面,目前媒體所做的創新試圖解決的核心問題——地方新聞的衰退——本身卻成為創新的最大障礙。由於新聞業已面臨生存壓力,許多媒體對創新採取更謹慎、規避風險的態度,特別是對那些短期內無法帶來直接商業利益的措施,即使其長遠來看可能維持新聞的民主與商業價值也一樣。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已崩壞 解方新聞是改善讀者體驗的方法之一
因此,儘管研究團隊發現,從高層管理者到第一線記者,幾乎媒體中所有層級的成員都對解方新聞這種創新模式表示支持,但在英國地方媒體中,缺乏足夠的制度性誘因來讓它真正落地。或許在擁有類似媒體體系的其他國家,也可能會發現相似的結果。
參與研究的其中一位記者在WhatsApp群組中的一則評論,精準點出了這項不僅是地方媒體,也是所有傳統媒體面臨的核心挑戰的本質。他寫道:「從大局來看,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已經崩壞,尤其是地方媒體。解方新聞是許多可能改善讀者體驗的方法之一,這或許能開始解決信任危機與收入問題——但傳統媒體尚未準備好重新想像新聞應該如何運作。他們仍然牢牢地待在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上。他們試圖補上漏洞,但如果沒有更全面的系統性改革,這艘船仍將繼續下沉。」
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分享一些好消息。研究發現,解方新聞可以透過一種精簡版本,來適應現有的新聞編輯流程,研究團隊稱之為「SOJO lite」。這種務實的方法在對解方新聞的熱情與資源受限的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儘管這可能只符合倡議組織(如:Solutions Journalism Network)認為解方新聞應具備的部分要素,但作者認為,「SOJO lite」仍然比「SOJO nothing」還要好。任何能幫助新聞機構轉變思維、以建設性的方式回應閱聽眾需求的嘗試都具有其價值。作者寫道:「更實際來說,這可能是唯一能讓解方新聞成功融入資源匱乏的新聞機構,並真正成為主流的方法。」
其他新聞研究
◎人們訂閱新聞的動機
〈新聞訂閱動機:為何閱聽眾願意為新聞付費〉(News subscription motivation: Why audiences pay for news)。作者:Weiyue Chen 與 Esther Thorson,發表於《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沒有哪個問題能像「讓人們付費看新聞的動力是什麼?」這樣,讓新聞機構投入如此多的研究資源。這個問題之所以成為關注焦點,不僅因為它攸關新聞機構的生存,更因為其答案往往難以捉摸。先前的研究已經識別出多種與新聞付費(或在假設情境中願意付費)相關的因素,包括新聞的獨家性與媒體品牌聲望、對新聞業財務困境與監督職責的關切、對數位形式的偏好、認為新聞消費與社會地位相關,以及更可預測的因素,如價格考量、對媒體的信任程度與對新聞的整體興趣等。
這些見解都很有幫助,但作者發現,還缺乏一個能串聯這些因素的固定框架。在一篇內容詳實且嚴謹的專著中,他們進行了三項研究——首先是一組質性訪談,接著是兩項調查——以建立一個名為「新聞訂閱動機」(news subscription motivation)的綜合概念,並將其與人們實際決定是否付費訂閱新聞的行為聯繫起來。
他們的框架建立在消費者決策風格的概念上,該概念源自行銷理論,意即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中的一系列既有取向,例如品質、價格、品牌、新穎性、習慣等,這些取向會對應到特定的動機。他們透過三項研究,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新聞訂閱動機,並進一步測試這些動機對人們訂閱新聞出版物的數量,以及其支付金額的預測程度。
他們識別出六種動機類別:支持新聞業、新聞品質、由付費牆觸發、社群連結、可負擔性和內容實用性。其中,最能解釋人們新聞訂閱習慣的三個主要因素是:支持新聞業(與新聞的社會重要性和改善其發展前景的願望相關)、新聞品質(受訪者認為包括可信度、公正性和深入報導),以及由付費牆觸發。至於社群連結則是次要因素,並且僅在地方媒體訂閱中具有顯著影響,對於全國媒體訂閱則不太重要。
這篇研究的三項調查中涵蓋了各種有趣的發現,但對新聞機構而言,最具實用價值的結論是,作者認為他們的框架可作為一種有用的工具,讓新聞機構了解自身受眾的動機。他們總結道,這項量表能夠為新聞機構提供其現有訂閱者的有用洞察,並幫助其找出有效留住客戶的策略。
◎黨派選擇性接觸
〈黨派選擇性接觸是美國的特殊現象嗎?——美國、日本和香港新聞瀏覽行為的比較研究〉(Is partisan selective exposure an American peculiar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s browsing behavi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Hong Kong)。作者:Tetsuro Kobayashi、Zhifan Zhang 與 Ling Liu,發表於《Communication Research》。
在美國,許多人選擇新聞來源的方式受到自身政治立場的強烈影響,這被視為塑造媒體環境的基本因素。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為「黨派選擇性接觸」(partisan selective exposure),並且已多次被證實是美國媒體生態中的顯著特徵。然而,研究顯示,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如德國、日本、義大利或波蘭等,雖然也會發生,但相對少見。
作者提出的問題是「黨派選擇性接觸是否是美國的特殊現象?」如果是,那麼其原因為何?過去文獻指出,其他國家的黨派選擇性接觸程度較低,本研究旨在驗證此發現,並測試過去學者提出的一些可能影響此差異的因素。
為此,研究團隊在美國、日本和香港進行了兩項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模擬新聞網站,並設計了一系列可能符合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新聞標題,然後測試受試者在有限時間內選擇點擊哪些標題,以及閱讀時間的長短,以評估不同國家的新聞選擇行為是否存在差異。
果然,在這兩項研究中,美國的黨派選擇性接觸現象顯著更高,香港為中等程度,而在日本幾乎不存在。為了找出原因,作者測試了三種可能的解釋因素:(1) 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這指的是對政治對立群體的負面情緒在美國更為普遍,且愈發強烈。(2) 政治平行性與媒體可信度(Political parallelism and credibility):這假設當媒體與黨派利益一致時,黨派選擇性接觸會更高,進而導致媒體可信度下降。(3) 辯證自我與低認知失調(The dialectical self and low cognitive dissonance):這個理論認為,黨派選擇性接觸是一種減少認知失調的方式,而在更能接受矛盾的文化中(如東亞地區),認知失調較不常見,因此黨派選擇性接觸也較少。
這三種解釋皆具合理性,且都有一定的證據支持其可行性。但作者發現,只有情感極化與黨派選擇性接觸的程度差異存在顯著關聯,這表明美國對政治對立群體異常高漲的負面情緒,可能是推動黨派新聞消費的主要因素。然而,即使控制了這一變數,美國的黨派選擇性接觸仍然較高,這暗示了還有其他未被探討的因素,使美國在黨派驅動的新聞消費方面成為異數。
◎黨派新聞與感知極化
〈長期接觸黨派媒體與極化報導對感知極化的影響〉(Effects of over-time exposure to partisan media and coverage of polarization on perceived polarization)。作者:Michael Heseltine、Bernhard Clemm von Hohenberg、Ericka Menchen-Trevino、Tomasz Gackowski 與 Magdalena Wojcieszak,發表於《Political Communication》。
與先前的研究類似,這篇論文的作者同樣試圖探究當代政治環境中的另一個普遍現象——社會變得愈來愈政治極化的原因。具體而言,他們關注的是不同國家和政治立場的人們都認為,其所處的社會正變得更加極化的現象。
確實許多國家的政治極化正在加劇,但有證據表明,人們對極化變得更為嚴重的感知,實際上超過了極化本身加劇的速度,尤其是在政治立場較為極端的群體中。作者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分別為黨派媒體消費增加,以及媒體對極化議題的報導增加,並測試其影響力。
透過對美國和波蘭超過4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三波調查,研究團隊獲取了為期九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據,從而測量受訪者的實際媒體消費習慣(而非僅依賴自我報告)。同時,他們也評估了受訪者對極化的感知,包括整個社會的極化程度,以及與自身政治立場相比的相對極化感知。
首先,他們發現,與極化相關的新聞報導相當常見,尤其在黨派媒體中更為明顯,並且在重大政治事件導致政治體系內部分歧加劇時,這類報導會顯著增加。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發現無論是極化新聞報導,還是一般的黨派媒體消費,都不會影響人們對整體社會極化的感知。
然而,個人極化感知(人們認為政治對立群體的觀點與自己有多大差異)的情況則截然不同。研究發現,極化相關報導讓人們認為自身觀點與政治對立群體的差異變得更大,無論這些報導來自黨派媒體或中立媒體,都會產生影響。此外,極化報導對個人極化感知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單純的黨派媒體消費。
作者指出,這些數據並不代表黨派媒體可以完全擺脫加劇極化的責任。他們的研究結果與一些對主流媒體負面、衝突導向政治報導的批評相符,這類報導可能對政治環境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他們寫道:「主流新聞媒體報導觀點衝突和黨派對立等新聞,這是人們的極化感知日益增長的部分原因。」
◎記者心理健康
〈傷害與幫助:新聞編輯室內對心理健康的組織影響之感知〉(The harming and the helping: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in the newsroom)。作者:Kayli Plotner 與 Patrick Ferrucci,發表於《Digital Journalism》。
過去十多年來,記者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這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學界已經產出大量優秀研究,探討了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從報導創傷性議題、遭受騷擾,到工作的不穩定性增加等。而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本篇論文的作者提供了一項有益的補充,他們聚焦於記者心理健康的一個特定影響因素:組織文化與體制。
他們訪問了67名記者,這些受訪者皆在至少擁有10名員工的新聞編輯室工作,以便讓研究聚焦於組織帶來的影響。研究發現,有四個主要的組織因素,會有助於或損害記者的心理健康,分別是:媒體的盈利導向、社群媒體政策、對組織穩定性的感知程度,以及對來自組織領導階層的支持的感知程度。研究顯示,媒體強烈的盈利導向對記者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當記者認為其已影響新聞品質時尤為嚴重。一名受訪記者表示:「當我在一個根本不在乎新聞應該是什麼樣的地方工作時,讓我開始懷疑,我選擇當記者真的是正確的決定嗎?」
工作不穩定性是另一個相關的憂慮。多位記者描述了他們的壓力,擔心自己隨時可能失去工作,而這種焦慮主要與他們所屬媒體機構的權力結構有關。一名記者表示:「我的情緒一直都很負面,因為我知道,也許明天我就得學習如何申請失業救濟。」
與其他近期研究類似,這項研究也發現,社群媒體政策在新聞記者的心理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體而言,當新聞機構讓記者自主使用社群媒體時,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通常會產生正面影響。因為記者可以選擇避免參與可能招來騷擾的社群媒體互動,進而減少壓力和負面影響。
另一個在某些情況下具有顯著正面影響的因素是,記者對編輯與管理層的透明度、可信度和理解度的認知。然而,要讓這個因素真正發揮作用,記者還必須認為這些管理者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即使主管本身富有同理心,如果記者認為編輯室的領導層在重大決策上毫無權力,他們可能會變得犬儒,也就是憤世嫉俗、不信任組織。一名受訪者表示:「當記者認為所有決策都是為了經濟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時,組織文化將受到極為負面的影響。」
◎社群媒體新聞的瀏覽與點擊
〈滑動標題與點擊新聞:新聞可滾動性增加所帶來的內容差異與影響〉(Scrolling headlines and clicking stories: Content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crollability of news)。作者:Jessica T. Feezell、Kathleen Searles、John K. Wagner、Joshua Darr、Ray Pingree、Mingxiao Sui 與 Brian Watson,發表於《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
新聞機構與數位媒體平台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但其中最直接的衝突之一,就是「滑動」(scroll)與「點擊」(click)之爭。社群媒體的貼文動態牆被設計成無限滾動模式,讓使用者不斷瀏覽內容,正如這項研究的作者所說,「滑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然而,對新聞機構而言,在這類動態牆中的新聞只有在被點擊時才有價值,因為點擊才會帶來流量、廣告收入與讀者參與度。
因此,對新聞機構而言,核心目標十分明確:如何在一個鼓勵無限滑動、而非點擊的環境中,成功吸引人們點擊?當今的新聞標題幾乎都是為了因應這個問題而產生的。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分析了不同的標題策略對於「停下滑動、促使點擊」的效果,同時也探討了「滑動者」(scrollers)與「點擊者」(clickers)在政治態度與行為上的可能影響。
作者為這項研究打造了一個類似Google News的新聞入口網站,將真實的新聞標題與內容呈現在網站上。他們邀請約1000名受試者使用該網站為期一週,並在實驗前後對其進行調查。他們發現,負面標題比中性標題更容易吸引點擊,但正面標題與中性標題之間則無顯著差異;帶有焦慮或悲傷語氣的標題更容易被點擊,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憤怒情緒的標題對點擊率沒有影響。此外,情感分析結果顯示,媒體下的標題往往比其對應的文章內容更具負面情緒,顯示出標題可能被刻意調整,以吸引更多點擊。
這表示純粹滑動瀏覽新聞的人,所接觸到的新聞環境比實際點擊進入文章的人更加負面,因為標題往往比內文更具負面情緒。研究還發現,點擊與滑動對政治知識或政治參與傾向沒有顯著影響;但對情感極化(affective polarization),意即對政治對立群體的負面情緒上則有輕微影響,對於政治興趣較高的人而言,點擊閱讀文章可以降低情感極化。作者指出,這些結果可能顯示出,文章內的詳細資訊比標題更具影響力,但或許僅限於那些有足夠興趣去細讀文章的人。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新聞不只要揭露問題、還得討論解決方法 美國新聞人提倡「解方新聞學」
- 點出問題到提出解方才是完整的調查報導
- 成為被社會需要的媒體
- 澳洲ABC 新聞以建設性新聞呈現新聞議題與解決辦法
- 周傳久|從建設性新聞學思考防疫報導
- 調查報導施魔力:借助專題 林上筠掀白色巨塔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