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古碧玲
《上下游新聞市集》副刊總編輯、評審召集人

黃寤蘭
華山紅館總經理

紀慧玲
台灣大學藝文中心執行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古碧玲、黃寤蘭、紀慧玲
開會時間:8月20日、10月4日、11月4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華山紅館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次評審會議重點為推選本組召集人、討論今年評審方式,以及確認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經過評審討論及互相推舉後,由古碧玲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接著討論今年評審方式及標準,如下:
- 初選評審方式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給分,作品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分,以7分為基準點,7分以上(含7分)作品始得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複審,初審給分應拉大優劣差距,並於第二次評審會前回傳評審結果以進行統計。
- 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決定本獎入選名單,根據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作品總數超過50件,至多可入選8件。
- 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從入選作品中,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最終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評審根據初選總評分,初步排序出前8名,並將前8名以外、總得分21分以上納入討論。若有特別印象深刻作品低於21分,也可在此階段提出與討論。
評審們首先討論各自初審評分的標準。綜合來說,評審認為好的新聞作品應能捕捉到尚未被大眾廣泛關注的議題,且當下具有被報導的迫切需要,展現出新聞工作者的敏銳眼光與洞察力,並提出新的觀點。另外,製作上的精緻與用心、寫作的鋪陳與水準也成為評選的關鍵重點。此外,媒體資源也會納入考量,對使用公共資源製作之報導,評審標準會更嚴格。也有評審認為,關注小眾弱勢議題,或是對老議題做出新意的作品也值得重視。接下來,三位評審先就未進入前8名,但有評審給予高分的作品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民視的「台灣演義-恆春傳奇陳達」,雖然陳達已被報導多次,但經過多年後重新再報導,沒有過度神格化,而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展現細膩的新面向,例如他的婚姻、童年,以及鄰居的訪談。作品的取材適中,過去報導常著重其傳奇性,但此作品更關注藝術性的分析與剪裁,並加入專家的角度解析其藝術成就。但也有評審提出反面意見,認為部分內容有陳腔濫調之虞。
接著是鏡週刊「【鏡相人間】我是正常人,當心智障礙者成為藝術表演者」,評審認為此報導強調平等看待而非同情,展現記者觀點,值得稱許。報導主題在主流媒體少見且值得關切。但有評審建議,各國都有類似團體,記者可充分連結其他相近案例,拓展報導視野及討論深度。
另一件鏡週刊之作「留住一切親愛的,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不談為人熟知的出版業蕭條與獨立書店理念,而是紀錄與關注台灣各地不標榜文青跟賣咖啡的長青老書店。評審認為老書店的存在是台灣社會出版跟書籍的歷史縮影,題材具有重要性,記者也認真跑遍南北採訪,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記錄。不過,就新聞性而言較為不足。
再來是歪腦的「掙脫規訓、又遇枷鎖:從『回春丹事件』看兩岸民族主義夾縫中的音樂人」,評審認為此作選題與當下台灣文化、政治面臨的問題緊密連結,文章將現場與後續事件勾描完整,是衝撞性很強且應變優秀的即時新聞。可惜報導內容不夠扎實,評審非常鼓勵記者再擴大書寫範圍、繼續延伸報導。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作品「藤編的男人」,題材特殊且有文化價值,可惜視角較為單一,應有更深刻的觀點。另外,編採手法偏向地方社區電視台,預設觀眾對此文化熟悉,格局較小,殊為可惜。評審建議,國外類似題材的新聞報導在製作時,會考慮當地原民以外的觀眾族群,透過編寫設計讓非該族群的觀眾也能產生興趣、願意瞭解與收看。
公共電視的「借鏡日本 老屋與空屋對策」屬於地方創生議題,拍攝日本城市經驗,畫面優美,但缺乏與台灣案例作對比,呈現現象但沒有深入檢討,評審認為或可專注拍攝台灣的老屋故事與背後的檢討。
READr的「華語流行樂 20 年:從周杰倫、影視主題曲、到網路唱紅的抖音歌,你的單曲循環是哪一首?」,評審認為是個好題目,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惜有數據但沒故事,數據分析後也未見新發現、新觀點。
此外,本次參賽作品中有三件討論公共藝術,因此評審將三件作品放在一起審視評比,分別是聯合報的「公共藝術錢坑」、公視的「公共藝術,有事嗎?」、太報的「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
首先,評審表示,新聞記者的公共責任正是去碰撞和處理爭議事件,三件作品能點出公共藝術問題,具有重要性。接著,評審比較三篇報導,認為「公共藝術錢坑」試圖處理迫在眉睫的問題,可惜沒有訪到對的人及打到對的點;「公共藝術,有事嗎?」雖呈現問題,但沒有點出爭議,兩者的批判性與完整度較為不足。相比之下,「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有揭露歷史脈絡與相關資料,所選擇描寫的公共藝術案例也都具有代表性,搭配的表格資訊清晰。記者提出的批判直接且觀點明確,同時也訪談重要學者討論實行與改善方案,頗具價值。
接著,評審針對排序前8名的作品進行討論。
首先,討論報導者的「香港.記得」,評審認為作品切入角度精準且精彩,講述現在與過去的香港,提出鮮為人知的香港故事與思考觀點,充份發揮新聞專題報導應有的價值。
公共電視的「次文化Vtuber在台灣能活嗎?他們是靠講話就月入上萬,還是全能打工仔?」也獲得評審肯定,認為報導聚焦於新的文化現象,篇幅不長但訪問精準,能切中當代議題,製作也達一定水準。
Openbook閱讀誌的「對談》理解的艱難:胡慕情與張娟芬談《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所處理的議題極為複雜,但採訪者能逐步推進問題,在各層次上釐清與逼近核心,採訪功力極佳,能讓讀者看見深層的思考,也是一則優秀的好作品。
公共電視另一件作品「搶救小米接力賽」,雖然題目不算新穎,但報導面向多元,人物情感表現立體,在今年多件原民主題的報導中,算是十分出色的作品。
天下雜誌「影格之外|台灣電影造夢者」一作的優點是,製作仔細、採訪認真、構面完整,取景與剪輯技術好。可惜之處是,議題的新聞性略嫌不足,未見對當下此刻的重要性。另外,也有評審認為,每位受訪者似乎都只點到為止、各自講述,製作上應該更具連貫性。
接著討論鏡電視的「光影拾遺・尋回我們的記憶」,評審認為可看出記者費時經營,將台灣影音遺產拼接組合的詮釋方式十分好看,燈光氛圍也細心營造出質感。評審對製作團隊的拍攝剪輯手法頗為嘉許,認為與其他電視台藝術新聞專題的傳統作法相比,此作的用心與美感值得學習。
公共電視的「聾人烏托邦」到海外採訪,難度本來就比較高,記者更以手語採訪與呈現,在語言的轉譯上尤其用心,有評審因此深受感動,認為在這件報導聽障弱勢的作品中,看見對語言與溝通的探討,表達出身體超越語言的視角,讓世界某處互相接納的烏托邦能被看見,具有啟發性。
在關鍵評論網的「【關鍵專訪】《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為何親歷二戰的馬來西亞華人恨台灣人?如何理解史觀的歧義?」部分,評審認為題材少見且重要,探討馬來西亞華人對台灣的歷史情感,是台灣應該面對的解殖議題。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訪問深度稍有不足,未能完整表達題目所言的史觀歧異,內容略顯單薄,且結論比較簡單。
經過充分討論後,評審以共識決選出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入選作品為:「香港.記得」、「次文化Vtuber在台灣能活嗎?他們是靠講話就月入上萬,還是全能打工仔?」、「對談》理解的艱難:胡慕情與張娟芬談《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搶救小米接力賽」、「光影拾遺・尋回我們的記憶」、「聾人烏托邦」、「【關鍵專訪】《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為何親歷二戰的馬來西亞華人恨台灣人?如何理解史觀的歧義?」、「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
最後評審也特別肯定兩件以些微差距未能入選的遺珠作品,分別是「掙脫規訓、又遇枷鎖:從『回春丹事件』看兩岸民族主義夾縫中的音樂人」與「留住一切親愛的,全台11家老書店人情時代全紀錄」,評審看見這兩件作品的優點,也期待記者來年的表現。
第三次評審會議
本次會議要從八件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的得獎者,評審認為得獎的標準應著重三大面向:新聞報導執行的難度、議題的時效性和重要性,以及報導的完整性與深度。同時也強調,藝文新聞能反映時事、記者能批判與評論皆是值得鼓勵的亮點。
接下來,三位評審分別闡述對各篇入選作品的評價,綜合如下:
「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挖掘影響廣泛且有迫切性的議題,採訪周全、資料搜集完整,挑戰了公共政策執行的問題。記者針對公共藝術進行完整盤查,包括代辦問題、維修維護、採購制度等。難得的是,報導出爐後促成政府修法改善,達到監督社會的功能,也展現了媒體的影響力。不過,評審也提醒,報導在書寫上因篇幅較長,結構較為鬆散,部分內容可以更精練與緊湊。
「香港.記得」以各種方式談如何記得香港,表達出文化與記憶深入在生活層面的意義,能讓人看見香港的新面向。寫香港的報導雖多,這篇專題將香港的離散寫得詳實、採訪亦周全,有突出之處。
「對談》理解的艱難:胡慕情與張娟芬談《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選擇對談的題目有深度,不過就寫作而言,畢竟是談話的整理稿,難度較低。
「搶救小米接力賽」報導重點不只談小米的復育,更深層討論原住民的文化復振。雖說題目是搶救小米,其實是在搶救台灣的原生文化,頗具新聞的公共性。但也有評審指出缺點,認為雖然拍攝精緻、情感豐沛,但是報導層次停在報喜不報憂,沒有更深的反省與批評。
「光影拾遺・尋回我們的記憶」是精彩的文化影像,在拍攝與後製表現優異,但是題目難度不高,新聞性較低。
「【關鍵專訪】《由島至島》導演廖克發:為何親歷二戰的馬來西亞華人恨台灣人?如何理解史觀的歧義?」探討史觀的歧異是很好的題目,然而單篇文章的力道不足,也不夠周全,建議能採專題形式,呈現更多深入的切角。
「聾人烏托邦」雖是值得關注的題目,但就文化議題的重要性與深度來說,不如「搶救小米接力賽」和「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評審也表示,單以弱勢關懷的主題來說,記者關照的角度與製作的內容已經很完整。
「次文化VTuber在台灣能活嗎?他們是靠講話就月入上萬,還是全能打工仔?」評審認為,VTuber未來有其重要性與影響力,此報導探討此新趨勢十分完整,製作用心。不過,若與「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報導相比,影響層面與迫切性皆不足。
經過詳細比較及討論後,三位評審意見一致,決議本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由太報「美意蒙塵:變調的公共藝術」獲獎。
最後,評審也針對藝術文化新聞給予建議。評審認為,許多藝術文化新聞製作呈現偏好正面故事,報導面向單一,少了反省、批判與回頭觀察。但記者的職能應該是要挖掘與指出社會現存問題,並且提供問題後續的診斷。藝文新聞獎參賽作品中最常見的主題就是懷舊文化,或是報導傳奇人物。其實很多題目的背後都可以牽涉到文化問題、地方政策,但是缺乏觀點與記者的敏銳思考,自然也不會有深度的討論。這類的作品足以參加文化獎,但沒有新聞獎的份量。
評審也鼓勵媒體主管,有鑒於文化相關的題目多半需要時間積累,也更適合採專題製作,應給予記者更多資源,支持團隊去調查研究、採訪、查證,才會有品質更精良、更深度的藝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