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新聞敘事創新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不分媒體類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林廷宜

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照真

林照真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評審召集人

陳怡璇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陳浩

媒體顧問

陳聖智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林廷宜、林照真、陳怡璇、陳浩、陳聖智

開會時間:8月20日、10月4日、11月7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次評審會議重點為推選本組召集人、討論評審方式,以及確認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經過評審互相推舉後,由林照真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接著討論今年評審方式。

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參賽作品共有47件,初選時每個評審老師個別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給予每件作品評分,給分級距為1-10分,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門檻,7分以上之作品以5件為原則。第二次評審會議前回傳初審結果,統計後作為會議討論之參考,並以共識決或投票等方式決定入選作品。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從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得獎者。

第二次評審會議

依五名評審初審時所做評分予以統計後,總分35分以上之作品共有10件,列表如下:

作品名稱 所屬媒體 初審得分
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 報導者 44.5
獨家衛星3D地圖》0403震後追蹤:太魯閣上千處坍塌、7年難恢復,花蓮觀光如何重建? 天下雜誌 42.5
台灣綠電之鄉,過半又老又窮?綠電受災戶 苦難現形記 天下雜誌 40.5
巴黎奧運體操與霹靂舞3D解析 中央通訊社 38.1
2024總統大選:宮廟、得票地圖、AI分析選情一次看 天下雜誌 38
「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 歪腦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 36.3
被掠奪的島嶼 商業周刊 36.3
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 聯合報 36.2
聖火的熱情與科學奧運即時賽況報導與分析特製頁 公共電視 36.1
【調查】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還原走私牡蠣產業鏈 上下游新聞 35.6

在進入作品討論前,評審們先就評審標準交換意見。

綜合整理評審意見如後。評審在評選時會考慮新聞內容及表現形式。在內容方面,則著重報導議題的重要性及影響力、講述方式的故事性。若是相對嚴肅的內容,也要有可讀性,並能從細節、脈絡、證據完整呈現事實。消息來源及觀點的多元性,也是評選重點項目之一。在敘事手法上,評審看重的是讓閱聽眾沉浸及互動的程度,以及能否運用技術深入淺出地講述一個複雜的事實。

評審認為,敘事創新不應限於新興的新媒體,也期待傳統媒體也能找出新的敘事手法。創新的關鍵在於與閱聽眾互動及參與感,今年雖有電視及廣播作品參賽,但互動性還是比較少。另外,評審也看到媒體機構間數位技術能力的落差頗大,台灣新聞業界普遍缺乏資工人才,數據分析團隊規模極小,難以發揮更有創意的數位敘事作品。

接下來,評審一一就上述作品進行優劣分析。

在《報導者》〈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部分,評審肯定團隊能善用來自國防部及日本防衛省的監測資料,搭配地圖及視覺化手法,呈現共軍行動。特別是原始資料多為靜態圖檔而且格式不一,團隊與AI人機協作重製地理圖資,以視覺元素、多元化敘事手法呈現複雜的區域軍事布局及動向,讓讀者一目瞭然。

《天下雜誌》〈獨家衛星3D地圖,0403震後追蹤〉也獲得評審好評。有評審認為作品善用網路motion技巧,能讓讀者感受到地震的威力,屬於沉浸式報導。3D地圖加上圖文說明,能清楚比較地震前後景象,敘事流暢。但也有評審認為3D地圖視覺構圖不夠真實,太魯閣國家公園幾個重要景點的照片偏小、畫質不佳。

〈台灣綠電之鄉,過半又老又窮?綠電受災戶苦難現形記〉也是《天下雜誌》的作品,評審認為這件作品主要使用圖文說明及地理呈現,地理的視覺敘事相對容易。相較起來,其他作品以視覺化手法表達抽象或看不見的情境,難度較高。另有評審認為,就新聞性來說,這個議題媒體長期關注,已有較多報導。

接著討論《中央通訊社》的〈巴黎奧運-體操與霹靂舞3D解析〉作品,這件運動的3D圖解作品引起評審熱烈討論。有評審肯定作品以3D形式分解選手動作,讀者可以控制觀看速度,作品輔以紅色箭頭呈現力道及作用方向,並適時解析,對外行人看懂門道有所助益。特別是第一次納入奧運比賽項目的霹靂舞的解說,對不瞭解得分標準的讀者幫助很大。也有評審表示,這類作品主要運用連拍、分割及3D解說等技術,在國際媒體已經使用多年,台灣新聞媒體第一次採用,值得鼓勵。

再來是《天下雜誌》的〈2024總統大選:宮廟、得票地圖、AI分析選情一次看〉作品。有評審肯定該團隊從不同角度分析大選,每篇報導各具特色又能扣緊主軸,各篇章適時運用不同圖表陳述脈絡、各宮廟資訊,也清楚交代資料來源、說明研究方法,展現負責任的態度。

不過,對於作品使用AI做選情分析、生產內容,評審有以下疑慮:首先,有評審認為AI生產資訊會出現幻覺、偏見等問題,故事性不夠強也缺乏情感。以附註警語提醒AI幻覺問題,會有未盡記者之責、把責任轉嫁給讀者之虞。另外,也有評審認為宮廟背後的人際關係非常複雜,運用AI分析數據,就整體及大範圍或許可呈現若干解釋力及價值,但對於更複雜微妙的宮廟與政治互動就顯得過於簡化,因此對此作品的研究方法有所疑慮。但也有評審肯定這件作品是目前討論到的《天下雜誌》三件作品中創新性最強的,使用的工具具創新性,能在選舉第二天就有大量的報導出來,很不容易,得票地圖互動性高,甚至分析到里的層級,資料有價值。但AI生成文字效果不佳,分析指標略少,未具全面性。

跟上述幾件作品使用AI、3D等技術相比,美國《自由亞洲電台》歪腦團隊製作的〈「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以繪本、圖文及音頻為主要表達元素,敘事媒體具多元性,但有評審認為技術整合沒有其他作品精采。不過,也有評審給予這件作品的故事及技術很高的評價,認為這件作品的敘事方式非常沉浸,運用新聞遊戲與讀者產生互動,讓讀者容易代入,藉由在事件關鍵時點參與選擇,讓讀者瞭解事件演進。也有評審認為,六四是一個沉重的歷史大事件,新聞遊戲訴求年輕世代,僅呈現部分事實、深度不足,殘酷的鎮壓、民運人士的流亡等大多被排除,年輕讀者難以瞭解全貌。另有評審認為,這類回憶式的報導屬特寫性質,缺少新發現、新事實。

再來是《商業周刊》報導製作的〈被掠奪的島嶼〉作品。評審認為此作品議題具有重要性,敘事手法以圖文為主,平鋪直敘、中規中矩,長處在於圖表解釋。作品所使用的Google Earth地理呈現,在兩、三年前或許還會覺得震撼,經常使用後已經不太具有特色。評審認為就新聞敘事創新來說,圖文整合及處理大量資訊都已達要求,這個部分國內新聞界已能呈現一定水平,較難形成加分效果。同時,該作品敘事流暢、網頁製作精美,可惜在互動及使用者參與感上的創新較少。

《聯合報》製作的〈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也是以內容取勝,評審認為作品處理的是重要的新議題且問題嚴峻,報導扎實、能照顧複雜、多面相的報導層面,資訊量也大,運用複合媒體,報導脈絡清晰、圖文易懂,視覺圖表具有解釋力,專有名詞的解釋快速方便,友善的小設計能幫助讀者進入議題及理解。雖然沒有運用厲害的工具,但敘事方式適於報導議題,也能幫助讀者理解。

公共電視〈聖火的熱情與科學-奧運即時賽況報導與分析特製頁〉一作,跟《中央社》的〈巴黎奧運〉作品一樣使用3D做運動選手技術報導,不同的是這件作品著重解析比賽對戰的戰術、戰略,後者側重運動選手個人動作。評審認為這件作品較吃虧之處,是關於戴資穎戰術的專業資訊很多,真正的專業分析大多採用影像回放,使用3D有降階的問題。另外,3D解析的關鍵是記者要能在現場連拍,品質才會好,若使用影片進行3D製作,反而有人物失真的問題,相比之下,〈巴黎奧運〉略勝一籌。

接著討論《上下游新聞市集》報導的〈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還原走私牡蠣產業鏈〉作品。有評審對這件調查報導的內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一般處理走私議題容易先有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這件作品的最大優點是能客觀呈現不同立場,帶讀者從各種角度思考,沒有先下主觀的價值判斷。另一名評審也認為這件作品是極好的調查採訪報導,不只跟馬祖漁民生計有關,揭露牡蠣有毒關乎全民健康。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中牡蠣有毒的資訊為間接取得,記者並未到對岸採訪。以及,如果牡蠣有毒是最重要的事實,反而放置在報導尾端,不算是成功的調查報導。

除了討論報導內容,評審也關注這件作品使用AI生成擬真新聞圖片的問題。有評審對此持正面看法,認為作品使用AI生成圖片用意在保護受訪者,開啟使用AI技術的新意義,報導中也有清楚揭示AI生成。另一名評審則指出,AI圖片應該是在極盡所能、還是拍不到真實畫面時才使用;反觀這件作品是在拍到真實照片後,用真實的新聞照片去生成擬真的AI圖片,等於放棄呈現真實的機會,難以理解。

另外,評審也提出另一個衡量AI圖片必要性的思考點,就是讀者能從中獲取多少資訊。評審認為,一般讀者對報導議題並不熟悉,圖片能呈現的資訊很有限,還是需要透過文字來掌握圖片所揭示的資訊細節。就這件作品來說,拿掉作品中的AI圖片,並不影響報導的價值,把新聞照片AI化,可能是多此一舉。以及,若要保護新聞當事人,也可以使用新聞攝影技巧來避開。另外也有評審認為,除了AI圖片,此作報導敘事僅用scrolling down,平鋪直敘、四平八穩,沒有太多創新。

除了討論比較上述10件作品,評審也為各自心目中的遺珠進行拉票。有評審認為報導者〈第10屆立委發言儀表板〉表現優異,報導承載許多複雜訊息,但資料統整完備,容易查詢,內容呈現也簡單易懂,技術上使用文字探勘模型LDA,也運用ChatGPT作修改,是新的嘗試。

另一名評審則推薦《鏡週刊》的〈318,我記得:十一個平凡人的太陽花運動〉。評審認為該作品突出之處,在於讓讀者可以寫下自己的意見,互動性強。《聯合報》報導的〈25個台北租屋故事,被剝奪的居住尊嚴〉作品,也獲得一名評審肯定,認為故事感人,可惜觀點單一。

綜合討論後,每個評審分別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前五名,統計後,《報導者》〈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天下雜誌》〈獨家衛星3D地圖,0403震後追蹤〉、《中央通訊社》的〈巴黎奧運-體操與霹靂舞3D解析〉各獲得四票,聯合報〈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獲得三票,上述四件作品率先入選。

最後,評審就兩件回顧式報導-歪腦〈「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及《鏡週刊》的〈318,我記得:十一個平凡人的太陽花運動〉進行比較,有評審表示,審閱這兩件作品時,有點感動,又有些遺憾。遺憾之處是,報導沒有處理這兩個大事件對當前的影響。不過相較之下,〈318報導〉提供讀者留言空間,稍具當前意義。也有評審認為「318」太陽花學運與六四天安門事件就規模、歷史地位及意義,都難以相比。最後評審們一致同意讓歪腦〈「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入選。

第三次評審會議

本次會議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從五件入選作品中選出得獎作品。有評審認為決選標準應以新聞價值為優先,再比較創新手法。也有評審認為,該獎項應以數位創新手法為第一考量,新聞則可能出現不同類型。這部分並沒有結論,然在討論個別作品時,則將新聞議題和數位敘事手法一併討論。
接著,評審們一一比較五件作品的優缺點。

在〈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部分,評審認為此作品最大優點是比對、使用現有數據,運用技術進行畫面重製,讓無法看見的事物能透過視覺化方式呈現。該議題涉及國安且為進行式,具有重要性及急迫性,而且作品具有發展性,可以繼續累積、疊加。也有評審指出改進空間,認為報導的視覺表現比較不吸引人,網頁全黑、線條未經設計,美術較弱。


接著討論〈巴黎奧運-體操與霹靂舞3D解析〉。有評審給予這件作品肯定,雖然國外媒體運用相關技術已經多年,但在台灣是新嘗試,作品並非只是炫技,確實能運用視覺進行講述,特別是霹靂舞的解說富有知識性,但貓式體操部分則難以體會何以成為世界唯一。整體作品優點就是不用太多文字,就可以讓讀者認識運動的技術與技巧。不過,也有評審對3D技術提出疑問,認為運動的回放分析及360度攝影已經很成熟,3D技術反而容易失真。


評審們認為〈「六四」三十五周年專題:天安門廣場上的對話〉使用新聞遊戲,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是表現方法獨樹一格,可以吸引讀者參與及互動;缺點是用輕巧的方式去報導沉重的議題,反而失去歷史的重量,沒有呈現事件的殘酷面,是另一種失真。也有評審認為作品對歷史的闡述過於平鋪直敘、缺乏深度,另外,真實照片比例過小、留白過多,影響沉浸效果,過於在乎互動,反而忽略照片才是真實的。


〈獨家衛星3D地圖,0403震後追蹤〉的問題主要在圖像品質,評審認為此作3D地圖缺乏縱深、不夠立體,高山場景不夠逼真,影響報導的震撼度,認為這件作品的3D地圖技術仍有進步空間。但也有評審認為,該作品沒有特別著重影像品質或許與報導所設定的目標相關,若重點是放在災後重建,或許不用花太多資源塑造真實感及場景氛圍。


最後討論〈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評審一致認為這件作品內容是好的,議題揭露很全面,但沒有善用敘事的科技性。介面及版面設計比較傳統,編排思考受到侷限,互動及創新表現不足。
討論至此,評審的共識極高,一致同意由報導者〈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作品,奪下本屆新聞敘事創新獎桂冠!


評審們同時也稱許另外四件作品勇於挑戰,表現精彩!評審再次強調,敘事創新的目的是為新聞而服務,關鍵是能運用適當的數位科技與敘事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述重要的新聞事件或議題,幫助讀者理解。另外,評審認為今年參賽作品在新聞報導及技術表現都沒有太大問題,需要改進的是美術設計,美術對於作品品質提升有畫龍點睛之效,但在編輯台一向較為弱勢,期待同業更為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