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王淑美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沈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發行人、評審召集人

李培雄
資深媒體人

孫曼蘋
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

徐元春
資深媒體人

莊豐嘉
資深媒體人

閻紀宇
資深媒體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淑美、沈雲驄、李培雄、孫曼蘋、徐元春、莊豐嘉、閻紀宇
開會時間:8月20日、10月3日、11月4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議主要任務是推選本組召集人、討論評審標準及敲定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
經評審相互推舉,決定由沈雲驄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三大獎項評分標準及評審方式決議如下:
國際新聞獎由五位評審進行初審,調查報導獎由五位評審進行初審,財經新聞獎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作品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分,以7分為基準點,7分以上(含7分)作品始得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複審,初審給分應拉大優劣差距。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數量以不超過參賽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為原則,依此原則,國際新聞獎14件、調查報導獎7件、財經新聞獎11件。
七位評審依照上述決議之分組方式及評分標準,將參賽作品依得分排序,七位評審按照得分排序將未審閱的作品審閱完畢,於第二次會議中進行討論。
第二次會議討論入選名單時,根據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作品總數50件以內,最多評選出5件作品進入決選;超過50件,至多可選出8件。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從入選作品中,決定最終得獎作品,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
第二次評審會議
開始討論個別獎項前,有評審指出,部分參賽作品將報導重新編輯、包裝後再參賽,提供評審審閱的內容有經過篩選,不是最初呈現給讀者的樣貌,建議將是否有「重新編輯」納入評選考量重點之一。另一位評審也指出,部分作品有取巧之慮,以多量零碎、明顯規劃能力不足的報導參賽。此外,近年參賽作品篇幅有越來越長的趨勢,對於讀者及評審來說,都是沈重的負擔,能否用比較短的篇幅,達成與長篇幅相同的效果,考驗記者的功力。
國際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參賽作品依照五位評審初選給分,選出平均分數七分以上之作品,再由全體評審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最多勾選八篇作品,依得票數排序得出前14名參賽作品,分別為: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票數 |
緬甸煙硝 |
公共電視 |
7 |
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 |
天下雜誌 |
6 |
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 |
鏡電視 |
6 |
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 |
報導者 |
6 |
走線系列 |
端傳媒 |
6 |
烽火、石油、人權陰影下的COP28 |
願景工程基金會、聯合報 |
5 |
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4 |
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3 |
K-pop背後的韓國 |
端傳媒 |
3 |
緬甸妙瓦底電詐集團出逃記 |
歪腦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 |
3 |
非主流的核武受害者 |
《端傳媒》與《轉角國際》 |
2 |
俄烏城市戰 |
公共電視 |
2 |
在大馬,失去國家的人:馬來西亞的難民與無國籍人 |
公共電視 |
1 |
德國氫能系列報導 |
公共電視 |
1 |
國際新聞獎的投票排序七位評審的共識度高,評審討論後決議針對得票三票以上的作品進行討論。
公共電視〈緬甸煙硝〉獲得七位評審投票認可,優先入選。獲得六票的作品有四件,有評審認為鏡電視〈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報導涵蓋面向稍有不足,但他尊重其他評審意見,也同意報導可列為入選作品。同樣獲得六票的天下雜誌〈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這篇作品,有評審提出看法,這篇作品報導完整,品質是可以列為入選作品。
公共電視〈緬甸煙硝〉報導團隊冒險進入反抗軍基地,捕捉到珍貴畫面,是成功的獨家報導;鏡電視〈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報導團隊深入能登半島災區,捕捉救災與災民困境畫面,允為難得之災難新聞佳作;天下雜誌〈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報導分析台日形成半導體島鏈的理由,涵蓋層面廣,描述詳實,極具說服力。
報導者作品〈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有評審指出該作品缺乏獨特角度,雖然統整得不錯,多媒體製作也精良,但內容上以資料改寫較多,主題偏硬不容易閱讀,敘事上較為薄弱,但多媒體(融媒體)運用及視覺表現突出。
另有評審指出,新聞報導應該注意比例平衡,要讓讀者及觀眾在有效益的時間內看到最深入的報導,報導者這篇作品用了極大的篇幅說明議題,篇幅多但報導品質未於篇幅達成平衡,質量間有點失衡。因評審對於報導者這篇作品意見分歧,第一時間無法決定是否入選。
端傳媒的作品〈走線系列〉,有評審認為報導雖然精彩,人物故事動人,但議題份量以及與台灣的相關性較弱,其重要性在國際新聞場域上沒有特別突出、相對邊緣。另一位評審也持保留看法,認為報導「見樹不見林」,故事架構也沒有點出核心問題。
但有評審有不同意見,其認為國際新聞難免會有與台灣相關性不強的問題,例如〈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看似與台灣關聯性不大,但後來變成全球性的議題。評審認為部分議題乍看跟台灣的鄰近性不高,但在成為全球性議題後,台灣讀者如何看待這個議題就很重要,評審認為〈走線系列〉的報導品質已達入選資格,另一位評審也呼應,認為〈走線系列〉報導難度高,而且中國人選擇出逃所顯露的中國政經問題,未必與台灣無關。
接著討論獲得五票的願景工程與聯合報合作的〈烽火、石油、人權陰影下的COP28〉,有評審認為此作呈現方式零碎,主體不明顯,另一位評審認為COP系列去年已經得獎,就題材而言不具新意,再者,用大量篇幅文字報導加上數篇影音、多媒體呈現一個專題,顯示作品在規劃端就出了問題。另一位評審也認為作品太瑣碎,缺乏中心思想。討論後,評審們先就〈烽火、石油、人權陰影下的COP28〉這件作品進行投票,投票結果不予入選。
獲得四票的udn global 轉角國際〈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選題略失新意,內容屬於追蹤報導,較難有新發現。另一位評審也附議,認為追蹤報導的效益不大。
但有評審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專訪內容詳細,台灣近期也有類似事件發生,議題上仍具價值及啟發性。另一位評審也補充表示,認為人工智慧deepfake技術下,數位性犯罪日益嚴重,加上,將成為全球性議題,此報導雖然不是具有突破性的調查報告,但點出問題現象、政府該如何應對、民間組織要如何破解等等,在當前及未來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udn global 轉角國際〈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獲得三票,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相較其他立場較偏向以色列的報導,內容觀點比較持平是其優點。另一位評審認為,報導故事性強,但全觀不足,不夠廣也不夠深入,同意觀點平衡是其加分之處。
評審提出沒有給這篇作品高分的理由是,採訪內容不夠深入,文章結構也稍顯渙散。但加薩戰事是當年度重要的國際新聞,記者獨力走訪台灣媒體較少關注的約旦河西岸,深入呈現巴人社會及以巴互動情況,仍值得肯定及鼓勵。
同樣獲得三票的端傳媒〈K-pop背後的韓國〉系列報導,有評審認為視角有創新性,但系列文章看不出報導結構的主從關係,顯得有點碎片化而沒有焦點,企劃能力不足。另一位評審的看法是,作品從K-pop出發,講韓國社會底層的現象,如:兒童送養現象、生育率全球最低問題等,但兩者很難直接畫上等號,缺乏清楚闡釋。有評審提出相同看法,認為文章內容有拼湊之感,缺乏主軸串連每一則報導,無法呈現議題全貌。但也有評審為其緩頰,認為是主題取名「K-POP」造成誤導,報導聚焦南韓社會底層,有其精彩之處。
最後一件三票作品是歪腦的〈緬甸妙瓦底電詐集團出逃記〉,有評審認為報導內容不夠精緻,相較其他類似主題的參賽作品,稍微遜色。另一位評審雖然也認同報導不精緻,但肯定記者能找到案例且深入採訪。
討論完上述作品,最後,有評審為他的遺珠之憾今周刊作品〈狂日本進行式〉進行拉票,該評審認為這件作品訪問到很多關鍵性人物,報導面向完整,可以看到日本如何擺脫過去30年衰退,文章結構扎實、篇幅份量恰當,是一則好報導。
但也有評審提出不同見解,認為這件作品的強項在財經報導,國際新聞側重的面向不同,若參賽財經新聞獎,會是一件恰如其分的好作品。
經評審討論後,公共電視〈緬甸煙硝〉、鏡電視〈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天下雜誌〈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三件作品確定優先入選。接著評審針對其他作品進行投票,若票數過半(四票)即可入選。
經評審投票後,報導者作品〈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獲得四票、端傳媒〈走線系列〉獲得五票、udn global 轉角國際〈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獲得四票、udn global 轉角國際作品〈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獲得五票,列為入選作品。
評審接續討論是否從〈烽火、石油、人權陰影下的COP28〉、〈K-pop背後的韓國〉與〈緬甸妙瓦底電詐集團出逃記〉中再選出一件作品入選,經討論後,所有評審都同意皆不予入選。
國際新聞獎最終選出七篇入選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緬甸煙硝 |
公共電視 |
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 |
天下雜誌 |
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 |
鏡電視 |
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 |
報導者 |
走線系列 |
端傳媒 |
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調查報導獎
調查報導獎參賽作品依照五位評審初選給分統計選出平均分數七分以上之作品,再由全體評審審閱後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最多五票,依評審投票數排序排出前9名參賽作品,分別為: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票數 |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 |
報導者 |
7 |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 |
報導者 |
6 |
誰害你吃進蘇丹紅 |
今周刊 |
6 |
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5 |
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 |
商業周刊 |
3 |
解密!新青安炒房遊戲 |
商業周刊 |
3 |
白紙週年專題 |
端傳媒 |
3 |
【調查】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還原牡蠣走私產業鏈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1 |
台北幼兒園狼師案調查報導 |
鏡週刊 |
1 |
有評審建議,前面幾件作品得票數過半,若沒有特別意見,可優先入選,評審再就票數未過半的(三票以下),及初審評分高低分差距大的作品進行討論。此建議獲得覆議,評審一致同意:報導者〈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今周刊〈誰害你吃進蘇丹紅〉、上下游新聞市集〈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優先入選。
評審先說明這四件作品的優點。報導者〈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部分,評審認為此作品具顯著性,調查採訪過程有難度,基於法令保護當事人,報導以隱晦的方式呈現,不難想像犯罪情節恐更為嚴重。另一位評審也肯定這件作品面向完整,具有揭弊性。
報導者另一件作品〈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評審認為屬於資料新聞學(Data Journalism)範疇,報導團隊透過閱讀大量俄文資料,循線爬梳事件脈絡,調查過程有難度,也是有顯著性的一個議題。另一位評審也高度肯定報導有難度也有深度,難能可貴的是,報導揭露後,華盛頓郵報也跟進報導,而報導者的內容不管是對資料的掌握度或是文章的深入性,完全不輸華盛頓郵報,將台灣的調查報導提升到國際水準,值得讚揚。
今周刊作品〈誰害你吃進蘇丹紅〉也獲得評審肯定調查工作做得很好,除了找出問題所在,也將整個產業鏈揭發出來,提供政府作為改善的參考。
評審對上下游新聞市集〈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稍有不同意見,有評審認為報導完全站在環保角度,觀點較為單一,沒有全面性。但也有評審認為上下游新聞市集本身就是倡議型媒體,報導立場著重環境保護是其一貫立場,是可以讓人接受的。另一位評審則認為作品呈現形式佳,作為調查報導,文章架構清晰,也容易抓到文章重點。另一位評審也認同視覺敘事表現是其優點。
評審同時討論上下游新聞市集另一件作品〈【調查】中國牡蠣如何變成馬祖生蠔?還原牡蠣走私產業鏈〉,評審給予這件作品的評分高低相差極大,有評審先說明給分偏低的原因,其認為不只牡蠣,台灣有很多海產循同樣模式走私進來,再者,走私既然在馬祖人盡皆知,記者要進行調查難度不高,第三,新聞圖片運用生成式AI技術生產,雖未必有危害新聞攝影的倫理問題,單就報導而言,用AI擬真的必要性不高,可以使用其他方式(例如繪圖)處理。最後評審針對是否就這件作品繼續討論進行投票,投票結果有六位評審認為不需再多作討論,因此確定不予入選。
評審接續討論三篇得票數3票的參賽作品,從商業周刊〈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解密!新青安炒房遊戲〉,以及端傳媒〈白紙週年專題〉三篇作品中選出一篇入選作品。
評審指出〈解密!新青安炒房遊戲〉具有顯著性與即時性,記者將議題拆解得很好,是其首選。另一位評審表示〈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報導的雖然是老問題,但有新角度,報導四平八穩,內容可讀性高;評審對端傳媒〈白紙週年專題〉提出看法,認為中國人權議題是端傳媒關懷的重點議題,報導處理手法非常漂亮,作品呈現了新觀點、新認知,採訪具有難度,但另有評審認為「白紙事件」與台灣關聯性稍嫌薄弱。
評審指出〈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報導以環保立場出發,未呈現其他角度,為作品可惜之處。另一位評審認為〈解密!新青安炒房遊戲〉報導的調查風險性及困難度不高。
評審對三票的三篇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白紙週年專題〉獲得三票,〈手機河與晶圓山 掠奪之島〉獲得兩票,〈解密!新青安炒房遊戲〉獲得一票,其中一位評審沒有意見。根據投票結果,端傳媒〈白紙週年專題〉列為入選作品。
調查報導獎最終選出五篇入選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 |
報導者 |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 |
報導者 |
誰害你吃進蘇丹紅 |
今周刊 |
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白紙週年專題 |
端傳媒 |
財經新聞獎
財經新聞獎四位評審初審給分落差比較大,僅有七篇報導超過七分,根據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初選需篩選出11件作品,因此將分數超過6.5分的參賽作品由七位評審進行投票,每人最多五票,最後選出13件進行討論,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票數 |
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 | 商業周刊 | 6 |
供應鏈的人權焦慮 | 天下雜誌 | 4 |
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 | 聯合報 | 3 |
台灣鞋王變身記 | 天下雜誌 | 3 |
「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 | 遠見雜誌 | 2 |
中國煙癮系列 | 端傳媒 | 2 |
新碳權之戰 | 鏡電視 | 2 |
高息ETF狂潮全解讀 | 今周刊 | 2 |
十大黑科技 改變全世界 | 財訊雙週刊 | 2 |
中國倒貨2.0全解讀 | 天下雜誌 | 1 |
中國「下沉時尚」席捲全球」 | 天下雜誌 | 1 |
八公里黃金廊道 台灣最強AI基地 | 財訊雙周刊 | 1 |
熊本 百年一遇商機 | 財訊雙週刊 | 1 |
針對天下雜誌〈台灣鞋王變身記〉報導,評審看法兩極,認為報導僅有製鞋業者,忽略台灣仍有其他傳統產業「隱形冠軍」,也有評審認為製鞋業一直都是台灣製造業強項,是值得報導的題材。另一篇天下雜誌的作品〈供應鏈的人權焦慮〉,有評審認為內容不似傳統財經新聞。
有評審在評審過程中思考,過去一年內的重要財經議題,首要是AI議題,其次是ETF議題,再來是新青安房貸問題,最後是半導體。從這四個角度來看,因此較青睞〈八公里黃金廊道 台灣最強AI基地〉與〈熊本 百年一遇商機〉兩篇報導。
有評審認為,今年財經新聞作品難評選,原因在於報導選題不符今年重要財經議題,選題符合趨勢的報導內容又不夠出色,有難以一眼看出「這篇報導就是首獎」的遺憾。
有評審為遠見雜誌作品〈「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爭取入選機會,認為這件作品反應了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此外,財訊雙週刊〈十大黑科技 改變全世界〉報導,評審認為具有原創性,主持人的呈現方式讓人輕鬆理解財經新聞。
經過一輪討論,評審有共識的商業周刊〈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天下雜誌〈供應鏈的人權焦慮〉兩篇報導,列為入選作品。聯合報〈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天下雜誌〈台灣鞋王變身記〉保留候選資格再進行投票。
一位評審給予端傳媒〈中國煙癮系列〉高分,菸草議題舉世關心,加上報導又是極權國家中國,記者恐列黑名單中,報導需要很大勇氣,再者,報導內容資訊充足。另一位評審也認同這篇作品角度完整,雖然與台灣的接近性不高,但文筆佳、脈絡清楚、角度完整。
有評審也為財訊雙週刊〈十大黑科技 改變全世界〉爭取入選機會,報導列出十大重要科技,內容深入淺出,報導內容與台灣有相關性。該評審也指出遠見雜誌作品〈「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報導面向太過單一,只著墨在年輕人的消費,無法看出年輕人的財務規劃、收入分配等。
經過以上討論,評審選出〈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台灣鞋王變身記〉、〈「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中國煙癮系列〉、〈新碳權之戰〉、〈高息ETF狂潮全解讀〉、〈十大黑科技 改變全世界〉等七篇報導,進入第一輪投票,每位老師選出三篇。
第一輪投票結果由〈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獲得四票,〈台灣鞋王變身記〉、〈「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中國煙癮系列〉,以及〈十大黑科技 改變全世界〉等作品獲得三票。第一輪投票結果〈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列入選作品,其餘得三票作品再進行第二輪投票。
第二輪投票結果由〈中國煙癮系列〉獲得四票,〈台灣鞋王變身記〉以及〈「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獲得三票。〈中國煙癮系列〉確定列入選作品,〈台灣鞋王變身記〉以及〈「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進行最後投票,最後由〈台灣鞋王變身記〉獲得四票,〈「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獲得兩票(一位評審沒有投票),〈台灣鞋王變身記〉取得最後一名入選資格。
評審最後補充討論鏡電視〈新碳權之戰〉,該報導初篩時平均分數超過七分,但七位評審投票時僅獲得兩位評審青睞。一位評審指出,就電視新聞角度而言,題材不錯但不夠突出,且篇幅太冗長可讀性較失分。
財經新聞獎最終選出五篇入選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 |
商業周刊 |
供應鏈的人權焦慮 |
天下雜誌 |
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 |
聯合報 |
台灣鞋王變身記 |
天下雜誌 |
中國煙癮系列 |
端傳媒 |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會議之前,七位評審針對三個獎項的入選作品重新審閱,並給予排序,序位和較低者,排名較前,第三次會議以此排序為討論基礎。
國際新聞獎
調查報導獎入選的七件作品,評審的共識度較為分歧,依據所有評審排序和由低到高分別為: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排序和 |
緬甸煙硝 |
公共電視 |
19 |
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 |
天下雜誌 |
23 |
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 |
鏡電視 |
26 |
走線系列 |
端傳媒 |
27 |
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31 |
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 |
報導者 |
33 |
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 |
udn global 轉角國際 |
37 |
公共電視〈緬甸煙硝〉這件作品,受到較多評審青睞,但有評審指出,因緬甸戰事已持續一段時間,這件作品不夠即時,屬於追蹤性的報導。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採訪到反抗軍游擊隊的難度高、具危險性,作品的感染力也強。
〈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作品評審認為報導扎實,另一位評審指出作品的時效性不足,議題沒有新意,雜誌紙本編輯邏輯好,網路版是敗筆,報導策略有點模糊。
鏡電視〈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報導,評審認為即時性高,與台灣有接近性,對台灣啟發性很高。有評審指出這件作品運鏡佳,有起承轉合。持不同看法的評審則認為該作品篇幅過於冗長。
評審認為端傳媒〈走線系列〉報導,在相同主題的參賽作品中,是寫得最好的一篇,但對台灣的親近性與啟發性就沒那麼高。另位評審認為這件作品採訪難度高,雖然與台灣親近性低,但這是全球性議題。持不同意見的評審則認為,議題雖然有趣、故事性佳,但移民問題上相對邊緣化。
報導者〈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報導,評審認為沖繩與台灣接近性高,這個議題又屬於地緣政治。有評審也指出,作品多媒體運用效果佳,呈現很多沖繩的在地觀點。另一位評審持不同角度切入,認為這則作品小題大作,稀釋了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可將零碎報導收斂,否則有點後繼無力。
評審認為〈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與〈南韓「首爾大N號房事件」系列報導〉兩篇報導,觀點佳,皆為獨立記者以有限資源完成報導。陳彥婷從巴勒斯坦角度平衡了報導觀點,楊虔豪點出「大N號房事件」韓國警方荒謬之處,但這兩篇作品與其他作品相較,相對單薄。
有評審指出電視新聞在不分類獎項中很難得獎,但電視新聞具有優勢,可以呈現視覺,在國際新聞當中便可利用鏡頭說故事。有評審也贊同,認為〈緬甸煙硝〉及〈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都有親身抵達現場,將現場畫面帶入觀眾眼中。
經過上述討論,評審進行投票,一人勾選兩件作品,有相同票數作品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一輪投票結果〈緬甸煙硝〉獲得六票、〈日本能登大震直擊啟示錄〉獲得三票,〈走線系列〉獲得兩票,〈加薩戰事系列報導: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與極端主義的熔爐〉、〈中國虎視下的島鏈──沖繩如何成為台海危機的熱點?〉、〈台日半導體最強島鏈〉三篇作品各獲一票。
投票結果〈緬甸煙硝〉獲本年度國際新聞獎。
調查報導獎
調查報導獎入選五件作品,評審共識度較高,依據所有評審排序和由低到高分別為: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排序和 |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 |
報導者 |
13 |
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 |
報導者 |
16 |
誰害你吃進蘇丹紅 |
今周刊 |
20 |
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21 |
白紙週年專題 |
端傳媒 |
35 |
評審指出〈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有第一手採訪,報導內容有啟發性,也有產生後續的效應。這篇報導揭露性強,事件正在發酵中,不論現在或是未來都是重要的議題。有評審認為作品中有獨家揭露新的案件,其調查過程及報導,對警方、學校及家長都有幫助。
〈誰害你吃進蘇丹紅〉這件作品挖掘出食安風暴綿密的網絡,有評審認為這篇報導議題重要性很高,對台灣人民生具有相關性。
〈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有後續追蹤報導,顯示議題的重要性,但有評審認為缺少第一手採訪,僅有資料整理及爬梳,有評審則肯定報導在資料閱讀下足功夫。這篇報導在國際上有顯著影響力,媒體也不惜揭露台灣家醜,對國際社會負責。評審對這篇調查報導做到國際規格給予肯定,也說明資料新聞學越來越重要。
上下游新聞市集的作品〈破碎的西海岸 | 農田.魚塭.光電海〉長年關注此議題,評審指出,作者以田野式長期追蹤深入探討,可讀性佳,陳述議題具邏輯性,圖表等視覺表達方式優,小眾媒體能有這樣突出表現值得讚賞。有評審也附議,以一個倡議型小眾媒體而言,報導相當成功。持不同意見的評審則認為光電議題每年都相關報導,就議題新鮮度來說,這篇報導稍嫌老調重彈。
《端傳媒》的〈白紙週年專題〉報導,有評審認為這類主題是《端傳媒》的強項,但此議題與台灣鄰近性相對較低,難以繼續討論其報導後續效應。有評審認為其他四篇報導,對台灣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但〈白紙週年專題〉後續對台灣的影響力相對有限。
經過以上討論,評審進行投票,〈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獲得四票,〈出口禁令下的紅線交易──揭開MIT工具機流入俄羅斯隱蹤〉獲得三票,〈獵童風暴:揭開未成年性剝削影像的暗黑產業鏈〉險勝,獲得本屆調查報導獎。
財經新聞獎
財經新聞獎入選的五件作品,排序和由低到高分別為: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排序和 |
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 |
商業周刊 |
12 |
供應鏈的人權焦慮 |
天下雜誌 |
21 |
台灣鞋王變身記 |
天下雜誌 |
21 |
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 |
聯合報 |
22 |
中國煙癮系列 |
端傳媒 |
28 |
有評審認為得獎作品的評選標準應考慮作品報導主題是否為當年度重要財經議題,今年參賽作品報導年度重大財經新聞的件數偏少且品質不盡如人意,入選作品議題雖然重要,但未符合其年度重大新聞標準,因此提議考慮從缺。評審召集人則表示,評審們可以先就作品討論,再來決定是否從缺。
有評審指出〈中國煙癮系列〉報導角度完整,可讀性高,但與台灣接近性不大,〈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報導點出新切入角度,〈供應鏈的人權焦慮〉將兩個老問題合併成新議題,乍看有點創新,但仔細檢視卻無令人意外之處,〈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報導顯示資安議題越來越重要。該評審比較作品優劣後,選擇〈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作為得獎作品。
持不同意見的評審則認為〈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故事性簡單,缺乏問責政府的部分,層次也不夠清楚,相較之下〈中國煙癮系列〉需跨國合作,採訪難度高,故事架構更複雜,報導角度也較多元,調查功夫也做得足夠。
有評審給予〈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高分肯定,戴奧辛危機是報導新亮點,反映出政府荒謬與怠惰,而〈供應鏈的人權焦慮〉雖是人權議題,但影響台灣產業國際接單狀況,〈台灣鞋王變身記〉則是近幾年商業雜誌經常報導的主題,該作品從產業危機角度切入增加可看性,〈不見血的戰爭 駭客衝擊地緣政治〉報導架構應該要有更完整的規劃。至於〈中國煙癮系列〉是個好題目,但在財經報導面向相對較為薄弱。
有評審指出,決選他重視選題的重要性,〈台灣鞋王變身記〉報導與其他四件報導相比,選題相對沒那麼重要,〈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報導則是從主流的減碳議題中,從較少被討論的角度切入。其次,選題之後的切題性也是決選要重視的標準,入選的五篇作品在切題性上都有各自的缺點,稍嫌可惜。
經過以上討論,評審召集人先決議是否在財經新聞獎項上從缺,經過評審們取得共識仍選出得獎作品。評審的投票結果〈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獲得五票,〈供應鏈的人權焦慮〉以及〈中國煙癮系列〉各獲得一票,故財經新聞獎由《商業周刊》作品〈減碳夢變戴奧辛危機〉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