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攝影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黃子明

黃子明

資深攝影工作者、評審召集人

謝三泰

資深攝影工作者

鍾宜杰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黃子明、謝三泰、鍾宜杰

開會時間:8月20日、9月26日、10月25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次評審會議重點為推選本組召集人、討論評審方式,以及確認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

經過評審互相推舉,由黃子明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接著討論評審方式及標準,如下:

  1. 初選評審方式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個別從中選出數件優秀作品(單張新聞攝影獎15件,系列新聞攝影獎選10件),並於第二次評審會前回傳初選結果進行統計後,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之參考。
  2. 評審依初選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並從中決定入選名單。依據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作品總數50件以內,最多評選出5件作品入選。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參賽件數為47件,系列新聞攝影獎為34件,應各入選3-5件。
  3. 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從入選作品中,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最終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

首先討論單張新聞攝影獎。此獎初選結果,獲得3票的作品有3件、2票的有10件、1票的有16件。為了慎重起見,評審們於評審會上針對獲得一票以上之作品再共同審閱。審閱後,又從1票的作品中挑選出3件,連同2票以上的13件,共16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

另外,由於今年總計有8件參賽作品以拍攝立法院衝突場景為題,因此評審決定不論票數將這8件作品挑出並列比較優劣。評審們討論後的評選重點為:是否捕捉現場人物的神情姿態、是否拍攝到最有動作張力的時刻,以及在場景建構上,有沒有人摔落的高度感。綜合評斷以上的完整度,最後決定由聯合報的「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進入下一階段討論,其餘7件則不列入。至此,共有以下10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

作品名稱

所屬媒體

票數合計

好戲上場

CTWANT

3

正面迎戰

NOWnows今日新聞

3

為民主而投

中央通訊社

3

0.01秒逆轉勝!永不放棄的「霖」門一腳

聯合報

2

俄羅斯戰俘

鏡週刊

2

浩劫重生

聯合報

2

迢迢回家路

中央通訊社

2

藍綠夾擊

中央通訊社

2

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

聯合報

2

綠能能不能?

中國時報

2

評審們對上述作品的評述如下:

CTWANT的「好戲上場」的優點在於錯位的視覺性很強烈,能精準帶出視覺上的趣味。雖然拍攝的不是選舉的主角,但也是選戰中非常受關注的角色。

NOWnews的「正面迎戰」的拍攝主題是沒有成型的政治協商,題材較弱。當天現場有許多攝影記者都想捕捉到眾人場面調度的表情與位置,此作的優點在於光線處理比較好,但仍有未到位之處,沒有捕捉到最重要人物的表情作為亮點。

中央通訊社的「為民主而投」有足夠的美感表現,但在總統大選眾多場合中,此場景的重要性偏弱。評審也指出,總統大選為本年度大事,但報名參賽的作品中,居然沒有大選照片參賽,只有這張投票場景。

聯合報的「0.01秒逆轉勝!永不放棄的『霖』門一腳」的優點是成功捕捉到杭州亞運滑輪賽事戲劇性的一瞬間。

鏡週刊的「俄羅斯戰俘」一作測光跟構圖很專業漂亮,但議題與國內讀者的接近性較低,加上俄烏戰爭已延燒三年,與本年度其他重大新聞相比,評審傾向選擇當年度最具代表性新聞之作品。

聯合報的「浩劫重生」是參賽作品中少數關於花蓮地震的單張作品之一,議題重要,但被拍攝者的肢體語言跟表情不到位,感覺對攝影者有所抗拒。

中央通訊社的「迢迢回家路」拍攝於花蓮地震重災區,是本年度重要的新聞議題。大多數人拍攝地震照片會著重在建物倒塌或救災場景,此作選擇捕捉這樣的地景畫面十分難得。但也有評審認為,照片中呈現的地震資訊量略顯不足。

中央通訊社的「藍綠夾擊」作品具有美感,也有想像上的延伸。但也有評審認為,藍綠色塊呈現直觀沒有太多深入的意義。

聯合報的「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拍攝主題為年度重大議題之一,與其他同場景、主題的照片相比表現最佳,能掌握前後所有人物表情、戲劇性強,也呈現出摔落時的物理性高度。

中國時報的「綠能能不能?」則是一張耐看的靜態作品。畫面經營處理得宜,含括台灣當前主力能源:風電、火力發電及光電,可見攝影記者用心選景。議題具重要性,但與其他動態照片相比稍缺衝擊力。

經過一輪討論,評審綜合評選年度攝影照片的標準,應考慮照片的新聞性、視覺張力及象徵意義等,拍攝主題也要能代表台灣年度新聞的事件和議題,雖然哪個事件具年度代表性必然有評審的主觀判斷,但綜合三位評審看法或可得出相對的客觀性。

討論之後,評審們以排除法縮小範圍,陸續提出認為可以淘汰的作品。最後決議五件入選作品為:「好戲上場」、「0.01秒逆轉勝!永不放棄的『霖』門一腳」、「迢迢回家路」、「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綠能能不能?」。

系列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的初選投票結果,獲得3票的作品有3件、2票的有7件、1票的有7件。2票以上之作品列表如下:

作品名稱

所屬機構

得票數

勿忘烏克蘭

鏡週刊

3

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的命運之舞

報導者

3

人形之戀:娃的陪伴與凝視

報導者

3

花蓮7.2強震影像全紀錄

知新聞

2

安老想望系列

經典雜誌

2

抗癌少年吳嘉源的人生縫隙

少年報導者

2

全球快時尚產業背後的中國故事

天下雜誌

2

參選臉譜

鏡週刊

2

立院職權修法之亂 青鳥行動集結抗議

中央通訊社

2

嘉南風雨後,強颱凱米下的人和地

端傳媒

2

首先,評審有表示,今年系列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題材多樣性提高,包含了道路交通、充氣娃娃、高齡社會、小兒科等面向,顯示攝影文化確實在改變中,影像通訊社如伙影社的出現,不只刺激也收納了一般媒體不會關注的領域。雖然部分影像能力仍有待加強,但的確給新聞攝影界帶來更多元的題材。但也有評審認為,今年有許多的系列參賽作品完成度不高,部分作品中加入多餘的照片湊數,顯見圖片編輯概念不足,需要加強訓練。

接著,評審針對7件獲得1票的作品評述如下:

ETtody「強震之殤」不足之處在於多數照片拍攝焦點都集中在同一棟倒塌建物,場景單一,缺乏周邊畫面,也少有人物。

經典雜誌的「【通往何方】三思而後行 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為生活議題,主題不錯,也能找到不錯的拍攝角度,但還是看出是遷就文字作業的配圖,完整度不算高,還可以多經營其他的面向,或是往外縣市探勘。

伙影影像通訊社的「有時你不得不感傷 總要跟某些事道別」講述關渡平原恐怕消失的故事,照片中的大景表現不錯,但缺乏故事延伸,且結構略顯鬆散,用影像說故事的能力稍弱。

商業周刊「消失的兒科」成功進入醫院拍攝不易,可惜作品表現不足,是個好題目可以繼續經營,拍攝面向可以更廣一點。

報導者的「搶救消防員」有捕捉到數個關鍵場景,可見記者認真全程參與拍攝。可惜情感描寫較為不足,幾乎都是證據式的照片,也有過多重複的場景,若能搭配空拍表現爆炸威力,故事敘述會更完整。但也有評審表示因現場管制嚴格,在條件限制下,要多方經營照片並不容易。

端傳媒的「中國煙草的『囚徒』」影像經營上稍有重複,部分照片構圖可以再更精準。

報導者的「10多億張選票的印尼選舉,在台移工如何『釘』下海外的神聖一票?」此題目在國內關注度不高,但值得紀錄。可惜照片多在投票所現場拍攝,場景過度侷限,導致深度不足,建議或許可以多拍攝周邊環境、參與開票等,若有足夠資源也可到挑戰拍攝各國的海外投票行為。

重新討論檢視一票作品後,評審們未改變原先看法,皆不予納入複審討論。接下來進行兩票以上作品之審閱。評述如下:

知新聞的「花蓮7.2強震影像全紀錄」系列照片相對完整,能兼顧宏觀與微觀視角,構圖攝影也有技巧。和其他組地震系列參賽照片相比,此作品沒有侷限於救災與危樓場面,攝影者盡可能全方位呈現當地災情場景,局部元素處理到位,如對祭品的特寫。但也有評審認為,部份照片火候差一點點,像大遠景照片應有更好的拍攝角度可以選擇。

評審們對經典雜誌的「安老想望系列」一作意見相左,有評審認為單張照片的拍攝跟構圖都達水準,亦有用心經營畫面,彷彿每位老人都是一篇個案故事。另有評審認為,這組照片重複太多中景畫面,整體呈現更像是一套老人肖像集,卻未能切入老人照護的核心重點議題。

少年報導者的「抗癌少年吳嘉源人生的縫隙」的照片多樣性足夠,有評審讚揚,透過不同場景展現少年在罹病與治療過程中的徬徨與掙扎,畫面經營頗有味道、氛圍與光影細膩。只是在編輯上更像是一套抗癌治療流程的SOP紀錄,有評審建議應刪減部分照片,使主題更加集中,或採取立場去專注描繪抗癌少年的痛苦或陽光面。其中一張魟魚的紀錄也引起討論,有評審認為此張和整組照片的氣氛格格不入,但也有評審持不同意見,認為其對少年心境的描述有深度。

天下雜誌的「全球快時尚產業背後的中國故事」作品可見攝影者在取景與構圖都十分專業,此題緊扣世界經濟的產業崛起,選題具有視野。但整體偏重於製衣工廠內的畫面,場景表現太重複,像是生產線畫面的比重過多,相對之下,對快時尚市場與消費者端的描繪不夠強烈。評審們認為,攝影者的編輯思維可能受限於採訪動線與文字報導,對議題的理解與從攝影角度思考不足,因此面向不夠完整。若能從更廣闊的視角思考,重新分配照片的主體與比重會更優異。

鏡週刊的「參選臉譜」有試圖營造創意的視覺語言,但編輯上稍嫌凌亂,部份候選人的肖像拍攝表現不佳。另一位評審建議,若以臉譜命名,整體應更一致,可考慮讓臉譜之間產生對話感,會更有張力。另外,評審們討論,或許是因為當今媒體實務上過度分工的問題,導致攝影記者在新聞媒體派發新聞的限制之下,工作內容被切割過細,自由度降低,因此會錯過某些重大且能夠更好捕捉人物神韻的場合。

中央通訊社的「立院職權修法之亂 青鳥行動集結抗議」評審稱讚這組照片兼顧了立法內外場景,捕捉抗爭當下的多樣面貌,不過還是較偏重於場外,部分照片的拍攝角度可再加強。

端傳媒的「嘉南風雨後,強颱凱米下的人和地」系列照片,以災害事件拍攝手法來說,表現十分出色。畫面經營以及照片的隱喻象徵都處理得很恰當,可以看出記者的經驗老練。不過也有評審認為臨場感不夠。

接著討論3票的作品如下:

在鏡週刊「勿忘烏克蘭」部分,評審認為攝影者十分擅長經營畫面,拍攝手法相當專業,針對此持續進行中的事件也能找到新的切入點。

報導者的「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的命運之舞」畫面氛圍到位,光線應用極佳,整組照片都屬佳作。

一樣是報導者的作品「人形之戀:娃的陪伴與凝視」題材選擇新穎,但情慾表現略顯不足。同時,工匠技術的細節表現佔比較多,反而沒有表達出戀物或情慾的細節,核心情感不夠鮮明。評審認為,此類題材應更著重刻畫愛好者的心態,可惜挖掘不足,使整體表現力道偏弱。

根據上述討論內容,評審針對攝影技術、系列照片編輯技巧、題目重要性等進行評比,最終共識選出以下五組作品入選:「花蓮7.2強震影像全紀錄」、「抗癌少年吳嘉源人生的縫隙」、「嘉南風雨後,強颱凱米下的人和地」、「勿忘烏克蘭」、「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的命運之舞」。

第三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獎

第三次評審會議要從入選作品中,討論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評審們首先討論「單張新聞攝影獎」。

評審們先確立了兩大評選標準:影像本身的視覺表現與新聞價值。評審認為,作為年度照片,事件的重要性、影像的視覺衝擊力、經營的表現方式,再到照片的稀有性與拍攝難度,都是評選時的關鍵考量。評審也特別提到,要凸顯專業攝影工作者的能力,不只看拍攝技術,還要看對事件現場的觀察力。

評審認為「好戲上場」、「0.01秒逆轉勝!永不放棄的『霖』門一腳」以及「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三件作品都屬於傳統意義上「決定性瞬間」的範疇。但現在相機多內建高速連拍功能,讓這類照片的稀有度與難度驟降,所謂的「決定性的瞬間」基本上已經不存在。

上述三件作品都屬於身處現場就有機會捕捉到的畫面,雖然需要一定的技術底子,但因為現場情況較為明確,只要足夠專注,基本上都能拍攝到類似的瞬間影像,其中甚至帶有運氣成分。反之,「迢迢回家路」和「綠能能不能?」兩件作品則需要攝影者有個人的判斷力,需要做更多功課去思考拍攝角度。

根據攝影難度,評審先排除「好戲上場」、「0.01秒逆轉勝!永不放棄的『霖』門一腳」兩件作品。但評審特別針對「5法闖關 立院大亂鬥」深入討論,評審認為國會亂象是今年非常重要的社會焦點,常態性的衝突與對各法案的交鋒都深刻影響政府與社會運作,此作品捕捉到當中的代表性場景之一。但評審也認為就自身拍攝立法院的經驗,這類影像其實頗為常見。但也有評審表示不同看法,認為雖類似照片多,但此張照片是本次同主題參賽作品中的佳作。評審們也議論新聞攝影獎評選中,新聞性與攝影技巧孰輕孰重,就攝影來說,此作難度不高,但就新聞價值來說,卻頗具代表性。

接著評審討論「綠能能不能?」與「迢迢回家路」兩件作品。評審稱讚「綠能能不能?」的取景地巧妙,透過攝影者對照片的經營構思,成功反映了台灣目前的能源之路。但評審也提出疑慮,認為能源雖屬重大議題,是持續發展與爭議中的重要政策,但在今年並不是比較動態的新聞事件,照片屬性上更像是「特寫」(feature),作為年度代表照片可能不足。

「迢迢回家路」就新聞價值來說,反映了台灣今年度的重大天災事件,至今都還衝擊影響花東的經濟與產業。就影像來說,跟歷年來的地震照片相比,拍攝角度也比較少見,可以反映出花蓮的特殊地景環境,也充分展現災難現場狀況。

經過討論,評審們決定對5件入選作品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投1票。最終,中央通訊社的「迢迢回家路」獲得3位一致支持,榮獲今年的「單張新聞攝影獎」。

評審也緊接著說,由於「迢迢回家路」應為空拍攝影照,換言之,此作品獲獎亦代表評審肯認空拍作為攝影工具。評審強調,空拍並非自動完成影像拍攝,而是需要攝影師的操控和判斷。在攝影工具不斷進步的年代,攝影師的技術可能逐漸被機器的功能(如:預拍、高速快門)所替代,壓縮人類在拍攝過程中的參與度,但好的攝影師仍需在拍攝過程中做出決策,展現出自己的專業和創意。

系列新聞攝影獎

接著討論系列新聞攝影獎」,評審先逐一檢視五件入選作品,並就優缺點進行討論,最後選出得獎作品。

評審首先肯定「抗癌少年吳嘉源人生的縫隙」一作拍攝有難度,因為故事主角生病,攝影者能發揮的環境與時間有限。系列照片在構圖與影像的營造也展現技巧。不過,對情感的掌握較不深刻,少年或家人的情緒無法深刻傳達。此外,色調的落差使得整體系列照片稍嫌混亂。

「勿忘烏克蘭」則呈現了戰爭日常化的面貌,將戰爭的現象跟環境以隱喻方式營造出詩意的氛圍,讓人看見戰爭的另一個面向。評審認為,論攝影此組照片表現亮眼,但在新聞議題上,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中,還沒有突破性發展,議題性稍弱。

「花蓮7.2強震影像全紀錄」的優點是表現地震災難上面向周全,捕捉細節的手法也不錯。但就個別照片來看,與其他組入選作品相比有些許落差,不是每一張都表現到水準以上。

「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的命運之舞」捕捉人與袋鼠細膩的情感表現,獲得評審們一致讚賞,此系列難得之處在於每張照片都有掌握好空間效果與視覺感,特別是在捕捉夜間獵殺場景時,光線與氛圍的掌控非常精妙。另外值得肯定的是,多數參賽作品缺少圖片編輯概念,但此作品的編輯排序很好。

「嘉南風雨後,強颱凱米下的人和地」這組作品表現手法一致,整體性很高,且攝影技巧好。攝影者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並精確地完成作品,應有事前構思想取得的畫面,準備充足且經驗老道。

經過對每件作品的深入分析後,評審們針對五件入選作品進行了投票,每位評審投下1票。最終,「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的命運之舞」脫穎而出,榮獲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

結束今年的系列攝影獎評審後,評審也討論給參賽者和攝影記者的建議。評審認為圖片編輯是目前台灣攝影中相對較弱且缺乏訓練的部分,如果想要參賽或發表作品,可以盡量與經驗豐富的人多討論,受到他人的觀點啟發,避免自己整理與排序作品的盲點。新聞系列照片編輯的核心作用在於,讓每張照片都能傳達清晰的訊息,且幫助讀者了解整體事件的面貌。因此,照片的順序與敘事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攝影者應對此有更多考慮與思考。

評審表示,系列照片是非常適合在網路社群展現的敘事方式。不像過去紙本媒體需要考慮到版面限制,難以刊登完整的系列照片,網路提供無限的展示空間,攝影者應把握呈現,以圖片編輯的概念,來編排呈現一組完整的作品。

評審指出,系列攝影的編排多年來未見明顯進步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無論是雜誌、報紙,還是網路媒體,編輯往往只是將照片作為文字的附屬配圖,攝影記者的主體性相對薄弱,與編輯之間的溝通也較少,而編輯與攝影者都缺乏通過照片本身來講述故事的能力與觀念,是亟需改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