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及網路(音頻)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王嵩音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退休教授

吳瑞文
資深廣播人

岳玲
資深廣播人

林福岳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評審召集人

黃雅琴
世新大學廣電系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嵩音、吳瑞文、岳玲、林福岳、黃雅琴
開會時間:8月20日、9月25日、11月5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林福岳老師擔任第二十三屆廣播及網路(音頻)組評審召集人。
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參賽作品,「廣播新聞獎」24件,「Podcast新聞節目獎」36件。初選評審方式:每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依10級分評分,最高10分,最低1分,7分為可進入複審討論之分數,當參賽作品差異不大時,可接受小數點(0.5)評分做更細緻的區別,並於第二次評審會前回傳評審結果以進行統計。
第二次評審會議就初選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可進入複審討論的參賽作品,經實質討論比較作品優劣後,決定入選作品。第三次決選會議則就入選作品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關於評分標準,則可有以下參考:
「廣播新聞獎」:著重時效性、新聞價值(新聞取得的難度及影響)、新聞內容與結構、新聞技巧(採訪技巧、播報技巧、可聽性)。
「Podcast 新聞節目獎」:著重作品的新聞性、獨特性、技術性、可聽性、公共性以及知識性。
第二次評審會議
廣播新聞獎
首先討論「廣播新聞獎」,依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平均分數7分以上可進入複審,統計評分結果,獲得7分以上之作品共5件。作品名稱及得分如下:
作品名稱 |
所屬媒體 |
平均分數 |
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 |
農業部漁業署漁業廣播電台 |
8.46 |
「不再被漏接」 精神障礙觸法者系列報導 |
警察廣播電台 |
7.7 |
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報導 |
中央廣播電台 |
7.7 |
TikTok教戰手冊:假訊息、抖音腦與美國禁令下的國安隱憂 |
教育廣播電台 |
7.62 |
你死我活的校園-校園霸凌系列報導 |
教育廣播電台 |
7.58 |
評審們先針對上述作品以外、平均分數未達7分,但被個別評審視為遺珠的作品進行討論。
首先被提出來討論的是獲得6.98分的教育廣播電台「行的正義:高齡駕駛行不行?」,有評審認為此作品平易近人、製作技術良好且題材好,是老人議題中比較少被關注到的題目,報導面向周全,可惜的是新聞性不足。
接著討論獲得6.96分的漢聲廣播電台的「熟齡勞動時代的處方箋」。評審認為此作品在聲音運用技巧高明,剪輯製作精緻,可說是匠心打造之作;但技巧超越了內容,內容之間扣合程度不高、結構相對鬆散。
接下來評審則針對獲得6.86分的教育廣播電台「同婚五年,污名仍在!同志家長的社會因應策略」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此作品能如此深入且貼身訪談同志家庭實屬不易,討論涵蓋範圍既深且廣,結構嚴謹、製作技巧純熟。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為訪談節目,比較像Talk秀 ,而非新聞採訪報導,受訪者同質性偏高,缺乏多元觀點與辯論的火花。
討論完三件遺珠作品,評審就獲得7分以上的五件作品進行評析。
在漁業廣播電台「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部分,評審認為此作品表現相當優秀,製作精良且面面俱到,結構完整且數據充足,聲音運用OS扣得很好,聲音影像化、張力十足。議題與民生息息相關,具有知識性,也有影響及改變政策的潛力。
接著討論警察廣播電台的「『不再被漏接』 精神障礙觸法者系列報導」,評審認為作品表現四平八穩且面面俱到,剪接製作嚴謹,可惜沒有給聽眾足夠的留白及思考空間。
針對「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報導」,評審認為題材具前瞻性,議題重要且新聞價值高。但有評審認為與「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相比,張力較弱且太過偏重單一個案。
教育廣播電台另一作品「TikTok教戰手冊:假訊息、抖音腦與美國禁令下的國安隱憂」也獲得評審好評,認為此作品好聽、流暢且容易吸收,節目素材豐富多元。但是在節目後半段的聲音組合編排上,顯得有些混亂,且節目中使用的AI為中國口音,建議貼近台灣聽眾習慣的口音。
最後一件也是教育廣播電台的「你死我活的校園-校園霸凌系列報導」,評審認為本作品能訪問到加害者,非常不容易;而且作品可聽性高、OS、音樂及訪談扣得很好,且新聞性強,就新聞採訪角度來看是非常優秀的作品。
最後五位評審一致同意由初選分數最高的前五名作品入選,包括「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不再被漏接』 精神障礙觸法者系列報導」、「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報導」、「TikTok教戰手冊:假訊息、抖音腦與美國禁令下的國安隱憂」以及「你死我活的校園-校園霸凌系列報導」。
Podcast新聞節目獎
第二部分進入到Podcast 新聞節目獎,評審決議按照分數高低往下進行討論,7分以上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所屬機構 |
平均分數 |
The Real Story |
報導者 |
8.54 |
食農搜查線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7.8 |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 |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
7.7 |
闖天下:獨立評論 |
天下雜誌 |
7.6 |
我們的島Podcast |
公共電視 |
7.36 |
微講堂專題報導 |
今周刊 |
7.28 |
寧夏璐66號茶坊 |
親子天下 |
7.28 |
Taiwanology |
天下雜誌 |
7.08 |
端聞 | 端傳媒新聞播客 |
端傳媒 |
7.02 |
首先,評審們針對Podcast與廣播差異交換意見,評審認為Podcast比起傳統廣播,更貼近分眾需求,重視對話、形式多元自由是其特性,主持人有更大空間發展自己的風格及營造節目氛圍,評選重點不在精緻的製作能力,而是在對議題新聞性的掌握及能否提供新知。
接著評審們依序討論上述作品,首先針對報導者的「The Real Story」,評審認為節目製作有難度,導引聽眾的方式非常自然順暢,且撰稿能力、聲音使用與剪接技巧相當好,整體表現精采;有評審表示此作是全部參賽節目中最觸動人心的,並且肯認製作團隊長期關注弱勢群體的用心、而非為了參賽而製作。也有評審認為本作品運用許多廣播專業技巧、有較多新聞性的製作痕跡,超越一般Podcast節目。
接著討論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食農搜查線」,評審對於本節目長期而持續性的關注不同面向的農業議題,表達高度讚賞,同時也對於記者親身蹲點駐紮採訪給予肯定。本作品的撰稿能力也很強,且符合對Podcast的想像—不須精美,但內容誠意十足,符合分眾需求,風格親切,能與聽眾產生對話。另外,有評審認為本節目在收音技巧上,仍有可以加強之處。
在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的「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部分,評審認為議題重要有份量,節目來賓陣容豪華且談話內容多元,但是在受訪時,由於發言者眾多而且相互交錯,容易讓人混淆、不易辨別發言為何者,也容易讓聽眾感到疲憊,另有評審認為部分內容未緊扣主軸。
針對天下雜誌「闖天下:獨立評論」,有評審認為本作品較偏向文教節目而非新聞節目,新聞性稍嫌不足;但也有評審認為文教新聞也歸類為新聞。另有評審認為此節目具有人性關懷,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引導觀眾,順暢且可聽性高,可惜訪談處理稍弱。
評審認為公共電視「我們的島Podcast」的優點是,與大自然相關的聲音製作相當好聽,但是與新聞議題仍有距離,比較像是從「我們的島」影像作品中延伸出來的附屬聲音作品。
接著討論今周刊的「微講堂專題報導」,評審認為參賽作品的第一集製作水準相當高,但第二集卻有相當大的落差,節目中的不同集數間的水準不一致。
再者,親子天下的「寧夏璐66號茶坊」,評審認為作品相當符合Podcast自然、順暢的特色,主持人輕鬆愉快的主持風格也容易吸引聽眾。但也有評審認為技巧性可以再加強,且資訊面稍微鬆散,新聞結構不夠嚴謹。
另一件天下雜誌作品「Taiwanology」,評審認為節目主題有意思,應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製播能力有待加強,節目以對談為主,少有變化,力道稍嫌不足。
至於,端傳媒的「端聞|端傳媒新聞播客」節目,評審認為以第一人稱視角說故事,帶領聽眾重回現場,並有記者本身的反省與和過往的對照。第一集內容切合主題,製作立體且很有畫面感。但以回顧新聞故事的方式呈現,偏向記者的感受與心情,新聞性較薄弱,前瞻性與影響力略顯不足,第二集則較像紀錄。
接下來評審則針對未達7分的作品中,幾件有個別評審給予高分的遺珠作品進行討論。
首先是6.88分的天下雜誌「聽天下:未來城市」,有評審受到節目中包小柏的故事感動,並認為節目中聲音的運用具立體性。
接著是6.78分的親子天下「人生通識課」,有評審認為本作品雖然更傾向文教作品,但具影響力大,且持續調查中青少年手機使用問題,呈現年輕人不知道如何溝通的現況;第二集探討AI浪潮下文科生出路問題,議題重要。但也有評審認為,本作品在技巧上並不理想,也比較像從平面雜誌作品中衍生出來的作品,較多二手素材、缺乏原創性。
針對得到6.52的東森新媒體ET today「我在案發現場」,有評審認為作品具有吸引力,受訪者表達能力佳,成為作品的最大亮點。題材關於性侵者的人格分析,與案發現場無關,且單憑媒體報導進行人格分析,內容上略有風險,踩在紅線上,且僅有訪談略顯單薄。
最後,有評審認為「寧夏璐66號茶坊」節目中包含訪談,對閱聽眾有吸引力,想法真實、具現場感且生活化,希望讓該作品能夠入選。經評審們討論後,最終進入決選的五件作品分別為:「The Real Story」、「食農搜查線」、「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闖天下:獨立評論」以及「寧夏璐66號茶坊」。
第三次評審會議
本次會議評審們將從入選作品中,討論決定最後的得獎作品。
廣播新聞獎
首先討論廣播新聞獎。評審們先各自發表心中的首選作品,經統計,「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獲得四票,「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報導」獲得一票。接著,評審們針對這兩件作品進行優劣比較:
有評審認為「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處理「台紐經濟合作協定」下本土酪農業面臨滅頂式風暴的議題,雖然冷門,但報導很有價值,且關乎民生。台灣鮮乳年需求量高達50萬公噸,但消費者卻不一定知道乳源,記者在專題系列報導中,從乳業現況、通路商、獨立酪農等面向切入,進行全方面探討,鋪排完整、厚度足,具有知識性,也能展現記者專業。
在「我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報導」部分,節目訪問多個家庭跨海求子的真實故事,多面相報導美國代理孕母及仲介操作模式,議題重要且有未來性,相關問題及報導會影響政府政策,但內容上故事案例相同資訊過多,顯得有些冗長。
其他未獲票數的作品也獲得評審肯定,包括「TikTok教戰手冊:假訊息、抖音腦與美國禁令下的國安隱憂」題材重要,內容具有啟發性;「你死我活的校園-校園霸凌系列報導」製作精要且訪問到加害者實屬不易。另外,評審也特別提到教育廣播電台台東分台的「簽收蘭嶼郵差的愛」一作,認為是非常感人的好作品,且畫面感十足,可作為聲音紀錄片教學上素材,可惜內容缺乏新聞性。
最終,評審按照一開始的投票結果,宣布本屆廣播新聞獎由農業部漁業署漁業廣播台「白色風暴倒數計時-臺灣酪農生存戰」奪得桂冠!
Podcast新聞節目獎
接著討論Podcast新聞節目獎。首先,評審老師們先分別發表自己的首選作品,統計結果,
「The Real Story」獲得4票,「食農搜查線」獲得1票,此外,有兩位評審表示將「食農搜查線」列為第二順位。評審們接著進行這兩件作品的優劣評析:
在「The Real Story」部分,評審認為報導者長期關心漁工與海上移工人權議題,企圖心強,且吸引特定族群關注、引起諸多共鳴。作品內容直接呈現第一手新聞內容,節目製作相當精緻,有帶動整體Podcast製作與媒體生態提升的潛力。但也有評審認為節目前半段很強烈,但後半段亮點沒有凸顯出來,稍微可惜。
評審認為「食農搜查線」的優點是長期經營,且較符合Podcast特性,比較自然生活化、非一板一眼而且親民,大量使用第一手素材,真實感十足,帶給聽眾在其他媒體中難以感受的氛圍,可聽性很高。另有評審肯定上下游新聞市集長期經營農業議題,實屬難得。
此外,評審們也針對目前Podcast作品長度越來越長的現象進行討論。有評審提出數據統計,表示聽眾能接受的長度落在17到26分鐘內。評審認為不應直接把廣播的內容搬移到podcast播放,應該能要能製作符合Podcast特性的原生作品,目前線上眾多Podcast作品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應多做觀摩與思考,並引進專業製作指導。也有評審提出,Podcast節目的議題性與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也相當重要。
最後,評審們依照投票結果,宣布本屆Podcast新聞節目獎由報導者「The Real Story」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