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正慧

大葉大學管理學院EMBA教授

侯惠芳

侯惠芳

公共電視研發部前經理、評審召集人

陳秀鳳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陳彥龍

世新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陳慧蓉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詹慶齡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鄭凱駿

過癮科技公司Go Inside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正慧、侯惠芳、陳秀鳳、陳彥龍、陳慧蓉、詹慶齡、鄭凱駿

開會時間:8月20日、10月1日、10月23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有四個獎項,共有225件作品參賽,其中突發新聞獎17件(入選上限5件)、短篇深度報導獎90件(入選上限8件)、長篇深度報導獎86件(入選上限8件)、新聞節目獎32件(入選上限5件)。

第一次評審會議上,評審們推舉侯惠芳老師擔任評審召集人。接著決定本屆評審作業方式採初審、複審兩階段進行。

初審:每件參賽作品分配給超過半數(四位)評審審閱,決定該作品是否進入複審討論。初審採個別獨立評審,由評審們參酌各獎項所訂之評審標準及入選件數,決定所要推薦的作品。初選結果經秘書處統計,獲得三位以上評審推薦之作品可進入複審。

複審名單決定後,評審們須於第二次評審會前,補審閱非原責任範圍之作品,並進行排序,做為評審第二次會議討論之依據。

決選: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決定得獎名單。

評審們討論決定各獎項評分原則如下:

(一)突發新聞獎

  1. 時效、準確性
  2. 事件重要性與公共性
  3. 原創比例
  4. 關鍵畫面

(二)短篇深度報導獎

  1. 議題價值與獨特觀點
  2. 證據資料具說服力
  3. 影像敘事與節奏

(三)長篇深度報導獎

  1. 報導深入、取材豐富、脈絡完整
  2. 議題價值與獨特觀點
  3. 證據資料具說服力
  4. 影像敘事與節奏

(四)新聞節目獎:

  1. 題材新穎具獨特性
  2. 掌握時代社群脈動與趨勢
  3. 節目創意、平衡多元
  4. 採編播整體製作

第二次評審會議

進入複審後的作品先以得票數排序,例如突發新聞有5  件作品進入複審,要先從第一名排到第五名,同票序位相同,再進行討論。各獎項討論如下:

突發新聞獎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排序分數

10死百傷明揚國際爆炸! 火神眼淚洗不清的灰色地帶

聯利媒體

32

403花蓮地震 拉響國家級警報

三立電視

24

2024年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

聯利媒體

22

凱米的考驗

公共電視

13

極端氣候進行式:凱米颱風與部落防災

原住民族電視台

2

本屆突發新聞獎在初審部分,評審共識度頗高。評審們對今年參賽作品的整體表現給予肯定,大多符合「突發」新聞的要件,首先針對幾件較具共識的作品進行討論:

由於今年有較多天災的報導參賽,各台表現水準相近,其中有幾件報導做得不錯,評審特別提出來討論。

三立電視的【403花蓮地震 拉響國家級警報】:評審認為地震發生當下,主播不誇張不造作的表現很加分,加上之後記者陸續的電聯回報,整個流程串得很好。

公共電視的【凱米的考驗】:評審認為整體表現穩定,能平穩呈現,畫面佳、報導深入,具即時氛圍,但相較其他件作品,突發性少一點,較為可惜。

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極端氣候進行式:凱米颱風與部落防災】:評審認為原民台的資源雖然不及一般電視台,又有區域侷限性,較難有非常即時的影像報導,但報導角度具有文化特殊性,記者盡自己所能扛著機器進入部落災區,告訴大家部落如何防災,報導深入,非一般商業電視台的報導角度值得鼓勵。

除了天災新聞,另一類為人為意外,有評審認為意外新聞有時比天災新聞更為「突發」,就此評審也選出幾件意外報導進行討論。

聯利媒體的【10死百傷明揚國際爆炸! 火神眼淚洗不清的灰色地帶】:評審肯定TVBS南部中心對訊息的掌握快速且正確,能即時捕捉影像畫面,新聞具重要性,不過記者連線的口條可以再加強。

另一件聯利媒體的作品【2024年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則反映了有時要做好突發新聞的報導也需要一點「運氣」,報導此作的記者原先任務是要做日本地震的採訪,剛好在羽田機場遇到撞機事故,兩位記者具有很好的專業能力,在沒有太多資源的狀況下,即時連線過程順暢。

經過一番討論,在高度共識下,評審們決定本屆突發新聞獎入選5件作品,分別是聯利媒體的【10死百傷明揚國際爆炸! 火神眼淚洗不清的灰色地帶】、三立電視的【403花蓮地震 拉響國家級警報】、公共電視的【凱米的考驗】、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極端氣候進行式:凱米颱風與部落防災】以及聯利媒體的【2024年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

短篇深度報導獎

接著討論短篇深度報導獎,初審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排序分數
偷拍、誘拍、集體侵犯⋯⋯破解台灣變態的「獵童產業」 報導者 49
被消失的生活權 鏡電視 40
人生的縫隙:台灣首位自力爭取就醫權的血癌男孩,迎來20歲的畢業考 少年報導者 34
癌症之島搶救中 聯利媒體 29
鋰電池火災—消防安全新課題 東森電視 20
部長的解憂方程式 知新聞 8

短篇深度報導獎共有90件作品參賽,競爭非常激烈。評審首先就整體表現提出看法,有評審認為,在社群媒體時代,作品名稱很重要,除了要能在第一時間吸引閱聽眾,也必須與內容相呼應。另外,許多短篇作品只告訴閱聽眾現象、少了觀點,頗為可惜。雖然說時間長度較短,但還是足以把事件說清楚,所以說故事的能力很重要。評審們對今年短篇深度報導獎作品的評價看法也有一定的共識,各作品的討論如下:

首先,討論報導者的【偷拍、誘拍、集體侵犯⋯⋯破解台灣變態的「獵童產業」】,評審認為議題很重要,記者的節奏感跟口條表現很棒!資料搜集也很齊全,有別於相同議題的一般切入角度,報導從「獵童產業」產業鏈做延伸,也很難得的找到個案受訪,整件表現流暢,如果再多一些觀點會更好。

鏡電視的【被消失的生活權】:報導議題大眾化,貼近閱聽眾經驗及需求,作品名稱雖然抽象,但有具體個案報導,記者能深入受訪者的生活,讓受訪者侃侃而談,著實不容易,但報導如能再深入一些,會更讓人驚豔。

報導者的【人生的縫隙:台灣首位自力爭取就醫權的血癌男孩,迎來20歲的畢業考】:
評審認為議題雖然小眾但題材特殊,也能找到受訪者進行長時間紀錄,突顯報導團隊的用心。

聯利媒體的【癌症之島搶救中】:歷年有很多相同的主題探討,議題不新但還是能提出政策需要改革之處、現階段大眾應該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也能做出具有記者觀點的結論,能讓閱聽眾產生共鳴。

東森電視的【鋰電池火災—消防安全新課題】:民生議題具重要性,能引起大眾關注,但不是所有鋰電池都有釀成火災的疑慮,報導如能有更詳細的分類或說明會更完整,以免閱聽者誤解。報導內容資料豐富,如果有更多影像及觀點會更加分。

知新聞的【部長的解憂方程式】:報導敘事方式令人動容,能吸引讀者觀看,作品中受訪者表現自然,顯現受訪者對記者有足夠信任,可見記者用心。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的【反送中五週年:從「國粹紅」到反共白髮婆婆二次移民的漂泊人生】:評審能感受到此報導的誠意及用心,人物特寫令人感動。

三立電視的【山村傳奇-搶救白魚之鄉】:作品展現攝影及後製的用心,會讓觀眾有共鳴。

中華電視【為濕地請命】的優點是畫面漂亮,敘事及影像能吸引觀眾,資訊量也很充足。

壹電視的【救救華美學】:作品第一段主要為建築師講解,內容稍嫌薄弱,後半段表現較佳,稍有提升作品整體水準,優點是能突顯台灣街景美學問題。

經過討論後,評審採共識決,決定本屆短篇深度報導獎6件入選作品分別是:報導者【偷拍、誘拍、集體侵犯⋯⋯破解台灣變態的「獵童產業」】、鏡電視【被消失的生活權】、少年報導者【人生的縫隙:台灣首位自力爭取就醫權的血癌男孩,迎來20歲的畢業考】、聯利媒體【癌症之島搶救中】、東森電視【鋰電池火災—消防安全新課題】,以及知新聞【部長的解憂方程式】。

長篇深度報導獎

接著討論長篇深度報導獎,初審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排序分數

守護我們的星球 : 融化中的冰凍世界

東森電視

42

「失控線上博奕」系列報導

民視

30

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

鏡電視

30

看不見的族群.羅興亞

三立電視

25

北極的真相

三立電視

20

AI時代的真實挑戰

公共電視

19

躲不掉的AI時代

鏡電視

17

失落的櫟林王國

公共電視

15

 

首先,評審對於今年長篇深度報導獎的參賽作品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好作品相當多,表現也都可圈可點。

今年有兩件到南極跟北極的採訪,分別是東森電視【守護我們的星球 : 融化中的冰凍世界】及三立電視【北極的真相】,評審認為在極地寒冷的氣候條件下,畫面取得跟採訪皆屬不易也都很震憾,【守護我們的星球 : 融化中的冰凍世界】表現方式較為感性,但少了些與觀眾的連結性,【北極的真相】報導方式則相對理性。評審給予三立電視【北極的真相】高度評價,但認為記者過音還可以再加強。南北極已是討論很多的老議題,兩件作品雖然表現不錯,但評審期待有更多新觀點。

民視的【「失控線上博奕」系列報導】:議題新穎很吸引人,影像剪輯佳,可以讓閱聽眾很快地瞭解網路博奕的嚴重性,完全顛覆大家對博弈的過往認知,報導全面且點出核心問題,讓人警醒。

三立電視的【看不見的族群.羅興亞】:雖然羅興亞難民問題常被報導,但此作記者穿梭在緬甸、孟加拉,用不同的語言去了解,可以看出採訪不易有難度,作品面向也很廣,能讓閱聽者深入了解現象及問題。

鏡電視的【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霸凌議題存在已久但報導不易,此作用長篇幅說故事,用案例分類校園霸凌種類、申訴的艱難及調查盲點等,呈現出議題的複雜性,報導全面且完整,特別是影像畫面拍攝呈現有難度,實屬佳作。

另外,評審也肯定鏡電視有多件長篇深度報導作品表現不俗,例如【108課綱忙與茫】處理紛亂的課綱議題,經過記者有條理地梳理,對於面臨此問題的閱聽眾很其價值。【為海洋末日而戰】非使用現成影像,記者真的潛到海裡拍攝,報導具有挑戰性,文稿處理也很好。另外,【照亮迷霧中的你】聚焦越來越普遍的失智年輕化問題,議題重要須被關注。

AI議題也是今年的報導焦點之一,評審認為此議題符合時代脈動,其中鏡電視的【躲不掉的AI時代】從倫理問題、產業的變革著手,貼近大眾最想了解的AI影響,報導面向完整。公共電視的【AI時代的真實挑戰】則從多個個案故事下手,報導內容有意思,資料爬梳整理佳,也能貼近閱聽眾經驗、容易感同身受。

另一個參賽主題是探討ESG,評審將相關作品放在一起討論。首先,公共電視【失落的櫟林王國】作品關懷生態永續問題,符合時代脈動,攝影及後製功力深厚。公共電視的【淨零戰役系列報導】討論碳排議題,問題相對艱澀,但報導清楚、淺顯易懂。高雄都會台【光電板來了 穿山甲何處去】報導指出綠能發展與穿山甲保育之間的兩難,地方台以有限資源深度探討地方議題,值得鼓勵。

最後,還有兩件作品也獲得評審好評,一是大愛電視【異域山川 是我家】,評審認為泰北華人雖是老議題,但報導能掌握當地世代遞延下的新事件、新故事,攝影畫面平實且細膩。二是BBC的【「台灣的味道」:台灣料理背後的身份認同變遷】,用「料理」敘說台灣各族群移出移入的變遷,報導角度令人驚艷,表現手法創新,有趣且具吸引力,但後製可以更精緻、記者過音也可以再加強。

經過討論後,評審選出8件作品入選本屆長篇深度報導獎,分別是東森電視【守護我們的星球 : 融化中的冰凍世界】、三立電視【北極的真相】、民視【「失控線上博奕」系列報導】、三立電視【看不見的族群.羅興亞】、鏡電視【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鏡電視【躲不掉的AI時代】,以及公共電視兩件作品【AI時代的真實挑戰】、【失落的櫟林王國】。

新聞節目獎

最後討論新聞節目獎,初審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排序分數

華視新聞雜誌

中華電視

27

消失的國界

三立電視

23

台灣新思路

三立電視

21

Focus全球新聞

聯利媒體

5

《少年新聞週記》

鏡電視

3

評審們對本獎參賽作品看法相當一致,給予部分雜誌型節目高度評價,其中兩件是去年跟前年的得獎作品依然表現優異,包括中華電視的老字號節目【華視新聞雜誌】以及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評審認為中華電視的【華視新聞雜誌】節目製作品質穩定性夠,如能再有突破及進步會更好。三立電視的【消失的國界】表現一樣在水準之上,部分單元鋪陳細膩,但部分過於公式化、缺少跟台灣的連結性。

同樣也是經營多年的節目-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是所有參賽作品中在Daily News做得最好的,雖然節目內容仍以外電居多,但主播能用台灣觀點詮釋國際新聞,具獨特性,且Daily News節目要長期保持穩定的製作水準,實屬不易。另一個老字號節目-台視【熱線追蹤】,製播也都在水準之上,可惜有時過於四平八穩而少了創新,進步幅度相對少一點。

除了資深節目穩定製播,近幾年有些新節目也讓評審感到驚艷,包括三立電視的【台灣新思路】,專注在科技、財經議題,新聞選材及外電都有別於一般雜誌型節目,角度特別讓人耳目一新。鏡電視的【《少年新聞週記》】專注於兒少新聞,內容取材佳,能跳脫雜誌型節目以往框架。中華電視的【新聞高峰會】有特別的專題製作,將國際新聞與台灣成功連結,也是優秀之作。

經過討論,評審一致同意本獎入選五件作品,包括聯利媒體【Focus全球新聞】、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中華電視【華視新聞雜誌】、三立電視【台灣新思路】以及鏡電視【《少年新聞週記》】。

第三次評審會議

突發新聞獎

決選會議前,評審們再次審閱5件入選作品。

首先討論聯利媒體的兩件作品,評審認為【10死百傷明揚國際爆炸! 火神眼淚洗不清的灰色地帶】無論在報導規模、調度跟衝擊力表現都在水準之上,報導脈絡完整,編輯台動員的機動性很強,展現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團隊純熟度。另一件【2024年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作品,也完全符合突發新聞的定義,記者在外地且沒有預備的狀況下,臨場反應佳,表現在水準之上,影像視覺也夠震憾,但對於事件脈絡可以再拉大報導,例如發生事故的飛機是另一天災事件的救難飛機,撞機事故無疑對原本災害雪上加霜,可惜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

另外三件關於天災的突發新聞,也給予相當肯定,不過報導手法大同小異。經過一番深入討論後,評審們一致同意本屆突發新聞獎由聯利媒體【10死百傷明揚國際爆炸! 火神眼淚洗不清的灰色地帶】獲獎!

短篇深度報導獎

接著討論短篇深度報導獎。 在入選的6件作品中,報導者2件作品的表現形式有別於電視新聞的傳統模式而獲得評審高度評價,一則是【偷拍、誘拍、集體侵犯⋯⋯破解台灣變態的「獵童產業」】以解釋性報導的方式呈現及說明「獵童產業」,具有議題性強、完整性高、內容緊湊且能引起關注、表現手法新穎創新有特色等優點,但也有評審認為影像是影音新聞的核心,對於此作非以影像為主要敘事手法略有疑慮。第二則報導為少年報導者的【人生的縫隙:台灣首位自力爭取就醫權的血癌男孩,迎來20歲的畢業考】,新聞當事人以不煽情的方式自述,雖然少了一些新聞性,但用第一視角呈現真實,所拍攝的素材再加上記者的觀點,整理脈絡並後製剪輯處理,表現手法產生更直接的衝擊性,讓人感同身受且感動,可惜之處是,就醫自主權的部分應該更深入一點。

同樣也是以第一人稱視角呈現的,還有知新聞的【部長的解憂方程式】,此作採取類紀錄片形式,可惜的地方在於報導的時間點,相關新聞早在兩三年前就有平面媒體報導且獲獎,此作品報導是部長夫人康復後的回溯,要超越當時的報導比較困難。

鏡電視的【被消失的生活權】是標準的電視新聞表現手法,有新聞觀點、實質報導出弱勢族群的需求、用鏡頭語言敘事,內容結構完整。

評審對於今年部分參賽作品採用與傳統相異的表現形式有許多討論,網路媒體參賽帶來新的敘事手法,無論是由記者用解釋性報導的方式串起整個新聞事件,還是把「主控權」交給新聞當事人,報導手法跟傳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創新方式在國際上的新聞影音報導中並不少見,但不管是何種呈現方式,評審最看重的仍是議題的重要性、報導有無影響力,以及能否發揮短篇報導的速度及感染力。

綜合考量後,評審們最後決定由報導者的【人生的縫隙:台灣首位自力爭取就醫權的血癌男孩,迎來20歲的畢業考】榮獲本屆「短篇深度報導獎」。

長篇深度報導獎

接著討論長篇深度報導獎,評審認為入選的8件作品都是水準之作,決選時會特別著重議題的重要性、是否掌握時代脈動,以及是否跟台灣閱聽眾產生連結。

首先討論入選作品中關於南北極的兩件作品-東森電視【守護我們的星球 : 融化中的冰凍世界】及三立電視【北極的真相】,兩則報導都是跟著科學家去做採訪紀錄,極地採訪有其難度、值得鼓勵,但呈現方式比較像自然紀實節目,少了與時俱進的新聞觀點,以及跟台灣做連結。往年也有記者到南北極採訪,需要找到更多新的突破點。

接著討論所有評審都給予高度評價的作品-民視【「失控線上博奕」系列報導】,評審認為議題貼近大眾,而且社會影響層面大,能喚醒閱聽者對此重要議題的危機感,報導節奏緊湊、敘事流暢,也能擴大與國際新聞做連結,不過畫面稍嫌樸實,影像語言再多一些亮點會更讓人驚艷。

鏡電視【霸凌高牆下 沒有人是局外人】獲得評審們不錯的評價,報導完整度高,最特別的是能突破過往多側重受害者,此作能加上「加害者」角度,探討面向更全面。

經過討論後,評審一致認為,論議題的重要性及對大眾的影響性,民視【「失控線上博奕」系列報導】都更勝一籌,因此,決定由此件作品獲得本屆「長篇深度報導獎」。

新聞節目獎

最後討論新聞節目獎,針對5件入選作品,評審首先討論鏡電視的【《少年新聞週記》】,評審為節目為特定族群服務,分眾明確,能從青少年的角度來敘事,從新聞素材的選擇到主播表現都可以看出努力及突破。自選作品內容製播良好,但指定作品內容稍弱、未符合節目特性,應該要依照節目的特定受眾做“客製化”,整體品質缺乏一致性。

三立電視的【台灣新思路】也是主軸明確的財經型節目,評審能明顯感受到製播團隊試圖跳脫舊有財經新聞節目框架,也確實做出突破,顯見用心。

入選作品中唯一的Daily News-聯利媒體【Focus全球新聞】,節目定位明確,長久製播能夠維持一定水準,真的很難得。其用心展現在同樣一則外電新聞,內容角度可以跟機構其他台或是其他節內容做出區隔,主播能夠適時串接全球各地發生的新聞,節目結構明確,也能提供給台灣閱聽眾思考跟導引,相當不容易。

今年的入選作品中有許多老品牌的節目,不光是節目本身得過獎,節目中的單則報導也是其他獎項中的常勝軍,除了常年製播下要能穩定地維持節目品質,指定及自選作品不能有太大落差,評審更看重的是,新聞題材的選擇及節目內容的包裝,兩者都是新聞節目製作很重要的才能。

在入選作品表現各有優點、不相上下的情況下,評審決定用不具名投票方式進行表決,最後由聯利媒體的【Focus全球新聞】以四票摘下本屆新聞節目獎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