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王毓莉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評審團主席

朱淑娟
獨立記者

李郁青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助理教授

彭琳淞
前媒體工作者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評審召集人

楊秋蘋
資深媒體人

盧郁佳
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毓莉ヽ朱淑娟ヽ李郁青、管中祥、彭琳淞ヽ楊秋蘋ヽ盧郁佳
開會時間:8月20日、10月1日、11月5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參賽作品件數共249件,各獎項參賽件數如下:「突發新聞獎」26件、「特寫新聞獎」96件、「解釋報導獎」99件、「新聞評論獎」28件。
經本組評審互相推舉,由管中祥老師擔任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組召集人。
考慮文字類參賽作品數量較多,參酌卓新獎評審辦法建議「初審每件參賽作品至少4位評審委員審查」之原則,經評審們討論後,初審評審方式決議為:
(一)初審第一階段:
依獎項進行分工,並根據今年件數將作品區分為5組,每位老師在第一階段會審閱3組作品,作品分組與數量如下:
1. 突發新聞組+新聞評論組:54件
2. 特寫新聞A組:48件
3. 特寫新聞B組:48件
4. 解釋報導A組:50件
5. 解釋報導B組:49件
經協調分配,每位老師在審閱其中3組作品後,就各自負責的獎項作品進行1~10的評分,7分以上為評審認為可進入複選的作品,依據各獎項作品加總分數,選出得分前四分之一高分的作品(見下表統計),實際件數由秘書處統計出每件作品的總分排序後,再由評審討論確定進入第二階段的作品件數。
本屆參賽作品數量經審核後,符合資格者共249件,各獎項定義及篩選數量(原則)列表如下:
獎項名稱 | 獎項定義 | 報名件數 | 初審第二階段選出件數 | 複審討論件數 | 入選件數上限 |
突發新聞獎 | 突發新聞是指對非預期性突發事件及可預期事件中的突發狀況之報導,本獎獎勵在時間壓力下能即時正確報導並提供背景訊息,以增進閱聽眾對突發事件知情及理解的優秀作品。 | 26 | 6~7 | 6 | 5 |
特寫新聞獎 | 特寫新聞是指對事件、人物、趨勢、理念或重要話題的新聞報導,特別講究寫作風格、文字品質及敘事技巧,報導觀點及感染力亦是評選重點。 | 96 | 24 | 10 | 8 |
解釋報導獎 | 解釋報導是指對重要而複雜的事件或議題,能說明解釋其發生原因,並對其脈絡進行深度分析之報導。 | 99 | 24~25 | 15 | 8 |
新聞評論獎 | 新聞評論形式包括社論、短評、評論性個人專欄、評論性漫畫等。 | 27 | 6~7 | 7 | 5 |
例:特寫新聞獎初選第二階段件數為24件,取得特寫新聞共96件的作品評分後,秘書處將各作品的4位初審評委給分加總,並依總分高低排列順序後,供評審參考,該階段前四分之一高分、共24件作品,進入了初選第二階段的排序。
(二)初審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統計評分結果後,由總分較高者進入初審第二階段。在第二次評審會議前,由全部(七位)評審再次審閱所有進入初審第二階段之作品,並給予名次排序,排序統計結果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討論之參。
第二次評審會議
在正式進入4個獎項的入選作品討論前,考量初選階段給分7分以上是評審認為可進入複選的作品,評審們決定各獎項的討論中,先以總分49分(意即7位評審的平均分數皆為7分)的作品進行討論。
突發新聞獎
首先討論突發新聞獎,本獎經兩階段初審後,複審作品名單依序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 | 自由時報 |
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 | 上下游新聞市集 |
陸船翻覆全紀實-兩岸關係地動天搖 | 聯合報 |
香港世紀暴雨 | 端傳媒 |
2024台灣總統大選政見、電視辯論會即時查核 | 自由亞洲電台 |
可畏的天災 可敬的人 能登半島強震直擊封面故事報導 | 鏡週刊 |
評審老師們先就自由亞洲電台的「2024台灣總統大選政見、電視辯論會即時查核」一作是否符合突發新聞文類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當前新聞報導一大問題就是缺乏查核,此作品對候選人在電視辯論會上的言論進行即時查核,是良好典範。但也有評審認為,查核工作是「double check」而非「跑新聞」,與「新聞報導」的定義及認知有落差,此外,寫作上以QA呈現,鬆散且不符合新聞寫作方式。經現場舉手投票後,共五名評審委員同意不予以入選。
評審們接著其他作品。其中,兩件關於天災的即時報導,包括自由時報的「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及上下游新聞市集的「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不約而同獲得評審好評。評審認為「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展現了大報風範,編輯部善於人力調度,從地震災害到產業影響,報導面面俱到且內容扎實。
至於「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有評審表示此作品製作不易,肯定記者將農業知識寫得可讀易懂又有深度,雖報導面向較窄,但即時性與深度皆表現亮眼。在僅有三位記者負責報導的情況下,更考驗記者的農業專業及新聞寫作功力。但也有評審認為該報導仍有進步空間,其認為農業災損議題有其政治面,但報導僅側重討論屬應然面的保險制度,批判性較弱,另外,導言文字太多,影響可讀性,可以思考更具吸引力的表達形式。
在聯合報「陸船翻覆全紀實-兩岸關係地動天搖」部分,評審認為陸船翻覆事件在兩岸關係緊繃下延燒為政治事件,議題重要但採訪不易,報導搭配新聞幕後分析是其優點,但對中國官方反應的報導,現實中只能被動接收資訊,較難主動出擊,是其侷限。端傳媒的「香港世紀暴雨」,在第一時間深入現場,也能即時探究暴雨成因,報導四平八穩。
至於鏡週刊的「可畏的天災可敬的人-能登半島強震直擊封面故事報導」,也獲得評審稱許,評審認為就時效性而言,週刊較不具優勢,加上報導的是他國天災,第一時間受當地政府管制、無法進入新聞現場,但團隊仍努力做到即時報導。另外,相較網媒,週刊具篇幅限制、難以長篇累牘,而成就了報導精煉。
綜合以上,評審一致同意本屆突發新聞獎由「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陸船翻覆全紀實-兩岸關係地動天搖」、「香港世紀暴雨」、「可畏的天災 可敬的人 能登半島強震直擊封面故事報導」五件作品入選。
新聞評論獎
緊接著是新聞評論獎的討論。複審作品名單依序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 | 報導者 |
陳良榕專欄 | 天下雜誌 |
給賴清德的520就職建言 | 上報 |
鏡評 | 鏡週刊 |
金融最前線專欄 | 商業周刊 |
上官亂專欄:亂品台灣 | 歪腦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 |
評審認為本屆新聞評論獎部份參賽作品文體近似散文、漫談,重申新聞評論應展現作者觀點與論據,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評論,筆法通常較為尖銳,且對新聞人事物應有針砭。評論者可以有明確立場,但要能論證、以理服人。
就此標準來看,評審認為「上官亂專欄:亂品台灣」,雖然故事內容精彩,但無立論或論證討論,是較為可惜之處。「金融最前線專欄」由於是口述稿,通篇讀起來相當順暢、有說服力,但與新聞評論相較,此作更像是專家講授業界知識,在觀點與論證上相對薄弱。
「陳良榕專欄」展現了作者對科技業的熟悉及專業能力,故事題材信手捻來,文章新穎好讀,但論證之處稍少。
「【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則獲得評審一致好評。評審指出,此系列評論不同於傳統政治評論,而是以社會學與文化視角切入體育動態,也不單於探討運動技術,而是給予讀者諸多看待運動事件的洞見、思考與想像。
「鏡評」也受部分評審肯定,認為10篇評論文章涵蓋全年度重要議題,並能鮮明表達觀點及立場。但一體兩面的是,也有評審認為評論主題雖具廣度,但也有分散、不集中的缺點,另外,評審也期待新聞評論應能監督當權者及針貶政策,並有扎實論證。
最後,評審認為「給賴清德的520就職建言」能展現作者對時局、政局的深入觀察,文筆出色,但部份文章閱讀起來過於吞吐,論述魄力稍嫌不足。
綜合以上討論,評審一致同意新聞評論獎由「【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陳良榕專欄」、「給賴清德的520就職建言」及「鏡評」四件作品入選。
解釋報導獎
解釋報導獎參賽作品共有99件,經過兩階段初選,共有12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依序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白領詐騙 | 天下雜誌 |
高溫殺人 氣候變遷下的戶外工作者 | 鏡週刊 |
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 | 報導者 |
數據體檢公共交通政策:YouBike與TPASS | 報導者 |
【消失的窮人】排除窮人的濟貧法,修法爭議最詳解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
特教師「巡」路難 | 親子天下 |
這些年,消失的小校 | 親子天下 |
非法焚燒、掩埋與環保蟑螂 直擊農業廢塑膠「回收斷鏈」危機 | 聯合報 |
毒土。台灣 系列報導 | 漂浪島嶼 |
【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一家人不同姓、族名文化被消失,為什麼原住民想爭取命名權? | Right Plus 多多益善 |
是盡頭還是另一片光景?深度探索半導體摩爾定律的存亡路 | 日經亞洲 |
大法官廢死嗎 | 新新聞 |
評審們首先討論日經亞洲的「是盡頭還是另一片光景?深度探索半導體摩爾定律的存亡路」報導,有評審肯定該報導具有難度,記者利用摩爾定律,分析中國在美中對抗格局下,其科技產業佔據哪些優勢及是否將威脅到台灣,並用視覺化圖表作出清晰解釋,系列報導提醒民眾台積電並非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護國神山,分析報導能引發讀者思考。但也有評審認為摩爾定律是對產業現象或發展的推測,不是顛撲不破的定理,且每個產業發展都有其發展極限,因此認為報導內容沒有太多新穎之處。
接著討論聯合報的「非法焚燒、掩埋與環保蟑螂-直擊農業廢塑膠『回收斷鏈』危機」,有評審認為報導主題特殊、具有調查性,除了能清楚統整官方數據,用圖表強化解釋,也進行詳細的田野調查,清楚解釋來龍去脈。但在參賽作品充足,且有較多好作品的情況下,議題性也是評審考量的重點之一,相較之下,另一件跟環境相關的「毒土。台灣 系列報導」在報導深度、與民眾的切身相關性上略勝一籌。
再者是親子天下的「這些年,消失的小校」,有評審認為該報導廣泛地提出小校困境,敘事流暢易讀,有數據、有訪談,也結合影音與插畫,表現形式多元。但也有評審認為,作品所提問題及現象已存在多年,報導點到為止、沒有新突破,不同篇章之間缺乏邏輯關係、焦點不足。另外,評審也認為此作品較多人物描寫,更趨近於特寫新聞,非以解釋報導見長。
接下來是Right Plus多多益善的「【和國家討回我的名字】一家人不同姓、族名文化被消失,為什麼原住民想爭取命名權?」,有評審認為族名問題是重要議題,報導具有公共性,也能解釋說明族名恢復為什麼困難。但比較可惜的是報導豐富度不足、文筆平鋪直敘,新聞敘事張力較弱。
另一件同樣具有公共性的鏡週刊「高溫殺人-氣候變遷下的戶外工作者」一作,評審肯定其選材上的新穎,能關注其他媒體尚未重視的議題及群體,揭露極端氣候下農民中暑的農保困境等。但評審也點出報導內容呈現方式稍嫌傳統,未擴及其他類型的戶外工作者,文筆與議題凸顯能力有待加強。
報導者的「數據體檢公共交通政策:YouBike與TPASS」則獲得評審正反兩極評價。給予此作品較高評價的評審認為,此報導企劃特殊,運用AI工具檢視公共政策,且能清晰闡述所蒐集到的大數據,利用可視化圖表讓讀者一目瞭然,報導手法及技術值得讚許。持不同意見的評審則認為,通篇數據統計佔比過多,對於報導歸因與結論感到疑慮,認為數據分析之餘應增加質化採訪,經由實際訪談驗證統計結果。
新新聞的「大法官廢死嗎」受評審讚許文筆及解釋力俱佳,有評審認為一般記者容易在報導中忽略對法令條文的說明,這篇報導把法條拉說得清楚易懂,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相互參照,對於37名死刑犯為何無法執行死刑也說明得清晰而深刻。在今年多件以死刑為主題的參賽作品中,本作品無論在解釋力及敘事力,表現都相當突出。
天下雜誌的「白領詐騙」則獲評審一致肯定。評審認為此作揭露了白領專業人士在詐騙犯罪中的角色,包括銀行員、律師、工程師等,其所凸顯社會價值觀崩壞現象令人震撼。報導能挖掘、梳理複雜社會現象,也能解釋犯罪手法、流程,具警示作用。
Right Plus的「【消失的窮人】排除窮人的濟貧法,修法爭議最詳解」關注社會救助法修法爭議,凸顯低收入戶審查問題,有評審認為議題重要且具有複雜度,制度設計背後有許多隱藏數據,報導及解釋不易,但此作清楚爬梳又能提出一己論點。
報導者的「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以報導具有難度、受訪者尋覓不易,以及敘事手法切題,獲得評審高度肯定。該報導由委託人切入,觸及孕母、仲介、醫療機構、法規及風險,將道德與不道德、可行不可行等判斷,迂迴地埋在訪談的字裡行間,並未直接給予明確判準,讓持不同意見的讀者,都能透過報導閱讀達成溝通理解之效。
最後,親子天下的「特教師「巡」路難」報導,在議題及寫作結構上獲得部分評審肯定,有評審認為此作品透過特教師的巡迴陪伴授課的描寫,凸顯了特教生、家長、老師的「三輸」局面。但也有評審認為報導內容聚焦人物處境,寫作上更趨向特寫新聞。
討論至此,評審一致同意優先讓排序前五名的作品入選,包括「白領詐騙」、「高溫殺人 氣候變遷下的戶外工作者」、「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數據體檢公共交通政策:YouBike與TPASS」、「【消失的窮人】排除窮人的濟貧法,修法爭議最詳解」。
接著針對後面七件作品進行投票,投票結果:「毒土。台灣 系列報導」獲得7票、「大法官廢死嗎」獲得5票,雙雙順利入選。其餘四件作品得票皆未過半數,但有評審為「特教師「巡」路難」特別拉票,認為報導關乎弱勢學生教育權、議題具有重要性,也獲得所有評審支持,同意入選。本屆解釋報導獎確定由上述八件作品入選。
特寫新聞獎
最後討論特寫新聞獎,共有96件參賽作品,經過兩階段初選,共有10件進入複審討論,依序如下: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 | 端傳媒 |
死刑三部曲:死刑犯逃死、鄭捷伏法專題、死囚提釋憲 | 聯合報 |
#Metoo浪潮中的難題——嫌疑人的法律戰及那些難以被理解的性侵 | 鏡週刊 |
白紙抗議一周年:火焰不再 溫度猶存 | 歪腦 (美國自由亞洲電台) |
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 | 聯合報 |
死刑 刑?不行? | ETtoday |
社會小白掉入債務黑洞…揭融資公司剝削社會弱勢真相 | 信傳媒 |
代價:倖存之後 | 願景工程 |
結束後的開始──被強震改變的花蓮人 | 報導者 |
318,我記得:十一個平凡人的太陽花運動 | 鏡週刊 |
首先,有評審對願景工程「代價:倖存之後」的作者身分非新聞從業人員提出疑問,依參賽辦法規定,本獎參賽者應為受雇媒體機構的從業人員或以新聞為主業的自由投稿人,此作品的兩位作品另有主業,加上報導內容屬性為當事人創新經驗抒發,文體上也有「是否為新聞」的疑慮。評審綜合考慮後,決定排除此作。
接著,評審們就其餘10件作品進行討論。
在聯合報「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部份,評審認為報導行文簡潔流利,內容符合特寫新聞特質,從人物故事凸顯議題,不論是故事或議題都飽滿、有層次,是為佳作。歪腦「白紙抗議一周年:火焰不再 溫度猶存」部分,評審指出選題上值得嘉許,但行文上應該更簡潔明快。
鏡週刊「#Metoo浪潮中的難題——嫌疑人的法律戰及那些難以被理解的性侵」一作,評審認為其優點是,將個人故事延伸到體制壓迫的過程書寫得相當完整清晰。該文將metoo本身、性侵案例、法律戰過程,以及每個人性暗示的反應勾勒地相當細緻,這些鋪陳也能讓讀者共感及理解被害者後續面臨訴訟時的雙重打擊。
「社會小白掉入債務黑洞…揭融資公司剝削社會弱勢真相」報導,則讓評審觀後感到震驚。該報導從26歲的年輕女性經網路詐騙後背負債務開始書寫,呈現法律對受害者的無從協助,及受害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因為微小動作就落入詐騙等駭人事實,報導符合社會公益且故事性強。
報導者「結束後的開始──被強震改變的花蓮人」,評審認為行文四平八穩、中規中矩。值得肯定的是,該文藉地震一事,在結尾提到國家公園與原住民共存共榮的形式,可惜在於,該報導雖然採訪很多人,但略顯瑣碎且缺乏追問,應該可以做得更周全。
入選作品有2件關於死刑的議題,分別是聯合報「死刑三部曲:死刑犯逃死、鄭捷伏法專題、死囚提釋憲」以及ET Today「死刑 刑?不行?」。有評審認為前者撰文令人動容,包括經歷過鄭捷案的受訪者總在龍山寺捷運站下車以避開傷心地,也肯定記者能訪問到其他死刑犯,但令部分評審感到疑慮之處在於,因鄭捷案十年前曾經受訪的牧師再度受訪時,說法與十年前高度相似,因此評審困惑是否引用二手資料。至於「死刑 刑?不行?」部分,評審認為報導面向較前者完整,兩件作品各有優勢,前者感人、後者周全。
複審討論的作品中有兩件關於太陽花學運的10週年回顧,一件是端傳媒的「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一件是鏡週刊的「318,我記得:十一個平凡人的太陽花運動」。評審認為前者突出之處在於切點特殊,除了緊扣人心的生命故事回溯,也對這場影響深遠的學運進行了反思、檢討,不只呈現個人生命歷程,也揭露社會運動的複雜性。後者則採訪11位當年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台、港、中青年,特寫其記憶、所受影響及後來發展,未能更進一步展現報導特色與反思,所以在這兩件相同主題的作品上,評審決定取前者入選。
綜上所述,包括「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死刑三部曲:死刑犯逃死、鄭捷伏法專題、死囚提釋憲」、「#Metoo浪潮中的難題——嫌疑人的法律戰及那些難以被理解的性侵」、「白紙抗議一周年:火焰不再 溫度猶存」、「結束後的開始──被強震改變的花蓮人」、「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死刑 刑?不行?」及「社會小白掉入債務黑洞…揭融資公司剝削社會弱勢真相」,共8件作品入選本屆特寫新聞獎。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會議開始前,由評審們再度閱讀各獎項入選作品後,並給予排名(第一名、第二名……),排序結果於會議前回傳秘書處,統計結果做為討論參考。
突發新聞獎
首先討論突發新聞獎,依序位和排名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名次 |
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 |
8 |
1 |
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 |
14 |
2 |
香港世紀暴雨 |
27 |
3 |
陸船翻覆全紀實-兩岸關係地動天搖 |
29 |
4 |
可畏的天災 可敬的人 能登半島強震直擊封面故事報導 |
30 |
5 |
由上表可看出,評審給予的排名相當集中,在自由時報的「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部份,七位評審有六位給予第一名的排序,一位評審給予第2名。
評審們集中討論排名第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凱米颱風/西南氣流農業災損突發新聞」,有評審肯定記者即時直擊現場、統計各地農業災損,宏觀且具專業性角度,報導廣度及完整度高。以同心圓方式深入,藉颱風時機讓讀者明白農保的重要性與困難。但有評審認為,相較於「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少了一點批判性,數據較多,呈現上不易理解、可讀性較低,另外也有寫作較弱及錯字問題。
在高度共識下,評審一致同意由「堅韌之島-0403花蓮強震紀實」榮獲本屆突發新聞獎桂冠。
特寫新聞獎
接著討論特寫新聞獎,依序位和排名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名次 |
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 | 18 | 1 |
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 | 26 | 2 |
#Metoo浪潮中的難題——嫌疑人的法律戰及那些難以被理解的性侵 | 30 | 3 |
死刑三部曲:死刑犯逃死、鄭捷伏法專題、死囚提釋憲 | 35 | 4 |
死刑 刑?不行? | 35 | 4 |
白紙抗議一周年:火焰不再 溫度猶存 | 37 | 5 |
社會小白掉入債務黑洞…揭融資公司剝削社會弱勢真相 | 37 | 5 |
結束後的開始──被強震改變的花蓮人 | 40 | 6 |
端傳媒的「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在七位評審當中有四位給予第一名評價下,統計結果居於第一位。第二名則為聯合報的「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
評審們集中討論這兩件作品,在「25個台北租屋故事 被剝奪的居住尊嚴」部份,有評審此作品聚焦小人物的生活故事,樣態多元、影像加分,從個人到結構,能反映居住不正義的結構性問題,此外,議題具重要性,問題迫切且仍在發展中。但也有評審認為,此作品較弱之處在於解決方案,移植他國經驗與做法不一定合用,使得解方容易淪為口號,應該從本地經驗下手,找出真正切合問題的做法。
至於「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一作,對評審而言是個企劃性強,且寫作上具有可讀性與深度的報導。在內容上,也篇篇回應報導核心:「運動過後,事情解決了嗎?」。報導從人物切入,除了交代時代背景,並透過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回憶,梳理了這場社會運動帶給他們的創傷,以及他們如何在過去十年間治療或試圖改變當時決策小組帶來的問題,是部相當發人省思的特寫報導。
經討論後,最終仍由「太陽花一念十年:運動記憶與回聲」獲得所有評審肯認,榮獲本屆特寫新聞獎。
解釋報導獎
接著討論解釋報導獎,依序位和排名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名次 |
白領詐騙 |
11 |
1 |
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 |
22 |
2 |
高溫殺人 氣候變遷下的戶外工作者 |
25 |
3 |
特教師「巡」路難 |
37 |
4 |
大法官廢死嗎 |
40 |
5 |
數據體檢公共交通政策:YouBike與TPASS |
41 |
6 |
【消失的窮人】排除窮人的濟貧法,修法爭議最詳解 |
43 |
7 |
毒土。台灣 系列報導 |
45 |
8 |
排序結果,由天下雜誌的「白領詐騙」及報導者的「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分居第一及第二名。評審肯定「白領詐騙」專題企畫完整,寫作四平八穩、面向應有盡有,但在採訪上,先有檢調發動查案,記者再擴大報導,報導難度沒有想像中高。
相對地,「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的複雜度高出許多,無論是受訪者的查找,或將報導具層次地展現,與故事的引人入勝,都做得十分到位。且該報導也能促成公眾對話,無論讀者對代孕是贊成或反對,甚至無感、無需求,皆能透過報導認識或理解不同行動者,或是對該「產業」或「善舉」產生想像與反思。此外,作品周全地討論到失約、婦女疾病與心理上的風險,也包含法規面,如人工生殖法的爭議,皆是作為解釋報導上的出色之處。
在激烈辯論與重新審視報導後,評審們決定採舉手表決,投票結果「代孕求子「天堂路」:他們的夢碎風險及道德難題」獲得四票勝出,拿下本屆解釋報導獎。
最後,評審們表示入選之作都是一時之選,雖然沒有得獎,但都有值得肯定的獨特之處。像是新新聞的「大法官廢死嗎」,評審肯定其不訴諸情緒、以清晰呈現法源解釋,將死刑的前因後果解釋得相當清楚,值得閱聽眾深入閱讀。此外,「特教師「巡」路難」的參賽單位「親子天下:翻轉教育」長期致力於報導教育政策及現場,也獲評審肯認。
新聞評論獎
最後討論新聞評論獎,依序位和排名如下:
作品名稱 |
序位和 |
名次 |
【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 |
11 |
1 |
鏡評 |
16 |
2 |
陳良榕專欄 |
21 |
3 |
給賴清德的520就職建言 |
23 |
4 |
在新聞評論獎部分,「【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在事前排序中先取得第一名,「鏡評」與「陳良榕專欄」分居第二及第三名。
評審們首先討論「鏡評」,有評審指出此作為典型新聞社論,由記者立場明確地針砭時事,值得嘉許。但也有評審認為,系列文章問題在於政治立場明顯,選題稍嫌替政策背書,且在應仰賴特定領域專業知識的議題上,如能源政策,過於顯示政治偏好,而非就事論事,較為可惜。
在「陳良榕專欄」部份,則有評審讚許作者在科技議題的洞見,透過輕鬆簡單的筆觸,讓讀者容易閱讀與吸收,且能提供有別於科技趨勢的主流見解。
雖然上述作品各有優點,但「【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仍較具評審高度共識。評審指出此專欄已多年持續地穩定產出,並具有高品質,入選多次。今年度的參賽作品針對奧運年,明確傳達了女性運動員的處境、運動員與政治立場間的幽微距離等議題,評審認為都是一時之選。在評審一致認可下,「【Long Game】運動文化專欄」獲得本屆新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