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從誘人卻危險的聲音


劉子瑞|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尼曼新聞實驗室依照慣例,在2024年末推出「展望2025新聞業」的系列文章,《卓越新聞電子報》從中挑選文章編譯。
本文作者喬納斯.凱瑟(Jonas Kaiser)是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的傳播與新聞助理教授,同時是伯克曼克萊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 Klei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的研究員。
當福斯新聞台(Fox News)反駁 2020 年美國總統選舉「被偷走」的說法,觀眾隨即湧向像 One America News Network 和 Newsmax 這樣的極右派媒體。而從多米寧投票系統(Dominion Voting Systems)對福斯提出訴訟一事顯示,福斯內部的人對失去部分觀眾感到非常緊張,以至於妥協並給了觀眾他們想要的:更多謊言。
報導受眾需要知道的新聞,而非想要知道的新聞
媒體越是迎合受眾,就會變得越依賴受眾,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尤其如此,因為受眾的注意力是一種稀有資源。受眾帶來的影響力——通常透過點閱率、分享次數、喜歡次數等數據來衡量——可能改變報導故事在網站上的版面位置,還有之後是否製作類似的報導,而這些數據會影響媒體內容製作的排程,可能成就但也可能毀掉整個事業。
依賴受眾來獲得資助的商業模式是新聞編輯室所面臨的一個風險。編輯室更關注受眾「想要」什麼,而不是他們「需要」什麼。這種受眾導向商業模式的另一個風險,即「事實性(facticity)」,這個名詞源自於新聞價值(news value)研究,簡言之,有什麼樣的因素(factor)讓一個事件具有新聞價值。
某些事件因其本身的性質而比其他事件更具新聞價值,例如,地震具有很高的事實性評分,因為它即時、劇烈有感且容易理解;相反地,氣候變遷的事實性評分較低,因為它複雜、難以具體描述且變化發展緩慢——畢竟氣候是30年平均的天氣變化。雖然極端天氣事件事實性評分高,「有助於」氣候變遷的報導,但大多數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報導都很抽象、複雜且難以呈現。
自 1980 年代以來,氣候變遷記者一直想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報導一個影響所有人但卻缺乏新聞價值的議題?
2000 年代末,屬於資料分析新聞學(analytics-informed journalism)的早期階段,我的前教授曾評論說,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並不在意它的受眾,然而,這並非貶義,也不是說他們不重視受眾,而是該報紙撰寫的是他們認為「需要」講述的故事,而不是受眾「想要」閱讀的故事。現在的記者也應該對受眾採用這種方法。
到了 2025 年,新聞媒體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地聽到所謂的「海妖之音(siren song)」,面臨更大的危險誘惑。
不聽從誘人卻危險的聲音,報導受眾需要了解的內容
記者將因為 Bluesky 而掙扎是否放棄 X平台(前 Twitter)與他們在那裡建立的受眾群體。他們會擔心,由於X平台和Threads等平台演算法不鼓勵連結到外部網站,他們的報導故事貼文參與度會下降。當他們查看最新報導故事的數據分析,他們有如聽到來自受眾的魅惑歌聲,那歌聲誘人卻危險。
如果受眾的注意力影響了編輯決策,那麼我們也需要知道一個事實:受眾未必知道什麼是對他們好的,即,記者需要考慮受眾需要什麼。
即將接管美國的極右派政府,無疑會一次又一次地惹事生非。如果川普前屆的 4 年任期還不足以證明這一點,那麼只需看看 2024 年選舉後幾週發生的事:川普提名馬特·蓋茲(Matt Gaetz)為司法部長,還有語帶戲謔地提議將加拿大併入美國,成為第 51 州。未來四年將充滿具有事實性(facticity)且受眾會消費的故事——這對記者的數據分析是一大助益;然而,大多數政治治理——即使是極端政治治理——都是平淡無奇的。如果參考《2025計畫》,記者應該更關注政策制定的枯燥細節,而非聳動的政治消息。
為此,記者需要向氣候變遷記者學習,學習如何報導一個大多數人不關注但卻極其重要的事件。他們需要堵住耳朵,不聽從誘人卻危險的聲音,並報導受眾需要了解的內容,即使受眾不感興趣也是一樣。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新聞迴避比例創下高峰 近四成民眾因新聞感到「疲憊」
- 想像受眾如何影響記者的外觀與說話方式
- 公眾閱聽媒體需求 迴避新聞者較重視情感面需求 自由度國家望獲得觀點
- 新聞研究:迴避新聞不等於不看新聞
- 記者應對受眾迴避新聞的七種方法
- 閱聽人對「演算法挑新聞」持懷疑態度 熱情和興趣是影響關鍵
- 傳統媒體逐漸消逝 數位新聞興起 仍無法掩蓋閱聽人迴避新聞的事實
- 傳統新聞室轉型:BBC如何利用Instagram吸引閱聽人?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