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與假訊息高峰論壇:民眾察覺AI假訊息比例偏低 認同事實查核機構有助釐清假訊息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4年度假訊息認知調查暨高峰論壇」在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下半場「媒體素養與假訊息高峰論壇」由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主持,集結多位專家對本年度假訊息認知網路調查的研究成果提出深入反饋與觀察,並分享自身組織為假訊息議題所做的努力。與談人包括Taiwan AI Labs內容執行長黃兆徽、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游知澔,以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執行長邱家宜。
胡元輝(左起)、黃兆徽、游知澔與邱家宜進行高峰論壇。(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民眾對假訊息辨識力提升 但察覺AI假訊息比例偏低
黃兆徽指出,早期他參與假訊息相關調查時,特別擔心那些認為自己從未收到過假訊息的人,因為在現今社會中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接觸假訊息。這群人往往有接收到,只是未能察覺。今年的調查顯示,三年內自認曾收到假訊息的人比例從75%上升至95%,他解讀,比例上升不代表假訊息數量顯著增加,更可能反映民眾對假訊息的意識有所提升,能辨識收到的內容屬於假訊息。
針對今年調查中新增的人工智慧假訊息題組,他也提到,大約有一成經常使用人工智慧的受試者,認為自己從未收到過人工智慧生成的假訊息,而整體則有兩成受試者。他認為,這情況與早期假訊息調查的結果類似,並非受試者沒接觸人工智慧生成的假訊息,而是未察覺其中含有人工智慧的成分。他建議,這可作為未來研究的起點,持續觀察民眾對人工智慧假訊息的辨識能力和意識是否逐步提升。
黃兆徽進一步提出對數位落差的憂慮,指出當人工智慧這項強大工具被廣泛應用時,使用與未使用的人之間將產生更大的差距,例如在工作效率或課業學習上的表現。當本年度假訊息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高齡族群中有四分之三幾乎不使用人工智慧,而應為數位原住民的30歲以下的青年中,也有大約兩成很少使用人工智慧。他認為,這是政府應積極努力的方向,加速推動人工智慧與科技素養的普及化,避免數位落差進一步擴大。
此外,他分享了Taiwan AI Labs團隊透過資訊平台Infodemic所進行的資訊操作觀測,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追蹤選舉期間的資訊操弄與假訊息現象。觀測發現,當爭議事件爆發或重大國際外交政策發布時,會有「協同團體」(俗稱網軍)同步操作數百個帳號,在多個社群平台上迅速發布並擴散特定言論,內容多以批評民主選舉或挑起社會分裂為主。此外,生成式AI創造的假訊息也日益增多。黃兆徽提醒,大眾應更關注這些現象,並提高對假訊息議題的警覺心。
游知澔提醒假訊息資訊操弄問題 缺乏公共溝通會削弱社會韌性
游知澔對於假訊息認知調查表達感謝,他認同長期調查的重要性,認為這能有效掌握假消息議題近年的趨勢與變化。他特別提到,調查顯示,民眾自願閱讀完整的事實查核報告後,信任度會顯著提升,這也為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的工作方向提供重要啟示。儘管他時常擔心大眾容易被訊息誤導,但此調查肯定了大眾在了解公共議題時也在乎證據力。他強調,查核報告的內容應該盡可能做到完整透明,包括證據連結、研究方法、專家證言與數據等。
此外,游知澔提醒,假訊息不僅僅是內容中的錯誤,更要警惕資訊操弄的問題。以境外勢力對台灣的影響為例,常見操作包括否定台灣主體、貶低台灣盟友、分化台灣民眾,以及塑造有利中國的敘事。他指出,這些資訊不一定有錯,而是透過創造特定的世界觀來影響台灣,這對台灣的未來具有潛在危險性。
游知澔補充,「被祖了」也是資訊操弄的一種現象,受到推薦演算法影響,可能導致某些意見被消除或被不恰當地放大,形成不對等的討論環境。他認為,透過查核與教育,才能讓社會的討論方式更良性。游知澔也分享,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與台灣放伴教育協會合作,正積極開發媒體素養、資訊判讀及數位公民素養等課程,期望在全國國高中推廣,提升年輕世代的資訊辨識能力,促進健康的公共對話。
針對調查中問及民眾是否願意分享事實查核報告,游知澔分享他的觀察。他指出,近年來,許多民眾在社區對話中,越來越不願意討論可能引發衝突的敏感話題,這形成了一種公共討論的困境。缺乏討論與對話,不僅難以促進民主發展,也會削弱社會的韌性。因此,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正在嘗試創造安全的對話空間,讓不同立場的人能夠一同練習公共溝通,最近也在試辦相關工作坊。
九成民眾認同事實查核機構 查核報告有助釐清錯誤資訊
邱家宜分享,從調查報告中可見,大眾對假訊息的意識與警覺逐漸提高,也愈發了解與認同事實查核,這能讓事實查核團體更加堅信其努力能夠改善社會生態。
他進一步指出,媒體報導的正確性與事實查核推廣,都是新聞專業工作的一部分。無論身處何種時代,新聞專業工作者仍扮演著關鍵角色,負責產生訊息、傳播訊息,並且擔任資訊生態的守門人。尤其在當前資訊爆炸的時代,新聞學的價值更顯重要。
邱家宜也分享了2024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讀者調查結果。他表示,儘管過去已經對讀者的面貌有所掌握,並收到一些主動的回饋,但一直缺乏具體的數據,來剖析使用者心理與需求。為了更深入服務讀者,進而能擴大服務對象,事實查核中心邀請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韓義興協助進行調查,並於202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事實查核中心的社群平台上收集了680份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九成的使用者對事實查核表達認同。假訊息通常是意見與事實交織而成,約八成的讀者認為事實查核報告能有助於釐清錯誤資訊。在使用習慣方面,最大宗使用者是透過LINE聊天機器人來獲取事實查核資訊,只有不到四成的讀者會主動去搜尋與查核內容。
針對查核報告可改進之處,邱家宜分享,過半的使用者希望查核更多的時事議題,這與查核中心目前的努力方向相符。此外,近一半的使用者期望能在報告中看到更清楚的定義,例如「錯誤」、「部分錯誤」等字樣,這也將成為查核中心未來改進的重點。
邱家宜還提到,事實查核中心不僅進行查核,也致力於媒體識讀教育,要增強社會的韌性。今年推出了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明年將進一步執行社會教育,製作簡報與影音教材,針對公眾及高中校園進行宣導,中心希望教導民眾如何自我查核與識別假訊息,讓他們能夠自行有效識別並阻止假訊息的流傳。
胡元輝(左起)、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謝吉隆、黃兆徽、台大社科院副院長洪貞玲、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沈智新、邱家宜、游知澔會後合影。(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認識新聞產製脈絡 平台提供數據 培養選戰錯假訊息抵抗力
- 民間團體:防治假訊息的活躍戰力
- 總統大選期間的假訊息防治:台灣做對了什麼?
- 更難破解的錯假訊息:AI可能如何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
- NewsGuard調查:假訊息如何影響老年人
- 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 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調查報告:錯假訊息持續蔓延 全球事實查核成長卻已趨平緩
- 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 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