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攝影類評審召集人
黃子明
從決定性瞬間
到獨特性觀點
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攝影獎歷經評審團三階段評選,終於選出入選暨得獎作品,今年雖然適逢總統、立委大選年,但整體參賽作品相當多元,許多精彩照片並不侷限於選舉活動,體現台灣當代新聞攝影面向多樣性,取材相當貼近生活並緊扣社會脈動,甚至連結國際時勢,是極為可喜的現象。
入選暨得獎作品不論在選題、影像風格、敘事手法上,可說各擅勝場,為國內大小新聞的現場留下雋永畫面。當今影像潮流強調攝影者的觀點及視覺語言的運用,多組系列作品以隱喻、對比等手法,營造引人入勝氛圍,創造各種視覺驚奇,藉以凸顯其主張,跳脫傳統單一強調美感與快門時機的窠臼;單張作品也頗能藉由強烈視覺震撼力或影像的趣味性,引發讀者關注。
當然在評選過程,評審團也看到一些問題,有些很棒的題材,卻出現敘事乏味的普遍現象,系列作品沒有深度,只靠一堆同質性場景堆疊,欠缺圖片編輯思維,難以形成令人感動的影像故事,到底是攝影者過度依賴及配合文字作業,未能獨立深入思考整體結構,抑或受到媒體人力精簡,或忽略競賽辦法允許包含未刊登作品等因素影響,值得深究。
據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2015年調查,攝影記者單獨工作比例高達8成,數據完全合乎業界常態,影像工作者如何獨力經營題目,設定議題觀點,做好時間管理,執行資料蒐集或田調完成拍攝,應該是核心能力指標。
由於現代傳播型態轉變,傳統記者、編輯、讀者各自存在的角色逐漸模糊,進而合為一體,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扮演這三個角色,因攝影科技的快速發展,操作者進入門檻降低,決定性瞬間的掌握能力,可藉由器材功能補足,按快門前相機可設定預攝功能,避免漏失重要畫面,具有良好技術已非絕對優勢,影像與文字專業分工架構有逐漸瓦解趨勢。
正值多位戒嚴時期投入並跨越到後解嚴的資深影像工作者,今年相繼退休,本屆有許多年輕世代攝影記者入選或得獎,顯現環境雖日益艱困,仍有不少人對新聞攝影工作抱持熱情,也具有象徵傳承的意義。記錄時代影像觀念與能力需要與時俱進,因應網路世代讀者需求,更要堅守且發揚專業理念,在龐雜作業壓力下,如何保有持續競爭優勢是一大課題。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在其2024年技術報告(Technical Report 2024)中指出,「隨著世界變得愈來愈小、相互依存度愈來愈高,我們需要互相理解,以促進兩極化的對話,準確、多樣化和值得信賴的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可以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新聞影像在現代傳播擔當關鍵角色,是傳播的核心與建構內容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布朗大學教授彼得・桑迪(Peter Szendy)曾以大數據統計,全球每天有大約30億張圖像在網路流傳,面對巨量資料時代,如何善用影像進行傳播,將是未來影像工作者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