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廣播及網路(音頻)類評審召集人
林福岳

Story telling,
故事,是用說的

廣播和Podcast,是聲音的媒體,訴說一則又一則的新聞。不過說新聞的背後,實則包含一個龐大繁複的建構過程,其中題材的選擇、材料的蒐集、組合的技術和產生作品的深度,決定了一則新聞的品質。我們也是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這次所有參賽的作品。

在影音媒體和新媒體的夾擊之下,廣播的天空似乎愈來愈狹仄,不過廣播人沒有退縮、不曾妥協,依然叱吒在新聞工作的戰場上,主動出擊,積極表現,依然堅持著新聞工作者的信念,挖掘事實、探索真相,用提供訊息和呈現意見,努力守護我們生存的社會。本屆「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參賽作品,廣播類有24件, Podcast有36件,數量上略少於往年,但是每一則參賽的作品都質純量精,顯見參賽者都有著旺盛的企圖心。

卓新獎的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將廣播和Podcast聚合為一類,當然是因為聲音媒體技術形式上的相近;但是又分成兩組分別評選,也就意味著我們會以不同的評判標準來衡量每一則作品的表現。

在廣播新聞組方面,我們對於媒體表現的認知,還是植基於新聞專業的基本理念,著重於議題的重要性、報導的即時性、真相挖掘的深度、探索面向的廣度,尤其是如何運用各種聲音元素的整合,來呈現一則「好聽」、又有所收穫有所感的新聞。本屆入選的廣播類新聞節目,在新聞題材的選擇上,都精準地切中社會關切的議題,並呈現出事件內在的肌理和社會脈絡,諸如校園霸凌的成因和因應之道、精障觸法者的處境和法律規範、假新聞如何橫行及反制做法、酪農產業的危機和可能發展、代理孕母的社會需求和多元面向爭議,都和社會脈動緊緊扣連,也滿足社會大眾對於知的渴望。在節目製作的技術層面,我們在意的是,如何妥適處理各種聲音元素,建構節目所期望「被好好聽見的」的目標,其中幾則作品,組合串連時的精微細緻,可說已經將聲音元素的運用,發揮到淋漓盡致,讓我們看見聲音媒體還是有進展的可能。

在Podcast的部分,儘管過去四屆評審的經驗,已經累積下非常具有價值的意見,但我們仍然不斷地在思考和建構Podcast的判準。相較於廣播節目講求的資訊豐富多元、探討的深度,聲音組織的專精和細膩,Podcast更為看重的可能是整個節目所塑造的聆聽氛圍,資料內容的新奇特異多元、主持人靈活生動的口語表達,能夠吸引聽眾沉浸其中,這成為我們評判的重要依據。

不過同樣是為新聞節目,本屆入選的Podcast類節目,在題材選擇上依然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所選擇的議題包括:假訊息氾濫、食農議題、移工的處境、性剝削與性犯罪等,都引發我們再三省思、所謂「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關於Podcast的表現,大抵可以作如是觀。

感謝這些堅守新聞崗位的廣播和Podcast工作者,運用聲音讓我們聽見這個社會,貼近我們的關切和在意;每一則好新聞,都是鋪陳邁向正向社會的石階。這些報導讓我們持續地體會,聲音媒體是能夠相信和倚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