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

評審團主席 / 王毓莉

讓卓越新聞監督權力者 讓好新聞被看見!

小時候,爸媽說不可以看新聞,因為新聞很多不適合小孩看的內容。

長大後,聽人家說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手機滑來滑去、遙控器跳來跳去,真的沒有優質報導嗎?如果閱聽人有機會來看看今年的參賽作品,絕不會認為台灣只有內容農場、假訊息、假新聞、或抄寫社群的「偽」新聞報導,更不會對專業新聞記者產生如是評價。

本(第二十三)屆卓越新聞獎,總計收件861件,角逐17個獎項,競爭激烈。其中包括「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突發新聞、特寫新聞、解釋報導、新聞評論,共249件參賽作品角逐獎項;「新聞攝影類」:單張、系列,共81件參賽作品;「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突發新聞、短篇深度報導、長篇深度報導、新聞節目,共225件參賽作品;「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廣播新聞、Podcast新聞節目,共60件參賽作品;「不分媒體類」:新聞敘事創新、國際新聞、調查報導、財經新聞、藝術與文化新聞,共246件參賽作品。

今年作品呈現如下特色,選題方向緊扣社會脈動,凸顯社會環境仍存在的問題。作品選題涵蓋:死刑與廢死、居住正義、白領詐騙、強震後的重建、Metoo、代孕求子、氣候變遷、校園霸凌、精障觸法者處境、對假新聞的反制、酪農產業危機、癌症與憂鬱症關懷、身心障礙者生活權、代理孕母、線上博奕等,主題多元,切中台灣社會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

其次,數位、AI等科技融入新聞報導,大大提升了可讀性。敘事創新類報導的評審們,肯定了新聞工作者使用滾動式網頁、3D地圖工具、新聞遊戲、360度全景攝影、AI自動生成文字和圖片等數位工具,增加了和讀者互動的機會;電視及網路 影音類的評審們也呼應了此觀點認為,新聞報導除了需要傳統專業主義上尋求的紮實議題內容、條理清晰論述、提出解決方法之外,面對新世代的閱聽眾,更需要積極融入創新的敘事設計。

再者,報導關懷範圍,既本土又國際。除了關注台灣本土議題外,國際政治衝突、全球經濟趨勢、氣候暖化危機、社會犯罪等議題的報導,都是文字或攝影記者遠赴 天涯海角採訪,香港世紀暴雨、能登半島強震、白紙革命周年、羽田機場跑道撞機事故、羅興亞、南北極暖化、勿忘烏克蘭、獵殺與救贖─澳洲袋鼠作品等,均被帶入台灣閱聽眾的視野。

值此社群與AI全面佔領公眾的視野之際,真假資訊虛實偽裝混沌不明,假新聞和錯誤資訊交錯下,更加難以辨識真實的新聞,今年《鏡電視》〈少年新聞週記〉 節目的入選,頗具意義,再加上《報導者》的〈少年報導者〉、和《公共電視》的 〈小公視〉兩個子品牌推出,顯示新聞媒體開始重視產製適合引領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新聞,並設計參與討論的機制,這是媒體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一步。

最後,談談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的監督角色扮演,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Rappler》的創始人Maria Ressa強調,記者核心任務是放大無聲者的聲音,並追究掌握權力者的責任。部分評審們也感嘆近年許多關於醫療、環保、氣候、海洋、霸凌、教育、少子化等議題,問題一直存在,但改善有限。報導呈現出的是滿滿的無力感,知道了這些問題,然後呢?閱聽眾除了希望看到發現問題、挖掘議題脈絡、指出缺失外,更期盼新聞媒體對於握有權力者的問責和持續追蹤,直到問題被解決!顯然新聞媒體的「監督力度」,仍力有未逮,值得持續努力。

特別恭喜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何榮幸先生,他以調查記者為職志,職涯中參與推動各類媒體改革,創辦《報導者》作品屢獲國內外各類新聞獎肯定,榮獲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殊榮,實至名歸。

本文要向仍堅守在新聞記者崗位上,堅持第一手採訪和「挖掘事實真相」的新聞記 者和堅持獨立性的媒體經營者致敬!卓新獎今年設定的主題是:「做好,新聞;做,好新聞!」為何我們努力做的好新聞,沒有被看見?除了現存數位演算法對於優質新聞的不友善外,本文更希望呼籲媒介組織的老闆和主管們,齊力思考如何協 助推廣一線記者的好作品,讓公眾重新認識專業的報導,並且「相信」專業的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