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媒體成為親子間的橋樑而非高牆


「媒體」一方面是兒少社會化的重要管道,一方面也潛藏許多風險,教育兒童近用媒體,是當代教養的一大課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國立科學教育館舉辦媒體會客室系列「大螢幕、小螢幕之間的親子共學與情緒教育:親子如何透過媒體互動?」邀請到《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客家電視台兒少組組長黃鴻儒,以及兒少紀錄影集《悄悄話》製作人戴薇共同主講,並由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協會理事長楊俐容擔任主持人。
楊俐容表示,現在的孩子可說處在有史以來資源最豐富的時代,有著最多元的選擇,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孩子們使用各種3C產品的能力已經讓父母追趕不及。然而,時代的進步也是一把雙面刃,當時代變化太大、選擇太多,也可能令孩子無所適從。如果能透過共學,讓親子能夠和諧地透過媒體互動,不僅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也能使孩子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知識分子也深感棘手
黃哲斌表示,自己身兼媒體專欄作者與兩個孩子的父親的雙重身分,使他對於「手機時代的數位陪伴」的議題特別有感。他指出,資訊科技的發達使得當代的親子關係面臨不同於過往的挑戰與張力,而且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在黃哲斌的孩提時代,他的父母在媒體識讀教養上遭遇到的最大挑戰,無非是孩子沉迷於電視節目而罔顧回家作業等「正事」。在那個時代,父母只消把當時還有木製拉門的電視給鎖上,教養任務就算完成。時至今日,問題的複雜度已不可同日而語,舉凡短影音的濫用、手機成癮、網路霸凌等問題,都是過往未見的艱難挑戰。
而在他自己和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親子衝突的根源常在於:到底該不該讓孩子使用手機?如果可以,又該怎麼用?他提到自己的一對夫婦朋友,兩人都是大學教師,可謂高知識份子,但是對於獨生子沉迷於手機的狀況卻是束手無策。孩子不是玩手機玩到沒時間做功課,就是在三更半夜父母睡著後起來偷用手機。最後這對夫婦只能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藉由嚴格的住校生活管束。
黃哲斌說,這是很多台灣現在家長面臨的狀況。他在許多演說場合都會遭逢憂心的家長著急地問道:我的孩子已經不能沒有手機,到底該怎麼辦?
各種面向的「平衡」策略
然而,黃哲斌提醒道,其實「處理和資訊科技之間的關係」並不只是孩子們需要面對的課題。傳播科技的進步與社會型態的轉變,已經使人們的資訊焦慮前所未有的高漲。曾幾何時,人們連上洗手間都要帶著手機才能心安。
他強調,自己並非否定所謂的「螢幕時間」,但是無意識且漫無目的的使用手機,卻會造成生命的浪費。他建議,父母可以盡量創造「3D場景」,在閒暇時多帶孩子出門,不論是爬山、逛書店、運動、看電影等活動,都是能有效降低孩子沉浸於「螢幕時間」的方式。
此外,用知識來平衡娛樂也是重點。如果螢幕時間真的無法減少,父母可以主動分享更「有營養」的資訊,例如他會精選出優質的電影,每周末舉辦「家庭影展」,也會反過來讓孩子策展,藉以加深親子交流。
最後,黃哲斌建議盡可能用「大螢幕沖銷小螢幕」,例如讓孩子將YouTube影片投射到電視上,或鼓勵孩子用電視而非手機玩電玩,除了可以全家同樂之外,也能降低對眼睛的傷害,畢竟3C產品造成的視力病變,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議題。
對於孩子沉迷手機,黃哲斌的策略是提升除了手機以外的活動占比。(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身分不同,頭腦不同?
黃鴻儒表示,二十年來自己觀察了許多孩子,有時會覺得自己比他們的父母更了解他們;但當自己身為人父之後,卻發現要用同樣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小孩,並不容易。
身為兒少節目工作者,黃鴻儒總是對於孩子們抱著好奇心,並且重視捕捉孩子們的特質與能力,進而在節目中展現出來。此外,製作兒少節目也讓他懂得同理孩子的情緒。譬如,在拍攝《跟著賴和去壯遊》時,孩子們曾發生爭吵,但他並沒有上前制止,而是在事後私下進行訪談,理解吵架的癥結究竟為何。
這些都是黃鴻儒製作兒少節目所抱持的信念與自我期許,但是在2017年他自己成為父親後,卻產生了一些自我懷疑。首先,很多時候他會出於現實條件的考量,忽視孩子的意願;其次,他會基於自己的感覺或標準,而否定孩子的感覺,例如因為擔心孩子著涼,而告訴孩子「你不會熱,你要穿衣服」。最後,隨著孩子的年紀漸增,他發現自己也不自覺地將期望套在孩子身上。
他驚覺,當自己的角色不同,心態竟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所以他現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情緒時,會提醒自己要試著換個角度,想像那個身為兒少工作者的自己,會怎麼看待那樣的情境。
黃鴻儒表示,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很難保持和兒少節目工作者一樣的心態。(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認知視角的差異,是理解的第一步
隨著對自我的觀察與探問越發深入,黃鴻儒發現,雖然「情緒」是不論大人或小孩都會需要處理的課題,但親子關係面臨問題時,需要被優先處理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情緒。很多時候事情之所以會變得複雜,甚至無解,經常是因為家長自己有很強烈的情緒。他強調,孩子沒有能力處理大人的情緒,如果大人沒有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親子關係就會變得緊繃。
黃鴻儒指出,當代的孩子是所謂的數位原生世代,從小就接觸手機或平版電腦等資訊載具,娛樂、學習跟社交都在網路上進行;而當孩子邁向青少年階段時,社交的需求顯得尤其重要。但是,對於父母或更年長的世代而言,就會覺得「孩子怎麼總是在玩手機?」這樣的視角差異,經常成為衝突的來源。
網路社群是青少年開發許多興趣的管道,這對身為父母的世代來說,是未曾有過的經驗,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上網不是娛樂,就是查資料,對青少年而言卻是發掘興趣的重要來源。因此,在看待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時,如果能透過好奇的視角去理解背後的原因跟想法,才能降低親子間的衝突。
反思過身為兒少節目製作人的經驗後,黃鴻儒認為,處理孩子跟手機之間的關係,有幾個要點:第一,放棄「禁用」,轉而讓孩子「學習控制時間」;第二是,和孩子約定好特定的重要時段為「無手機時間」,譬如「用餐時」和「睡前」,轉而透過和孩子互動加深彼此的了解與感情;第三是參與孩子的數位時刻,了解孩子在看什麼,熱衷什麼,並適時給予引導與保護;第四,則是創造「比手機更有趣」的玩樂時光,「這個是我身為一個父親必須要去創造出來的。」
黃鴻儒有感而發的說道:「我覺得當爸媽好難,比當兒少節目工作者難多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當孩子逃開,更需給予空間
戴薇執導的紀錄片《悄悄話》,在四年的時間當中記錄了台灣各個地區的孩子如何在不同成長背景下,面對不同的課題,並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她提到,「悄悄話」意味著秘密的訴說,而「秘密」在拉丁文中,有「分開」、「分離」之意,代表秘密是誕生於一個生命開始有了自己內心世界,並且跟外在世界衝突的時刻。「所以其實很多家長跟孩子有問題的時候,通常是小朋友有了秘密的時候。」
戴薇表示,拍攝過程中,難免會碰上不願意敞開心房的孩子。她說,有個孩子的媽媽是泰國人,在台灣時很快就跟劇組混熟,非常熱絡,可是當劇組跟著他到泰國,孩子的態度就轉變了,開始嫌劇組煩,問東問西。後來戴薇決定,先拉開距離,讓孩子能夠好好整理「自己的世界」中的各種事務。幾天之後,孩子真的回過頭來,分享了自己經歷的過程。
她認為,親子關係也是如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不妨放下想追問的執念,尊重孩子想要擁有自己世界的心情,給對方一些時間,才能創造打開心扉的空間。「當他願意跟你分享的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刻;但是當他不願意跟你分享的時候,也可能是他成熟的一個很重要的時刻。」她說:「所有童年都是由許多秘密加減乘除而成的。」
戴薇表示,「有秘密」可說是孩子開始成熟的第一個標誌。(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留存有價值的內容
談到手機濫用的議題,戴薇坦承自己在工作疲憊或壓力大的時刻,也會不自覺將手機拿起,開始看些短影音之類較簡單而短小的內容,讓自己可以放鬆、暫時抽離。但當她漸漸發覺,這些東西無法真正幫助她恢復元氣,她索性將手機扔到一個搆不著的地方,反而有了解脫般的感受。
她說,不論是孩子或成人,面對手機文化帶來的資訊破碎的課題,其實都是很艱難的;但是,她始終記得在成長過程中所看過的經典的書籍或電影,是如何不斷感動、滋養自己。而如今身為影像工作者,戴薇相信只要製作出有價值的內容,使其能在這個時代與其他快節奏的資訊並存,必定能在孩子們需要的時候,產生有意義的對話。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社群媒體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感覺很糟,卻無法不使用」
- 社群媒體急速發展下 兒童權益受嚴峻威脅
- 兒童Podcast崛起 親子共讀的新選擇
- 奧地利電視台的兒童生活安全節目/周傳久
- 假新聞也是契機-挪威公視力推兒童新聞/周傳久
- 周傳久|娃娃看天下!疫情蔓延時的挪威兒童報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