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小人物的「聲音」

2024 年 10 月 2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我更喜歡小人物的故事,因為他們的故事夠真實,能夠反映時代切片,引發我們這種平凡人的共感。」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媒體再造,我們為何需要這樣的媒體與內容」,第三場邀請到有超過十年媒體經驗的獨立記者陳莉雅主講。陳莉雅是Podcast節目《一手故事》的製作人,她在本次講座中分享自己如何從文字記者轉型,成為當時台灣鮮有人知的敘事類Podcast製作人,以及製作聲音敘事的心得洞見。

從瓶頸到重新出發

陳莉雅提到,以聲音作為主要媒介的傳播方式,一度被認為已經過時,但從2014年以來,美國的Podcast節目《Serial》可說帶動了聲音媒介的再興。《Serial》是由《This American Life》的製作團隊製播,講述命案調查報導的Podcast節目。不同於傳統的呈現手法,《Serial》由記者口述現場訪查的過程與故事,帶來極高的人氣,播出一年就創下6800萬的下載量,足見聲音媒介仍有著許多值得探索的潛力。

而Podcast在台灣則大約在2019年到2020年間,由於疫情造成的全球性封鎖,經歷了一波快速的成長,堪稱是台灣的Podcast元年。及至2022年,Podcast成長趨緩,陳莉雅恰巧在當時辭去了文字記者的工作。她說,自己那時遭遇職業瓶頸,寫稿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陳莉雅和一位前輩商量,對方問她究竟喜歡新聞工作的哪部分,陳莉雅說自己其實很喜歡採訪,「如果可以只採訪,不寫稿的話,這個工作應該是dream job。」於是前輩建議她:「我覺得你應該做Podcast,台灣應該也要有自己的《故事FM》。」

《故事FM》是陳莉雅與前輩都很喜愛的中國Podcast節目,以第一人稱講述小人物的故事。這個建議打動了陳莉雅,她說,當時台灣的Podcast絕大多數是談話型節目,如果有一個不同形式的節目,或許更容易被看見。就這樣,陳莉雅踏入了聲音敘事的領域,開始著手製作她的Podcast節目《一手故事》。

除了《故事FM》之外,《This American Life》跟《Modern Love》也都是陳莉雅的靈感來源。(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br />

除了《故事FM》之外,《This American Life》跟《Modern Love》也都是陳莉雅的靈感來源。(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從敘事理論出發的主題設定

一開始,由於人力和資源的限制,陳莉雅選擇以季度的方式更新節目。她一次設定一個主題,製作十幾集,而且一個人包辦了前置企劃、採訪、錄音剪輯,以及後製上架等作業。她說,當時在台灣敘事類的Podcast並不普及,很難向別人說明,所以才會決定先自己一個人製作。現在回頭看,她覺得應該要在製作一兩集之後,建立製作流程的指南,才能將剪輯等細瑣的作業分攤出去,讓自己專注在內容和主題的思考上。

她指出,節目內容的規劃非常重要。「我會先設定一個大的主題,然後找相應的受訪者。」第一季的主題是「微趨勢」,探討了凍卵、虛擬貨幣、親密關係等社會現象。第二季的主題是「改變」,著眼於人們在生命歷程中的各種改變。「這些改變不一定是重大決定,可能只是一些小小的念頭,但它們往往會對一個人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陳莉雅念研究所時主修的是電影,認為傳統的敘事理論對於新媒體依然有許多啟發。她說,基於敘事考量,故事當中一定要有衝突存在,這也是她選擇以「微趨勢」和「改變」為主題的原因。「不管(微趨勢和改變)是落在時代或是個人之上,它就是有衝突性。」她強調:「這個衝突就是可以引發高潮跟低潮之間的一個敘事落差。」

人物故事採訪

許多人都很好奇:陳莉雅是怎麼找到這些受訪者的?她說,自己會透過社群媒體徵求有特定經歷的人,或透過朋友介紹;從報導中發現有趣的人物時,也會聯繫作者轉介。

陳莉雅指出,預採(正式錄音前的預先採訪)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她會先想出一個主軸或是一些關鍵問題,以便更全面了解受訪者。預採同時也是建立信任感的過程。她強調,對於特別私密的故事,有時需要多次採訪才能挖掘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持續聽同一個人講述,對聽眾來說其實是很耗費專注力的過程,所以《一手故事》正式錄音通常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最後剪出三十幾分鐘的內容。而錄音時,為了避免受訪者分心,不能像一般採訪一樣邊聽邊紀錄,所以剪輯時陳莉雅會先從逐字稿進行初剪,再進到剪輯台做更細緻的編輯,最後才混音,以確保內容的質量與連貫性。

陳莉雅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使用的軟硬體設備。(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陳莉雅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使用的軟硬體設備。(特約記者陳洧農擷圖)

後期製作

陳莉雅分享了節目後期製作的流程。她說,後期製作包含整理社群宣傳文案跟精華剪輯,此外,如果是較敏感或涉及隱私的內容,也會在受訪者確認後才發布。節目發布後,可以透過與其他節目的串聯來增加曝光。

她說,本來以為敘事類的節目由自己一個人製作會比較快,殊不知節目製作過程比預想中耗時。但她也因此更了解哪些環節可以外包或簡化,哪些環節需要自己把控。

進行剪輯時,陳莉雅會將受訪者的故事重組,不一定按照時間順序來呈現。她說,錄音和剪輯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自問:哪些部分最打動人心?為什麼?然後針對那些內容做敘事結構的鋪陳。

用聲音建構一個世界

陳莉雅總結了聲音敘事的六個重點:

1. 口語化的表達:跟文字寫作不同,聲音敘事更著重口語化和情感表達。
2. 敘事地圖:在預採後制定故事的敘事地圖,確保故事結構清晰。
3. 重點提醒:由於聲音敘事的閱聽過程是線性的,因此需要適時提醒聽眾故事重點和轉折,例如使用口白等。
4. 開場的重要性:故事開頭至關緊要,應立即導入緊張與懸念。
5. 懸念與戲劇性:找出故事中的衝突和引人共鳴之處,引發聽眾興趣。
6. 個人元素:故事的個人色彩,能使真實感更強烈。

陳莉雅表示,「如何讓聽眾進入一個由聲音建構的世界」是聲音敘事的一大挑戰,有心從事聲音敘事的人不妨嘗試這樣的練習:「不管你現在生活在哪一個城市,去思考這個城市的聲音是什麼,每一天走在路上的時候,打開耳朵重新聽你身邊環境的聲音。」

她說,聲音能喚起人的記憶,要善用生活當中與生命經驗扣連的聲音。想讓故事更加生動,不妨協助受訪者重建事件場景。有時候陳莉雅會問一些乍聽之下枝微末節的事,例如事發當時的天氣或氣味,用五感的記憶喚起受訪者腦海深處的更多細節。

最後,陳莉雅強調,一個人走的快,但一群人走得遠,有心製作高質量Podcast內容的人,不妨找齊夥伴找再一起走下去,才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