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不分媒體類國際新聞獎、調查報導獎、財經新聞獎評審
(依姓氏筆劃排序)

王淑美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評審團主席

江淑琳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所)教授

沈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孫曼蘋

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

陳郁宜

銘傳大學新聞系退休副教授

童再興

資深媒體人、原富文化創辦人、評審召集人

劉蕙苓

臺北藝術大學副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王淑美、江淑琳、沈雲驄、孫曼蘋、陳郁宜、童再興、劉蕙苓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十月十三日、十一月三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第一次評審會議的重點:推選本組召集人、確認本屆作品評審標準,以及確認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

經過出席評審討論,由童再興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今年國調財組評分標準,以及評審老師分組審閱作品的方式,決議如下:

  1. 國際新聞獎由五位評審進行初審,調查報導獎由五位評審進行初審,財經新聞獎由四位評審進行初審。
  2. 作品給分方式為1至10分,最高10分,以7分為基準點,7分以上(含7分)作品始得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複審,初審給分需拉大優劣差距。
  3. 進入複審作品以不超過參賽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為原則。(國際12件、調查11件、財經13件)
  4. 第二次會議討論入選名單,根據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作品總數50件以內,最多評選出5件作品進入決選;超過50件,至多可選出8件。
  5. 第三次決選會議從入選作品中,決定最終得獎作品,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

第二次評審會議

依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之評分標準,七位評審分組審閱其中三個獎項的參賽作品,再按評審給分的總分數排序進行討論。

有評審提出三個獎項初審結果都有進入複審討論之作品集中在某些媒體單位的現象,以及報導題材類似,提醒討論過程應考量這兩個因素,多元思考,避免入選作品集中某個媒體並增加入選主題豐富性。

以下為評審討論內容:

國際新聞獎

國際新聞獎參賽作品於初選時獲得較高分數者,依評審給分總分排序,依序為: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總分
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 願景工程、聯合報 41.7
解凍格陵蘭 udn.com、聯合報、podcast、願景工程 41
福島 光與影 公共電視 40.5
戰火與重生:走過俄軍肆虐的基輔與布查 報導者 38.5
小國大戰略—以色列的8堂課 風傳媒 35
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 天下雜誌 34.5
百年之國 震後再起 華視新聞資訊台 31.8
征戰北極圈 公共電視 31.5
最強人才遷徙潮 天下雜誌 31.5
烏克蘭採訪系列:從戰地聲音到台灣志願兵 udn global轉角國際 31.3
舊金山直擊最強AI聚落 今周刊 30.5
全球瘋鋰礦 天下雜誌 30

首先,一位評審提出他對《報導者》作品〈戰火與重生:走過俄軍肆虐的基輔與布查〉的看法,這篇作品是延續去年獲獎的議題,主題相對較沒有創新性,因烏俄戰爭持續發生中,屬於延續性的報導。另一位評審也提出,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有來自同一媒體之作,也有議題相近者,討論策略上,或可先行相互比較,例如目前排序第一名與第二名之作都是聯合報系,主題也都與氣候變遷、環境相關,兩者可先行比較。

在此建議下,有評審先提出,初選得分排序相對前面的兩件與以巴衝突新聞相關的作品,有三立新聞《消失的國界》的〈誰的奶與蜜之地-以巴衝突再起〉,及風傳媒的〈小國大戰略—以色列的8堂課〉,建議將兩者放在一起評比考量。有評審認為,這兩則報導都有立場過於鮮明的問題,若要從中挑選一篇,他認為〈小國大戰略〉對台灣讀者而言有較強的接近性。但也有評審認為,一般國際新聞立場多從以色列切入報導以巴衝突,三立此作能讓讀者更瞭解巴勒斯坦立場。

接著有評審指出,自從卓新獎將國際新聞、調查報導及財經新聞獎列為不分媒體類獎項後,所有媒體形式的作品都可以參賽,但電視影音作品很難與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媒體競爭,在上述初選排序前六名作品中,只有一件公共電視的作品〈福島 光與影〉進入複審,希望評審們可以多考慮影音類作品。

另一位評審提到,公共電視的另一件作品〈征戰北極圈〉,雖然敘事架構有些鬆散、主軸不夠明確,但畫面拍攝相當不錯,有一定的吸引力,展現資深攝影記者的影像功力。

也有評審指出〈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的優點,認為該報導觀點滿全面的,能明白指出國際加工產業鏈從中國移轉到印度的新趨勢,並從政治、台商、當地人生活等角度切入,表現不錯。

而初選總分排序佔前兩名的聯合報系作品,因評審們都給予高分肯定,共識度很高,雖然為同一報系,但製作團隊不同,決定這兩件作品率先入選。〈福島 光與影〉及〈小國大戰略-以色列的八堂課〉也獲得評審支持及覆議而入選,接著評審們就另外三件作品〈戰火與重生:走過俄軍肆虐的基輔與布查〉、〈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誰的奶與蜜之地-以巴衝突再起〉進行投票,已選出最後一件入選作品,投票結果由〈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以三票勝出。

本屆國際新聞獎確定由〈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小國大戰略—以色列的8堂課〉、〈解凍格陵蘭〉、〈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及〈福島 光與影〉入選。

調查報導獎

接著討論調查報導獎,依評審初選評分統計排序,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依序為: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總分
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 報導者 43
海峽下的風暴:中國盜砂船入侵下快速消失的台灣海砂、魚群,與被毀的電纜 報導者 42.7
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 今周刊 41
你的快門殺了牠 台灣鳥類籠拍誘拍場調查實錄 鏡週刊 40.3
大遷村 大減碳 商業周刊 39.5
「小心前瞻變錢坑」調查追蹤報導 聯合報 38.2
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聯合報 37.5
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 鏡電視 37
預售屋亂象三部曲 民視新聞台 35
電光火石 魚電犧牲 三立iNews 34.7
踢爆國軍防彈背心採購弊案 鏡週刊 34

一位評審指出《報導者》的作品〈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選題曾在其他媒體看過類似報導,而且都是從判決書挖出細節,再進行延伸,〈垃圾黑市錢與權〉的優點是製作很精緻,特別是數位敘事互動性部分。

〈「小心前瞻變錢坑」調查追蹤報導〉一作以「前瞻建設」為主題,評審認為若是在前幾年參賽,會比較有競爭力,近年已經有許多媒體follow up該議題,創新性相較於其他媒體的選題,略顯力道不足,不過內容表現仍算不錯。

〈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之作,評審認為該主題不容易下筆,今周刊採訪團隊調查功力紮實,能將艱深有門檻的財經新聞寫得易讀易懂,值得肯定。

另一件《鏡週刊》作品〈你的快門殺了牠 台灣鳥類籠拍誘拍場調查實錄〉,採取「化身採訪」,雖然動機良善,但仍涉及新聞倫理議題,也有是否有其必要性的疑問,評審認為要凸顯動物被非法擺拍一事,記者卻也參與了這樣的行為,有進一步思考討論的空間。

接著有評審將《商業周刊》的〈大遷村 大減碳〉與《聯合報》的〈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一同比較,兩件作品都是探討「遷村」議題,評審認為前者優於後者,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遷村 大減碳〉結尾略顯失焦,儘管結論相當正面,但通篇文章並沒有解釋清楚為何質疑「遷村正義」。

前面討論的多為文字作品,有評審提醒不要忽略電視影音的好作品,雖然媒體屬性不同,影音作品在調查深度部分與文字相較可能較為不利,但若能取得關鍵影像,影音調查報導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另一位評審贊同此觀點,並推薦《三立iNews》作品〈電光火石 魚電犧牲〉,認為該作品的報導角度、採訪內容以及提出的政策討論相當不錯,製作精良,但有評審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報導題材不夠新穎,有不少媒體報導過類似主題。

另一件獲得三位評審給予高分的電視作品為鏡電視〈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評審認為此作報導追查準公共幼兒園違規紀錄,報導詳實流暢、敘事層次分明,也能提出警示與建議。

由於評審們對於讓目前排序前四名的作品入選較有共識,所以,決定僅在第五件入選作品部分,重新從上述兩件影音類作品中擇一。

一位評審說明在初審未給予〈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較高分數的理由是,雖然今年參賽的教育議題作品偏少,此報導表現相對突出,調查功夫也做得到位,美中不足之處是,對於吹哨者的保護不夠,牽涉新聞倫理問題。至於〈電光火石 魚電犧牲〉的製作水準則沒有太大失誤,兩相權衡之下,對後者較為青睞。

充分表達意見後,評審們針對〈深水幼教「孩」有希望〉及〈電光火石 魚電犧牲〉進行投票,投票結果前者獲得三票,後者獲得兩票,由〈深水幼教「孩」有希望〉入選。

本屆調查報導獎五件入選作品確認為:〈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海峽下的風暴:中國盜砂船入侵下快速消失的台灣海砂、魚群,與被毀的電纜〉、〈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你的快門殺了牠 台灣鳥類籠拍誘拍場調查實錄〉。

財經新聞獎

再來是財經新聞獎,依評審初選評分統計排序,進入複審討論的作品依序為: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總分
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變貌──加薪搶工、年輕人消失、找出路的老闆們 報導者 32
直擊墨西哥製造大逆襲 今周刊 30
躲不掉的中國天眼 天下雜誌 30
揭開澳龍走私海上交易線 ——中澳貿易制裁角力,與台灣、金馬走私鏈的蝴蝶效應 報導者 28
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 三立iNews 27
透視「星港競爭」系列報導 端傳媒 27
減碳起步走:「淨零關鍵戰略」命中要害了嗎? 願景工程 26
《台灣晶片東征記》 三立iNews 26
供應鏈變局3.0 天下雜誌 26
看見未來醫院 《財訊》雙周刊 25
電動車戰國時代:台灣的突圍之路系列報導 今周刊 25
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 數位時代 25
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

Nikkei Asia

日經亞洲

25

財經新聞獎參賽件數超過50件,按照評審辦法規定,在有較多優秀作品的情況下,入選作品最多可達8件,評審評估討論後決定本獎可選出8件作品入選。有評審認為,排序較前面的四件作品,初審時已獲四位評審給予超過7分的標準分,評審共識較高,已取得決選入選資格,不需太多討論,建議從初審給分差距較大的作品開始討論。

評審接續討論有三位評審於初審時給予7分以上之作品,包括〈躲不掉的中國天眼〉、〈透視「星港競爭」系列報導〉及〈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首先有評審認為〈躲不掉的中國天眼〉一作,揭露台灣所製造的監視器產品中有中國的零組件,雖然政府規定公家機關禁用中國監視攝播,但監管不力,充分發揮媒體該有的監督角色。另一位評審也肯定〈躲不掉的中國天眼〉選題適當,議題重要性值得關注。

另一位評審則提出〈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認為日經亞洲的選題很好,報導內容相對客觀、沒有偏頗,作品呈現方式不管是紙本或是網頁都很精美,因此給予高度評價。

接著評審提出對〈透視「星港競爭」系列報導〉的看法,認為此作指出星港競爭現象,除了使用數據,訪談也深入、多元,可惜之處是對兩地的快速變化未能注意及著墨,但仍瑕不掩瑜。經過一番討論,評審先以共識決通過上述三件作品入選。

有評審提出最近一年內財經新聞熱議的題材包含人工智慧、電動車,參賽作品中也有不少作品以此為主題,應可納入複審討論。今年三件以電動車為題的參賽作品,分別為初審排序11的〈電動車戰國時代:台灣的突圍之路系列報導〉、排序12的〈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排序48的〈2040 運具電動化:不禁售、只補助,你的下一臺機車會是電動車嗎?〉,由於第三件作品所獲初審評分不高,因此評審僅針對前兩件作品進行討論。

有評審指出,《今周刊》參賽作品〈電動車戰國時代:台灣的突圍之路系列報導〉乍看標題,會讓人期待是以台灣如何突圍做為報導的切入點,但細讀後發現報導並未提及。而《數位時代》參賽作品〈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相較之下,較為切題,對於台灣在全球電動車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也有所著墨,不過其缺點花太多篇幅說明技術層面問題,導致閱讀節奏被打亂,在編輯手法上,或許可採用解釋性的小方塊處理,會有較好的呈現。

另一位評審也提出看法,附議〈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報導內容更貼切點出主題,文章架構完整,圖文呈現也相當美觀。也有評審點出這篇的報導內容,雖然切題,但缺乏宏觀的財經新聞角度,不過若僅從消費者的角度閱讀,仍能點出全球電動車發展的趨勢。

除了電動車,晶片也是這一年來財經新聞關注的焦點,有評審認為〈台灣晶片東征記〉可看出記者花了時間與金錢進行實地採訪,提供讀者理解台灣晶片公司在美國設廠的各個面向,不過缺點是缺乏批判性思考,相較之下,同為晶片主題的〈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表現較優。

接著,也有評審給予〈直擊墨西哥製造大逆襲〉正面評價,此作品點出「中國製造」將成過去式,全球加工產業鏈逐漸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除了看到新趨勢,也對台商在墨西哥的發展做了詳細報導。

評審各自提出看法後,以共識決選出最終兩件作品,分別為〈直擊墨西哥製造大逆襲〉與〈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

〈揭開澳龍走私海上交易線 ——中澳貿易制裁角力,與台灣、金馬走私鏈的蝴蝶效應〉這件作品,評審認為採訪製作團隊抽絲剝繭,深入分析澳洲龍蝦走私到中國的過程,並指出台灣、金馬在走私的行動中,扮演樞紐角色,雖然報獎財經新聞類,但通篇可見調查報導的辛苦及危險,是相當難得的財經報導。

〈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變貌──加薪搶工、年輕人消失、找出路的老闆們〉這件作品,掌握當前台灣經濟關鍵課題,深入採訪台灣缺工現象,觸及面向甚廣,是評審初審給予高分的原因。

本屆財經新聞獎五件入選作品確認為:

〈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揭開澳龍走私海上交易線 ——中澳貿易制裁角力,與台灣、金馬走私鏈的蝴蝶效應〉、〈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變貌──加薪搶工、年輕人消失、找出路的老闆們〉、〈直擊墨西哥製造大逆襲〉、〈躲不掉的中國天眼〉、〈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透視「星港競爭」系列報導〉。

第三次評審會議

第三次評審會議要討論決定得獎作品,評審們已於第二次評審會議中,分別選出三個獎項的入選作品,分別為:國際新聞獎五件作品、調查報導獎五件作品,以及財經新聞獎八件作品。第三次評審會議前,評審再次審閱作品,並給予作品1到5排序(財經新聞獎1到8排序),最後加總序位和,總分較低者排名較前,並以此作為決選會議討論之參考。

國際新聞獎

首先討論國際新聞獎,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序位和
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 願景工程、聯合報 13
解凍格陵蘭 udn.com、聯合報、podcast、願景工程基金會 16
福島 光與影 公共電視 17
印度打造新蘋果樂園 天下雜誌 29
小國大戰略—以色列的8堂課 風傳媒 30

一位評審先就《聯合報》及願景工程的作品〈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發表意見,他認為這件作品以多媒體呈現方式,下了很多功夫,企劃式的採訪有層次,報導整體感強,多媒體影片的部分,拍攝手法也不輸主流電視媒體。此外,報導切入角度也不限於主流議題,同時報導了現場公民團體的參與、台灣代表團在實地觀察的內容。不過缺點是,文章內容以融媒體方式呈現,企圖心太大,使得篇幅過長,文字報導及圖文影音分不清主次,顯得瑣碎。

另一位評審提出看法,認為COP聯合國氣候大會每年都在舉行,題材上相對不夠創新。有評審表示附議,也認為聯合國氣候大會太過例行性,儘管COP27這篇報導的架構完整,但同樣是氣候變遷的議題,聯合報系另一件作品〈解凍格陵蘭〉反而獲得他的青睞。

這位評審接著說明給予〈解凍格陵蘭〉高分評價的理由,他認為這件作品給予讀者不同視角去認識格陵蘭,以及讓讀者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去看待當地人如何面對氣候變遷。以採訪難易程度來說,相較採訪COP27氣候大會,前往格陵蘭實地採訪的難度更高。

也有評審提到〈解凍格陵蘭〉這件作品需要很強大的企劃能力,同時製作團隊將原本使用文字敘述的科普知識,改用訪談影像方式呈現,與COP27相較,格陵蘭的報導較為深入。但畢竟COP27是Daily的新聞,若以純粹新聞寫作及團隊合作的角度來看〈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這件作品會是處理國際例行性重大峰會很好的典範。

但另有評審提到過去已經有很多媒體報導過「格陵蘭」,儘管〈解凍格陵蘭〉有新的角度,但影像部分的處理方式稍為弱了一點。這位評審認為儘管氣候大會的報導內容相對例行公事,但〈99 VS 1 的戰爭〉的融媒體呈現相當有層次感,又能扣回台灣的相關議題,並提出在地看法,因此兩相比較,該評審給予COP27較佳名次。

有位評審並未給予兩篇「氣候變遷」相關報導高分,其理由為「氣候變遷」主題已老調重彈多年,儘管報導內容日趨精緻,但缺乏新意及驚喜感,相比之下他會將分數給公共電視的〈福島 光與影〉這件作品。

這位評審說,公共電視製作團隊在處理福島議題的科普部分,手法細緻,即便是外行的閱聽人也能輕鬆理解,加上報導敘事深入,跟台灣也有親近性。另位評審指出,公共電視製作團隊在事前準備應該花了極大功夫,才能讓報導在關鍵時機點播出。

討論至此,評審決定進行最後投票,投票方式為一人一票,投票結果〈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獲得5票,52038〈福島 光與影〉獲得2票。

本屆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由願景工程及聯合報採訪團隊製作的〈99 VS 1 的戰爭:COP27直擊與台灣生存解析〉榮獲桂冠。

調查報導獎

接著討論調查報導獎,評審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序位和
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 報導者 13
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 今周刊 16
海峽下的風暴:中國盜砂船入侵下快速消失的台灣海砂、魚群,與被毀的電纜 報導者 18
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 鏡電視 27
你的快門殺了牠 台灣鳥類籠拍誘拍場調查實錄 鏡週刊 31

一位評審先就《報導者》的兩件作品發表意見,其認為這兩件作品都在水準之上,但報導主題都不是新的題材,其中,中國盜砂船議題在過去卓越新聞獎的參賽作品中曾經出現過,甚至獲獎。雖然《報導者》有深入挖掘出新的資料,但這位評審還是期待能看到更多的事實揭露。兩相比較之下,評審給予〈垃圾黑市錢與權〉較高評價,認為製作團隊揭露了廢棄物犯罪產業鏈,可能遇到黑道威脅的問題,採訪難度較高。〈垃圾黑市錢與權〉獲得評審青睞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件作品以多媒體方式呈現犯罪產業鏈的利益糾葛,評審欣賞這樣的手法呈現,且事實揭露性強。

該評審給予〈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這件作品第二名的評價,理由是《今周刊》製作團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平常不涉獵財經新聞的人也能輕易讀完,另外,這件作品也揭露了金融問題及其背後產生的影響性。

另一位評審接續發表其對〈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的看法,他認為這篇作品從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切入點進行調查,並將整個事件完整揭露,處理手法相當細緻,也給人新的啟發。相較之下,〈垃圾黑市錢與權〉從判決書切入主題,題材創新度不高,但該評審也認同其多媒體的呈現方法的確處理得很好,不過兩相權衡下,這位評審還是給予〈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較高的排名。

一位評審從「報導影響層面」的角度進行入選作品的比較,其認為〈垃圾黑市錢與權〉影響層面相對較廣,記者也面臨較大的人身安全風險,且《報導者》常年揭露議題這類風險程度高的議題,因此給予較高評價。

同樣從「報導影響層面」角度出發,另一位評審則以「鴻源吸金案」為例,認為〈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揭露的金融詐欺等影響層面,並不遜於廢棄物犯罪產業鏈。

接著,評審從「調查報導的手法」角度來比較,認為基金風暴起源於《經濟日報》的一篇小報導,〈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能以此發展成一篇週刊封面故事的報導,相對於〈垃圾黑市錢與權〉從判決書切入,前者的調查成分較高,後者趨近於深度報導。

評審也針對鏡電視的〈深水幼教 「孩」有希望〉這件作品提出看法,評審認為此作主要探討幼兒園問題,但報導到了後半段,又放大了幼教的定義,顯得無法聚焦報導內容。另外也評審表示,入選的作品報導內容都相當優異,差異不大,但從「選題」的角度思考,《鏡週刊》的〈台灣鳥類籠拍誘拍場調查實錄〉因選題的影響層面較小,這也成為這件作品排序無法進入前三名的原因。

討論結束後,評審對五件作品進行最後投票,一人一票,投票結果〈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獲得4票,〈基金停贖風暴完全調查〉獲得3票。由《報導者》作品〈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獲得本屆調查報導獎。

財經新聞獎

最後討論財經新聞獎,排序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發表媒體

序位和

躲不掉的中國天眼

天下雜誌

20

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

三立iNews
(三立財經台)

21

揭開澳龍走私海上交易線 ——中澳貿易制裁角力,與台灣、金馬走私鏈的蝴蝶效應

報導者

26

直擊墨西哥製造大逆襲

今周刊

30

服務業大缺工的時代變貌──加薪搶工、年輕人消失、找出路的老闆們

報導者

32

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

Nikkei Asia
日經亞洲

35

平價電動車全球卡位戰

數位時代

38

透視「星港競爭」系列報導

端傳媒

48

首先,有評審針對排序第一的《天下雜誌》作品〈躲不掉的中國天眼〉提出看法,認為這件報導可以歸類到產業新聞,系列文章中的第一篇主題為監視器內部元件為中國貼牌,第二篇談無人機,第三篇談資訊安全,主題略有殊異,三篇若要以「中國貼牌影響國安」這個主軸串連,略顯牽強。

另一位評審指出,這件作品雖有三位評審給予第一名,但其餘四位評審則給了第四位、第五位,評價落差較大。

有評審提到電視台要處理財經新聞,難度比平面媒體要來得高,因為電視畫面很難呈現財經新聞要傳達的意象。他將排序第二的三立財經台〈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提出來討論,他認為這件作品算是財經類型的紀錄片,報導中探討「矽」如何從一粒沙子開始,談到晶片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的影響,一個新聞台要處理這樣的財經類型紀錄片相當不容易。

三立的這件作品,優點在於受訪者都具有代表性,可見記者在約訪過程下過功夫,拍攝畫面極好,不論是構圖或是畫面光影的變化,文稿撰寫也很好。就電視製作的角度來看,這件作品是電視台財經新聞頂尖之作。另外,電視新聞製作長篇專題報導,最怕無法吸引觀眾目光,〈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的敘事手法成熟度高,能做到讓觀眾一氣呵成的看完整篇報導。

《日經亞洲》的作品〈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有兩位評審給予高度評價,兩位評審分別說明這件作品的優點,其一為有創見,記者花了大半年的時間鋪陳報導中美科技戰,以及產業供應鏈的問題,加上與日本、韓國跨國合作採訪,是國際媒體合作、資源整合的良好範例。其二,這件作品的資訊圖表製作精良,資訊的呈現相當清晰。在選題上也極好,從半導體與台灣的角度切入,是財經新聞撰稿很好的範例。

但有評審指出〈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的缺點是,十篇參賽文章並非系列報導,而是將最近一年的報導文章,依照參賽主題的脈絡挑選出來,但對讀者而言,不見得都能理解報導的脈絡及組織邏輯。另外,就主題而言,也有評審認為產業供應鏈、服務業缺工等主題,在去年參賽作品中已有相關報導,而而端傳媒的新加坡、香港競爭力比較報導,對台灣的接近性相對不高。

一番討論後,評審決定進行最後投票,一人一票,投票結果為:〈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獲得6票,〈中美科技戰夾擊 供應鏈大震盪〉獲得1票。本屆財經新聞獎由三立電視台〈方寸之戰-解密矽盾之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