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依姓氏筆劃排序)

古碧玲

《上下游新聞市集》副刊總編輯

林采韻

藝評人、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節目部經理

陳家帶

現代詩人、資深媒體人、評審召集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古碧玲、林采韻、陳家帶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十月五日、十月三十一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會議室、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參賽作品共75件。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陳家帶老師擔任第二十二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評審召集人。

初選評審方式:每位評審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依10級分評分,最高10分,最低1分,7分以上作品可進入複審,進入複審之作品數以不超過參賽總數四分之一(75/4=18 件)為大原則。評選作品時須注意:雖鼓勵從各層面(如政治、經濟等)切入,仍須緊扣「藝術與文化」為核心。評審老師須於10月2日前,回傳作品評分表,供秘書處核算評分結果。

第二次複選會議,預定10月5日19:00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行,評審將就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進入複審討論的參賽作品,然後決定入選名單。

第三次決選會議,預定10月31日19:00於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行,評審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一)評分方式

依據辦法規定與第一次評審會議結論,將作品平均分數7 分(含以上)之作品納進複審討論,進入複審之作品數以不超過參賽總數18件為原則,進入決選作品數最高為8 件。

根據三位評審於會議前回傳的評分表,計算出每件作品的總分,並依照總分進行排序。經排序後自75件作品中,初步排序出前8 名,並將前8名以外、總得分21分以上的21件作品列為遺珠清單納入討論。

(二)評選過程

三位評審首先各自發表給分原則:是否與時事相關、題材是否有新意、提問及挖掘新聞的能力、內容寫作與策劃功力、報導難易度、報導影響力,及是否與「藝術與文化」切題。另有評審提到,永續發展與族群議題,需要更加被重視,應鼓勵更多媒體報導。

接下來,三位評審先就未進入前8名,總分21分以上的遺珠作品進行討論。

〈書不起的戰爭——借鏡韓國出版、全球最會賣書男人經驗〉

評審認為,該議題與時下流行相關,寫作能力精良,議題延續性高,且關照出版業與書業未來,為具影響力之報導。

〈數位著作權攻防戰:科技是人類的盟友還是敵人?如何培養文理兼備的人才?〉

評審認為,2023年可視為ChatGPT元年,題材切合時代潮流;但作品為談話性節目,非報導形式,雖可納進「文化」範疇,但離「藝術」領域較遙遠。

〈傳統文化的氣候危機 媽祖遶境發高燒、鹿港老街淹大水、鄒族神花不開花〉

作品從氣候變遷角度切入對文化的影響,報導視角有新意,文字品質佳,且有提出具體的改善對策,具有建設性。但多採取綠色和平組織立場,缺乏自身觀點,略為可惜。

〈「遺」珠之憾-缺角台灣〉

評審認為,作品提到因為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雖然具有許多符合世界文化遺產資格的事物,卻無法申請。作品提供觀眾發覺台灣有哪些遺產的應受到關注,報導深具價值。

接著,評審針對排序前8名的作品進行討論。

〈共好台灣 搖滾我鄉〉

評審認為,報導內容面向廣、策畫精實且品質精良。作品主題與地方創生相關,報導案例有新意,可惜落在藝術與文化類別較外圍的區域。

〈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

評審認為,議題重要,且具危急感。透過四個切面將台灣的藝文串聯與梳理成一個藝文史,題目扣合藝術與文化。然而在追尋過去的同時並未提出現代的創作者如何看待「亡國感」,缺乏提出向前的建議,報導非主動挖掘議題或呼應時事而做,是扣合既有展覽,期許更多前瞻性。

〈媽祖,與祂的家人們──百萬人進香的歷史足印與文化新生〉

調查報導結構精實,透過大數據及訪問參與繞境的人群,串聯民俗、文化與人物,整體感很好。

〈離散港人在台灣系列〉

透過香港攝影家高仲明所見,離散港人如何嘗試融入台灣的經驗,作品切入點有其獨到之處。評審提到,近幾年與離散港人相關題材報導很多,其看重的是,如何在報導中描繪出奧德賽或尤利西斯的漂泊感與悲劇意識,保持住藝術家的人格,更甚者樹立一種燈塔效應,而非只是徒留嘆息。

〈北藝之後〉

評審認為,本作品最大的價值在於反映公共採購的困境,討論到主政者思維與使用者需求相互悖離的現況,點出公共工程包山包海最後導致四不像,企劃內容完整且寫作品質佳。然而採訪者皆匿名這部分較為可惜,建議可採訪更多相關人士,如建築界。

〈老就是新 挖掘台灣土地自身價值〉

評審認為,該議題雖然整體報導品質周全,但是較無新意,野心不足,且離藝術與文化類別較遠。

〈海洋尋寶大時代〉

評審認為,作品拍攝品質精良,論述角度完整,題目新鮮且具創意,執行難度亦高。透過水下考古讓觀眾看見未曾見過的台灣,突破過往台灣人對於海洋的恐懼與禁忌,值得鼓勵。報導對當下影響力雖較不足,但具未來性。

〈潛行曾文溪〉

評審認為,本作品是計畫精良且步驟明確的報導,把新聞當做紀錄片來經營,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透過二十位攝影師紀錄曾文溪流域的美麗與哀愁,並且藉由具體行動記錄人與環境的互動。作品深具可看性、故事性、深度、文化性與地域性,層次豐富。口白亦脫離過往形式,呈現角度新穎。

(三)投票選出入選作品

經過充分討論後,三位評審針對上述作品進行投票,一人三票,選出總票數最高的前8名。依照投票結果,本屆「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入選作品為:

〈海洋尋寶大時代〉、〈傳統文化的氣候危機 媽祖遶境發高燒、鹿港老街淹大水、鄒族神花不開花〉、〈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媽祖,與祂的家人們──百萬人進香的歷史足印與文化新生〉、〈「遺」珠之憾-缺角台灣〉、〈書不起的戰爭——借鏡韓國出版、全球最會賣書男人經驗〉、〈潛行曾文溪〉、〈北藝之後〉。

第三次評審會議

首先,三位評審決議先從針對複選會議中挑出的8件作品,一人一票進行投票。第一輪投票結果為:〈潛行曾文溪〉獲得兩票,〈海洋尋寶大時代〉獲得一票。

接著,三位評審針對入選的8件作品進行評論與比較。

〈海洋尋寶大時代〉有評審認為題目未來還有發展性,且可以影響各層面環境,新鮮感強烈,提供豐富新視野,刻劃透過海洋找尋與世界的關係。亦有評審認為作品較像探索節目,較不像新聞節目,未將題目收斂好,且堆砌太多資料,節目感重於新聞感,花太多篇幅描述記者採訪的困難。

〈傳統文化的氣候危機 媽祖遶境發高燒、鹿港老街淹大水、鄒族神花不開花〉評審認為切入角度不錯,但沒有提供解方,且過度呈現綠色和平觀點。

〈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評審認為此作是所有入選作品中最具文字深度,且企圖替藝術做出辯證與定位,深入談論台灣在過去幾十年來,藝術走向面臨的挑戰與定位問題。但有評審認為題目帽子戴得太大,離亡國感太遠。也有評審認為報導較不像在挖掘新聞,而是透過不同角度審視策展,再去扣合回「狂八零」與當時的國族意識轉變。

〈媽祖,與祂的家人們──百萬人進香的歷史足印與文化新生〉評審認為報導規畫相當立體,能在傳統文化題材中挑出不同角度來做,非常不容易。但用資料數據解析文化,整體稍嫌單薄,且較像特定族群關切議題,擴散性與影響力不足。

〈「遺」珠之憾-缺角台灣〉評審認為雖然題目新穎,但目前僅有阿里山和澎湖石滬兩支作品,較為單薄,若多幾個案例會更周延。

〈書不起的戰爭——借鏡韓國出版、全球最會賣書男人經驗〉評審認為作品報導台灣出版業現況的比例太低,僅借重國際經驗進行訪問,稍嫌不足。

〈潛行曾文溪〉有評審肯定此作品報導角度周延、光影好,影像敘事能力與企圖心皆強,能突破過往電視專題的框架及拍攝手法,主題設定明確,在訪談中與受訪者建立關係。但也有評審認為本作品雖嘗試尋找解方,但解決空間很小,與〈海洋尋寶大時代〉〈「遺」珠之憾-缺角台灣〉相較,缺少未來發展性。另一位評審則認為〈潛行曾文溪〉透過影像提供了觀眾如何看待土地與環境,以及與大自然共處的方式,能藉由藝術進行倡議。

〈北藝之後〉有評審認為此報導的訪問對象較少且多為不具名,較為可惜,應訪問相關領域專家,如建築師等,會讓報導視角及內容更豐富。

針對8件作品進行評論後,三位評審決定針對〈潛行曾文溪〉〈海洋尋寶大時代〉〈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再次進行投票。投票方式為給分制,針對上述三件作品排序給分,3分最高,1分最低。本輪投票結果為:〈潛行曾文溪〉獲得7分,〈海洋尋寶大時代〉獲得6分,〈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獲得5分。

針對此結果,有評審希望再次針對三項作品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相較於〈潛行曾文溪〉〈海洋尋寶大時代〉更具未來性,其高度肯定此作品讓過去較少碰觸到的海洋議題浮出視線,重新定位台灣在世界海洋文化中的位置,給予觀眾更多新視野。

也有評審再次為〈潛行曾文溪〉拉票,認為此作品最具緊急性,探討氣候變切對土地與人的改變,並且用過往沒有採用過的方式去爬梳當地人文與水文的關係,與生活息息相關。雖無法提出解方,但能喚起人們如何認識土地,以及如何面對環境的反撲。作品更透過攝影家紀錄河川、土地、族群與宗教,以文化作為手段,透過藝術進行倡議。

針對〈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評審們則認為作品周延,且可適用廣義的亡國感,文字功力了得。評審們亦認為在影像世代中,需要鼓勵認真書寫文字報導的記者。

接著,三位評審針對此三則作品進行第三輪投票,一人一票。投票結果為:〈潛行曾文溪〉獲得1票,〈海洋尋寶大時代〉獲得1票,〈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獲得1票。由於三件作品同分,進入互相說服階段。

有評審認為〈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在目前台灣的處境下,其實亦相當有現代感,勾勒出一位台灣人用文化去解釋他的認同,並清楚描述思路與脈絡的變革。透過受訪者也爬梳出半世紀來的轉變,可視為回望與省思,並面對未來。作品結構完整,計畫觀點明確。

最後三名評審取得共識,同意由報導者〈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榮獲本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