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媒體類新聞敘事創新獎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李明哲
世新大學新聞系專任教授、評審召集人

李怡志
政治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陳怡璇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謝吉隆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李明哲、李怡志、陳怡璇、鄭國威、謝吉隆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十月五日、十月十九日
開會地點:小樹屋大葉桉分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次評審會議重點為推選本組召集人、確認本屆作品評審標準,以及確認第二次評審會議時間。
經過出席評審討論,由李明哲老師擔任本組召集人,接著討論今年評審方式及標準,如下:
- 給分方式為1到10分,最高為10分,以7分為基準點,作品獲得平均分數7分以上(含7分),使得進入第二次評審會議複審。
- 進入複審作品以報獎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11件)為原則。
- 第二次會議討論決定入選名單,根據評審辦法規定,參賽作品總數50件以內,最多5件作品入選。
- 第三次決選會議從五件入選作品中決定最終得獎作品,採共識決或投票決定。
- 參賽作品評選重點:以敘事表現手法的創新性為主,若出現同分作品,則以作品的新聞性優先,評論性次之。「創新性」的判斷標準以適於該作品主題的呈現手法為主,不以呈現手法的「技術性」為唯一判斷標準。
本屆評審李怡志老師同時為《報導者》監察人,評審們也討論評審過程利益迴避的作法,討論決議:初審作品時不需迴避《報導者》之作品,若《報導者》作品進入複審,再於第二次及第三次評審會議中,迴避參與《報導者》之作品評分及討論。
第二次評審會議
依第一次評審會議決議之評分標準,五位評審初審評分後,計算分數後依總分排序,進入複審討論的11件作品有:
作品名稱 |
發表媒體 |
總分 |
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 | 報導者 | 46.4 |
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 | 報導者 | 46.2 |
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 聯合報 | 45 |
六都選民看這裡!除了造橋鋪路,你家議員還推動哪些提案? | 中央通訊社 | 45 |
戰火與重生:走過俄軍肆虐的基輔與布查 | 報導者 | 44.6 |
中國父母一鍵下單,台灣卵子過海入庫:直擊年輕女性美國捐卵之旅 | 報導者 | 44.3 |
解凍格陵蘭 |
聯合報、 願景工程基金會 |
42.3 |
水面下的台海危機?|海底電纜:中國灰色地帶戰略新章 | P# 新聞實驗室 | 41.1 |
2022 九合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暨修憲公投開票即時資訊 | READr | 40.2 |
藥頭、車手、感化院 6名中途少年的觸法自白 | 聯合報 | 40.1 |
「我的人生停在發病那天」:從千份資料還原精神障礙者困境 | READr | 39.2 |
評審召集人首先詢問評審們對於上述前11名以外的作品,有無特別推薦或提出討論的?
一位評審指出公視P#新聞實驗室作品「土耳其百年震殤|房毀樓塌萬人傷亡 『鬆餅式坍塌』為何釀禍?」的優點,是將跨媒體素材運用得宜,雖然使用手法很平常,但能將受災前後的對比明確表達出來。
同樣未進入前11名的范琪斐的美國時間之作品「《行動代號2027》共軍如何攻打台?」及TVBS新聞的「TVBS認真問系列」也被評審提出來比較,評審認為兩件作品都是影音報導,並在YouTube頻道呈現,都有嘗試並思考要如何在YouTube頻道或是社群平台上呈現或討論新聞議題。若進一步比較這兩件作品的敘事手法,前者更具多樣性。
評審也觀察到本有不少Podcast作品以及360全景影像作品參賽,但Podcast部分,都與平常收聽的節目敘事手法雷同,並沒有特別創新的突破;360全景影像部分,除報導者的參賽作品因與其他媒材結合,在呈現手法上較有突破外,其餘作品則沒有太突出的特色。
接著討論到目前排序第11位的READr作品「『我的人生停在發病那天』:從千份資料還原精神障礙者困境」,有評審認為此作品開頭的動畫,很成功地將精神障礙者的心理壓力轉化為視覺,能吸引讀者注意,但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後續的新聞敘事並沒有太多創新及力道,讓讀者產生繼續讀下去的興趣。
上述列表中的前六名作品中,《報導者》就佔了四件,評審先看報導者作品的整體表現,認為其作品也有固定的模式在處理相關新聞議題,就是將所有素材經過設計後放入捲軸式的網頁呈現,儘管選題上仍有足夠的敘事能量,但數位敘事手法較為定型,不易看出作品中的「創新基因」。不過,該評審仍給《報導者》的「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一作不錯的評價,雖然敘事手法固定,但整體呈現及閱讀體驗很流暢。
另一位評審在初審時則給予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合作的「解凍格陵蘭」最高分,他認為這件作品的跨媒體素材運用得宜,敘事手法也讓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其媒介與文體的搭配相得益彰,相互加成讓人印象深刻。另一位評審也肯定「解凍格陵蘭」的表現,認為若將採訪難度及新聞性也考慮進去,應可將其排序提前。
評審也討論到本獎前三屆的入選常客《窩窩》今年意外沒有進入複審名單中,一名評審指出,《窩窩》組織內處理數位新聞敘事的團隊人力有限,某些選題距離一般大眾太遠,儘管團隊的技術性很強,做出來的成果就會變成引起共鳴的作品就會很好,無法引起共鳴的作品就稍嫌薄弱。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READr作品中,雖然技術能力很好,但缺乏具有新聞性的文本支撐,以今年參賽的VR作品為例,評審原本期待VR結合新聞內容能碰撞出特別的火花,但作品中只見三個VR影像作品各自獨立呈現,缺少主要的新聞報導串接。另一位評審則認為應該反過來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以VR技術呈現,若以傳統的影像報導,加上創新的影像敘事手法,或許更適合這個主題的呈現。
接著評審們討論比較兩件與選舉題材相關的作品,一件是關鍵評論網的「給你珊時萬,你想投給誰?」,一件是中央社的「六都選民看這裡!」,有評審認為前者透過遊戲設計,幫助讀者理解候選人政見,令人印象深刻,評審進一步說明現今敘事創新作品都會強調互動性,但閱聽人相對被動,要讀者主動跟一則新聞產生互動是很難的事,這件作品在互動性的表現上,相較其他作品要來得成功一些,讀者在互動過程中也有機會思考文本內容要傳達的訊息。
但也有評審指出早在2006年就有媒體嘗試過選舉互動題材的敘事手法,不是太創新,「給你珊時萬,你想投給誰?」缺點是最後的推論不夠嚴謹,題材資料的收集跟最後呈現的結果,應該具備政治科學的專業意涵,否則只是淪為讀者的遊戲。
同樣是選舉題材,評審認為中央社的「六都選民看這裡!」,雖然使用的不是特別突出的技術,但展現了強大的互動性,還能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全面理解所需訊息,在新聞性、互動性及功能性上達到平衡。
再來,有評審將聯合報系旗下的兩件作品「霾葬大林蒲」與「解凍格陵蘭」一同比較,認為兩者的報導規模相差不大,但大林蒲環境汙染題材較無新意,「解凍格陵蘭」在新聞性的表現上要高過「霾葬大林蒲」。另一位評審也附議這點,認為「解凍格陵蘭」報導難程較高。
另一位評審則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霾葬大林蒲」其中一位作者長年關注癌症議題,完成台灣不少癌症村的報導,對議題深入瞭解且掌握程度高,「霾葬大林蒲」一作透過互動敘事方式,將大林蒲變成癌症村的來龍去脈說明清楚,其推論(Reasoning)是夠強大,也可看出其敘事手法的明顯進步。也有評審對此附議,認為「霾葬大林蒲」相較於「解凍格陵蘭」有較多數位敘事手法的發揮,也能運用數位技術滿足素材呈現的需要,整體閱讀體驗流暢。
最後討論公視P#新聞實驗室的「水面下的台海危機」,評審認為這件作品題材的切身性及原創性,都比起「土耳其百年震殤」來得高一些,海底電纜主題對台灣讀者有高度接近性。
經過上述討論及比較作品優劣後,評審以投票方式選出入選作品,每位評審投五票,投票結果為:
作品名稱 |
票數 |
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 |
5 |
六都選民看這裡!除了造橋鋪路,你家議員還推動哪些提案? |
5 |
水面下的台海危機?|海底電纜:中國灰色地帶戰略新章 |
5 |
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 |
4 |
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
4 |
中國父母一鍵下單,台灣卵子過海入庫:直擊年輕女性美國捐卵之旅 |
2 |
評審們決定由前五件作品入選,分別為:「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六都選民看這裡!除了造橋鋪路,你家議員還推動哪些提案?」、「水面下的台海危機?|海底電纜:中國灰色地帶戰略新章」、「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及「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第三次評審會議
本次會議要從五件入選作品中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評審召集人建議先比較這五件作品的優缺點,從各種視角綜合討論後再進行投票。
一位評審先對決選標準提出看法,其認為不論是封閉性數位文本或是開放性數位文本,評審標準應注意文本對不同媒材的匯流度,以及要能有良好的圖文整合,文本帶給受眾的意義才有確定性。另一位評審則說,這五件作品在敘事層面的創新度已達水準之上,決選的標準將會著重於作品本身的新聞性、即時性、重要性,以及新聞處理手法。
有評審則說,入選的五件作品在「資料加值」上都做出很大努力,利用能取得的公開資料填入細節,讓作品栩栩如生。過去《紐約時報》率先以捲軸式網頁搭配資訊圖表,呈現效果確實給人驚艷,也引領國內各大媒體仿效。但這樣的敘事手法發展至今,資料內容與圖像畫面以捲軸式網頁呈現,其實跟製作影片的分鏡腳本無異,這是否代表影片會是這類新聞報導更好的呈現方式?在決選過程中,該評審會將作品是否達到「資料呈現最好的模式」做為考量標準。
以下依各作品列出評審在決選討論中指出的優缺點。
◎ 〈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一位評審提出這件作品的缺點,該作品是上下捲軸式網頁,加上大量使用Google地圖衛星影像,捲動過程中隨著文本,畫面一下在大林蒲小區域,一下又跳到整個臨海工業區大範圍,一下南北向,一下東西向,畫面跳動太快,加上衛星影像的解析度不是太好,有時圖片會模糊到讓人無法辨識地點。報導輔以地圖的用意在於讓讀者理解新聞發生地周遭的脈絡,但該作品畫面跳動讓人失去方向感。
另一位評審則指出,與其他作品相比,這件作品的優點在於,內容最主要的資料是由記者慢慢蒐集、挖掘而來,若這件作品參加「調查報導獎」會是優勢所在。
◎ 〈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
《報導者》過去處理這類新聞的手法,使用的地圖影像多半都是模糊的,一位評審說明。而這件作品改善了過去的缺點,使得作品畫面呈現更為流暢。這位評審也指出,這件作品與去年《報導者》得獎作品〈交友x PUA x 假投資:分解「沉浸式詐騙」手法,你需要的4個反制手段〉技術手法如出一轍,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另一位評審對這件作品印象深刻之處在於提供讀者臨場感,不同媒材之前的配合也很流暢。此外,這件作品利用8坪小套房裝滿垃圾的類比,協助讀者理解數萬噸廢棄物是怎樣的數量概念,評審也對此新聞資訊的處理手法大表贊同。
總結四位評審對這件作品的看法,其巧妙整合文字報導、底層影像及簡訊模擬三個敘事層次,維持清晰的敘事流程,結合衛星空照影像、3D建模技術等多媒體元素,展現數位敘事的匯流能力。
◎ 〈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
有評審認為這件調查報導作品,清楚呈現脈絡,新聞角度呈現公開資料的整理以及個人視角談此議題,是一件完整的調查報導。
◎ 〈六都選民看這裡!除了造橋鋪路,你家議員還推動哪些提案?〉
評審指出這作品是資訊型的內容,讓讀者選擇之後,輸出大量資料內容,作品呈現相對豐富,但缺乏故事性,該作品只是資料整理搭配固定格式呈現資料,也缺少記者分析過後的內容。另一位評審附議這點,認為此作品強在互動性,但新聞處理手法與其他四篇作品相比,規模稍嫌小了點。
另一位評審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央社處理這則新聞的手法,是刻意抹去了個人意見的陳述,做為一個國家通訊社以「服務選民」為目的,若以此目的考量,其呈現的手法確實達到效果。
◎ 〈水面下的台海危機?|海底電纜:中國灰色地帶戰略新章〉
評審指出該篇報導僅有整理台海目前海底電纜的現況,並沒有明確說明真的發生戰爭之後會有什麼影響,新聞報導中使用的圖片資訊也只是指出海底電纜的分布狀況,對新聞文本的「互文」效果稍嫌薄弱。
另一位評審則認為,這件作品全文僅基於「推論」,雖然採訪了軍事專家,但仍沒有明確指出海底電纜的問題都是中國因素造成,證據面稍嫌薄弱。
評審各自針對五件作品優缺點討論之後,進行最後投票選出得獎作品。因評審李怡志為《報導者》監察人,基於利益迴避原則不參與投票,其餘四位評審,每人投三票,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 |
霾葬大林蒲:獨家調查16種致癌物圍城 694億遷村抹不去的罪 |
3 |
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 |
4 |
遊走兩岸海域的暴利生意:盜走台灣海砂,中國業者現形 |
2 |
六都選民看這裡!除了造橋鋪路,你家議員還推動哪些提案? |
2 |
水面下的台海危機?|海底電纜:中國灰色地帶戰略新章 |
1 |
第22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新聞敘事創新獎」,由得票數最高的《報導者》〈還原一場12小時內湮滅的犯罪──數萬噸廢棄物,如何悄悄埋入台糖土地深處?〉獲獎。
最後,評審針對今年新聞敘事創新獎的電視類及廣播類參賽作品無法脫穎而出提出看法。
一位評審認為數位文本最基本的元素是「匯流」與「互動」,電視類的作品相對無法讓讀者有較大的閱讀主動性,報名參賽新聞敘事創新類別的電視作品,仍然多是線性敘事,無法讓人感受到在受眾主動性上有創新突破之處。儘管如此,電視影音類作品在匯流性上,在網路時代有逐漸增強力道,若能在受眾主動性上面加強,或將增加電視類作品在新聞敘事創新類別獎項的競爭力。
評審表示,今年參賽的電視影音類作品,有幾件作品在圖文整合的呈現讓人驚艷,相較過去電視新聞報導呈現的方式,也顯示電視台有意識到數位匯流時代來臨,相信再過幾年,電視影音類會走出新的敘事模式。
另外一位評審則提出電視影音類作品的侷限性,不若網頁式數位敘事文本,讀者可以透過滑鼠控制閱讀的速度,電視影音類的作品不太可能一個畫面等數十秒等待觀眾閱讀文本訊息,這是電視影音類文本與其他數位文本的最大差異,從事影片敘事的創作者,應該思考是否用對方法呈現,儘管內容不是3D建模或是大量資訊圖表,電視台仍有敘事有趣的方法,但台灣目前還看不到有人思考影片敘事本身如何創新。
一位評審指出電視台的Live娛樂節目嘗試過,在螢幕顯示QR Code讓觀眾掃描後立即進行互動,但在新聞報導上卻沒看過類似的運用,而忽略了電視機前面觀眾的能動性。
一位評審表示電視類或廣播類的作品特性使然,難以讓人感受到創新之處,不是畫面中使用3D效果、資訊圖表或是聲音使用Podcast方式呈現就叫創新,台灣現在很多創作者在成本考量之下,使用方便產製影像、聲音的方式保持更新能量。
今年參賽作品中有一件作品使用VR技術呈現,有評審指出使用新的技術應用在新聞報導之上,必須要讓意義聚焦,該作品並沒有處理好這點,看完之後只留下情緒性的共鳴,而感受不到意義的明確性。
另一位評審指出虛擬實境的技術成本相當高,主要用於塑造空間感,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今年參賽的VR作品,其最大的問題是呈現的內容是假的空間,且設備操作上需要有人大量指引,這個作品的主題若用其他敘事手法,如360度實景環景影像,反而更能讓讀者產生身歷其境之感。該評審說,使用VR技術值得鼓勵,但創作者應該更全面性思考。
有評審指出,今年的參賽作品當中,有360度環景技術、VR技術呈現在新聞報導之中,評審十分樂見仍有媒體願意嘗試不同媒材的技術創新,但從實際面來說,這些技術作為新聞報導的手法,完整度還是不足,若日後在手法上有所突破,也許作品就會是閃亮的一顆明星。
評審指出,新聞報導使用全新的技術除了創新考量之外,還要達成新聞報導的原始目的,其次就是閱聽人閱讀過程中是否能持續閱讀,若因使用操作問題使得閱讀中斷,文本中有再多的意義承載,閱聽人仍然無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