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類 - 評審會議實錄
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沈昭良
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評審召集人

鍾宜杰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鐘俊陞
前人間雜誌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評審委員:沈昭良、鍾宜杰、鐘俊陞
開會時間:八月二十三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二日
開會地點: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會議室
第一次評審會議
本屆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件數為:單張56件,系列30件。
經評審們相互推舉,由沈昭良老師擔任第二十二屆新聞攝影組評審召集人。並決定評審程序如下:
- 初選評審方式為每位評審老師審閱全部參賽作品後,單張新聞獎勾選15件作品,系列新聞獎勾選10件作品,作為第二次評審會議討論標的,並於2023/09/16前,將勾選結果回傳秘書處進行統計。
- 第二次評審會議中,評審依統計結果,先討論決定可以進入複審的參賽作品,然後從這些作品中決定入選名單。
- 第三次決選會議時,就入選名單進行討論,以共識決或投票決定得獎作品。
第二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初選投票結果,獲得3票的作品有2件、2票的有6件、1票的有27件。為了慎重起見,評審於評審會上將獲得一票以上之作品再共同審閱,並從1票的作品中選出5件,連同2件3票作品及6件2票作品,共13件作品,再進行一次投票,投票結果如下,並決議針對2票以上的8件作品進入複審討論。
作品名稱 | 票數合計 |
King maker or God maker? | 3 |
紅色警報 | 3 |
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 | 2 |
難撫之殤 | 2 |
母親的睡前儀式 | 2 |
戰爭與和平 | 2 |
在宅醫療 陪你在家生活到最後 | 2 |
後小英時代 賴神接棒民進黨 | 2 |
雨下的最後造勢 | 1 |
檢討 | 1 |
融化中的寶石 | 1 |
回家 | 0 |
追著道歉 | 0 |
評審對2票以上之作品評述如下:
「King maker or God maker?」優點為反映選舉時事,具有即時性和新聞性。
「母親的睡前儀式」雖是佳作,但如果不看文字說明,不容易瞭解照片所欲表達的事件及其所能表現的震撼感。
「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畫面抓取有難度,觀察力佳且具巧思。這類題材,雖然記者可以在航道下等,但飛機速度很快,拍攝有一定的難度,另外,記者通常會單純拍攝飛機,本作品難得之處在於表現出另一種觀看視角,呈現出裴洛西訪台為民間所熱烈關注,也與台美關係和台灣國際處境有一定的連結。另有評審認為該作品在攝影技巧上有一定的難度,照片右下角的暗部顯然經過修圖調整,但此處修圖並非無中生有的合成,而是合理的加減光,在可接受範圍內。
「在宅醫療 陪你在家生活到最後」關心人口老化議題,能凸顯長照問題,議題取材及人物照片具有人間雜誌之感,從人文角度來看,也能展現對社會底層的關懷。
「後小英時代 賴神接棒民進黨」符合國內政治情勢,與其他類似參賽作品相較,本張構圖相對完整,有巧思但難度不高。
「戰爭與和平」能反映台海情勢,表現出應景的即時性與新聞性。但有評審認為記者想要強調台灣面臨對岸軍事挑釁與海灘女郎悠閒的對比,但因為照片訊息少了一點,所以落差感並沒有完全表現出來,如果有一些軍人在那裡立槳或操演則更能凸顯,另外,整體畫面經營的層次和豐富性較弱。
「難撫之殤」照片主題具有歷史意義,表現出台灣在轉型正義實踐的過程中,爭執和糾結仍在,特別是照片主角蔣萬安作為蔣家後代,勢必引來衝突場面,抗議者的突發行動讓拍攝的複雜度變高,但照片在舉措動態上沒有太大的誤差。另有評審認為,現場衝突是可預期的,但記者慣於選擇在安全的地方,拍攝一張安全的照片,評審期許記者勇於嘗試新角度,比如讓蔣萬安變得更大,和後面的家屬緊疊在一起,讓畫面更乾淨一點。另有評審認為,讓蔣萬安身後的畫面乾淨是一種處理方式,此作的構圖是另外一種表現方式,如果能夠更周延的觀照,呈現出左右都在抗議的狀態,仍是有可取之處。
「紅色警報」評審一致肯定這張照片有力量而且拍攝難度很高,光看照片,就可以想像圖中消防車的危險以及當下火場的熱力。
接著有評審也將上述八件作品分為兩類:一為隨機抓取拍攝,包括「King maker or God maker?」、「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難撫之殤」及「紅色警報」;第二類為靜態建構,包括「母親的睡前儀式」、「在宅醫療陪你在家生活到最後」、「後小英時代 賴神接棒民進黨」及「戰爭與和平」。
評審透過分類評估拍攝難度,以及主題為台灣內部新聞或是從台灣內部外擴的國際處境等,進行加分或減分。
相較於靜態建構的照片,評審認為「 King maker or God maker? 」、「 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 」及「 難撫之殤 」三件作品,雖然所處的環境及拍攝對象不一樣,但在瞬間的擷取上,都有一定的準確度及難度。
但也有評審提出不同意見,認為「 King maker or God maker?」、「 難撫之殤 」如果是事出突然的話,攝影記者的反應的確要非常快,「後小英時代 賴神接棒民進黨」記者在現場可以拍攝的時間也不會太多,反倒是「 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記者可以早一點到在航道下等,有時間可以不斷測試,相對好拍。「在宅醫療陪你在家生活到最後」的場景也是可預期的。
另外,評審也指出新聞攝影的競賽,影像需要有一定的強度,而且照片本身要能說故事,雖然有作品文字說明很動人,但新聞攝影的競賽還是要回到影像本身來討論。
討論之後,評審決定對上述八件作品進行投票,每位評審投四票,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合計 |
King maker or God maker? | 3 |
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 | 3 |
紅色警報 | 2 |
難撫之殤 | 2 |
母親的睡前儀式 | 1 |
戰爭與和平 | 1 |
在宅醫療 陪你在家生活到最後 | 0 |
後小英時代 賴神接棒民進黨 | 0 |
因為本獎參賽作品超過50件,最多可入選8件,考慮參賽作品的豐富性及面向廣度,所以決定一票以上之作品都入選。本屆「單張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確定為:「King maker or God maker?」、「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紅色警報」、「難撫之殤」、「母親的睡前儀式」及「戰爭與和平」。
系列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部分,初選投票結果,獲得3票的作品有1件、2票的有8件、1票的有11件。作品得票數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合計 |
台海危機 | 3 |
震傷 再起 | 2 |
台灣製造的老人護理 | 2 |
零碳世代 | 2 |
回家 | 2 |
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 | 2 |
解凍格陵蘭 | 2 |
一顆蛋不只是一顆蛋:你不知道的蛋雞與雞農 | 2 |
全球人工生殖產線裡的台灣捐卵女孩 | 2 |
HIV在台20年,帶原者的第二條生命線 | 1 |
黑幫風雲 狂徒末日 | 1 |
土耳其世紀強震 | 1 |
台東大地震 玉里樓塌橋斷 | 1 |
火車當收容所敘利亞女孩仍有夢 土耳其強震 從互助中看見希望 | 1 |
雷雨哭泣天地動容 | 1 |
土耳其大地震 – 台土國際救援中的友誼 | 1 |
「不偷不搶,靠自己賺」──萬華最後的回收場與持續找出路的拾荒勞動者 | 1 |
黑暗德國 | 1 |
壯烈最後一哩路,泰北孤軍回家了 | 1 |
紅色警報 | 1 |
評審先討論獲得一票之作品。有評審認為「黑幫風雲 狂徒末日」算是突發新聞的集結.缺乏完整的敘事結構。「台東大地震 玉里樓塌橋斷」、「紅色警報」及「土耳其大地震 – 台土國際救援中的友誼」則是重複性畫面較多。也有評審認為「壯烈最後一哩路,泰北孤軍回家了」系列照片的節奏感不錯,也有一些特寫,記者擅於挑選照片,能透過不同的內容和鏡位的調度,把節奏做出來,編輯能力不錯。
接著討論獲得兩票的作品,首先討論的是「震傷再起」,有評審認為部分照片有過度修圖之虞,顏色不自然,且內容重複性高,缺乏系統性的拍攝和描述,這邊拍一張、那邊拍一張,有點災區一日遊的感覺,還有一種可能是記者拍了很多,但不擅於挑選與編輯。但也有評審為此作品說話,認為記者已試圖觀照多方面向,只是沒有很精準,應該有更優秀的照片沒有被挑選出來,不過,仍可看出記者的潛力。另一位評審則建議,災區形成之後,可從食衣住行交通水電供應等面向下手,讓讀者對新聞現場有更深入的理解。
「台灣製造的老人護理」系列照片,評審認為老人照護的畫面過於重複,有的照片選擇和議題關聯性較低,例如醫生走在馬路邊較難看出照護的意義。另有評審認為這個議題其實很有表現潛力,但影像的力量沒有充分發揮,部分照片結構不夠清楚,有些巧思不足或重複性太高,細節可以處理得更好、構圖可以再嚴謹一些。
評審認為「零碳世代」是好題目,但不容易表現,需要有好的構思,否則容易像此系列作品有較多的遠景,比較像是系列報導的配圖。雖然有些照片能看出記者的巧思,但整體而言,無法清楚描述零碳時代應該做什麼準備或目前正在進行什麼事。
相較於其他地震報導,評審們認為「回家」系列照片面向較為豐富,只是921大地震時已經拍出許多代表性作品,所以地震的影像報導較難超越,此作部分照片畫面元素不多,略顯單調,比如只有破碎的柏油路或是彎曲的鐵路,若能出現災民或鐵路工人會更完整。
「解凍格陵蘭」部分,評審認為遠赴格陵蘭拍攝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且拍攝不易,但系列照片重覆性太高,沒有呈現冰山之外的多元畫面,而且沒有透過照片把議題完整表現出來,無法讓讀者警覺到地球暖化的問題,實屬可惜。評審認為問題出在配合文字報導的配圖集結,和正式啟動為主題所發展的攝影計畫,結構會完全不一樣,另外就是記者可能拍得很多,但編輯得不好。
「一顆蛋不只是一顆蛋:你不知道的蛋雞與雞農」評審認為在一個固定的養雞場拍攝,要拍攝出不同面向的系列照片,考驗記者的功力及努力,如果議題沒有很強,就應該在畫面上要更新穎,、做更大的變化。另外,照片為正方形構圖,容易去除旁邊的雜訊,看起來會比較乾淨,但也比較難展現記者的構圖能力。
評審認為「全球人工生殖產線裡的台灣捐卵女孩」是有趣的題目,但系列照片比較像是報導的說明性概念的圖片集結,一個系列照片要講完報導主題是困難的,想講的事情太多,有點收不回來。以及,有些照片能夠說明,有些卻不能,比如廣告女星那張有點不知所云,過於發散、無法聚焦。另一位評審也認為系列照片比較像是在在講一個醫療流程,如果主題太大,記者應該要思考清楚想要表現其中哪些概念。
初選時,唯一獲得三票的「台海危機」則獲得評審不錯的評價,認為本組照片應該花了很長的時間拍攝,有計畫性的在規劃與執行,趣味性高,也集結很多事件,比如裴洛西訪台和萬安演習,顯見記者用心,線索清楚,各方面都照顧得很周到。
討論過後,評審決定以投票方式選出入選作品,因為初選獲得一票的作品沒有評審特別推薦,所以決定針對兩票以上的九件作品進行投票,每位老師可投四票,投票結果如下:
作品名稱 |
票數合計 |
台海危機 |
3 |
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 |
3 |
回家 |
2 |
震傷 再起 |
1 |
零碳世代 |
1 |
一顆蛋不只是一顆蛋:你不知道的蛋雞與雞農 |
1 |
全球人工生殖產線裡的台灣捐卵女孩 |
1 |
台灣製造的老人護理 |
0 |
解凍格陵蘭 |
0 |
最後決定由獲得兩票以上的前三件作品入選,入選的有「台海危機」、「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及「回家」。
第三次評審會議
單張新聞攝影獎
第三次評審會議要從入選作品中,討論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評審們首先討論「單張新聞攝影獎」。
在進入個別作品評比前,評審們先就「評選時,新聞議題和新聞攝影能力兩者比重孰輕孰重」進行討論,有評審認為在新聞攝影獎項中,新聞攝影的能力應該是比重高一點,但是當參賽作品的影像表現難分軒輊時,新聞性就會成為考量勝負的因素。
另有評審認為,若優先考慮攝影能力,「戰爭與和平」及「難撫之殤」的影像結構較弱,可能會優先排除;但若考慮新聞性,「難撫之殤」主題的重要性就會被加權。另外,「紅色警報」也有一定的視覺張力,但相較於「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能巧妙表現出地緣政治角力下美台關係升級的民間反應,其新聞性就相對薄弱。所以新聞攝影的評選,勢必會在「新聞性」及「攝影表現」兩者間來回考慮比較。
接著進入每件作品的實質討論,在新聞性及議題重要性已獲肯定下,評審仔細分析「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的攝影表現,有評審認為,此作就數位相機的色域及寬橫度來看,勢必有一定程度的修圖, 尤其是照片右下角偏暗,為呈現畫面,照片應該有調光過。至於新聞攝影能否修圖?合理的修圖界線何在?評審們也有一番討論。
評審們認為,新聞攝影旨在報導真實新聞事件,真實為第一要件,修圖要非常小心。不管是傳統攝影時代或現在數位時代,修圖一直是存在的,特別是現在手機或相機都有自動調整的功能,修圖動機是基於合理的需要,以及沒有對原始檔案做造假的增刪,且能符合比例原則,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評審也對照片中左側的半隻手提出看法,認為構圖上可以多顯示一點,作為一個視覺,量體應該要再大一點,甚至可以拍到半個人拿著相機,畫面會更豐富。之所以會出現半隻手意義不明的情況,可能跟相機鏡頭的極限有關,或是因為時間轉瞬即逝,只有拍攝一張的機會而造成的緊張忽略。所以,評審提醒畫面要處理乾淨,是一個訓練和要求的課題。
接著評審們討論「紅色警報」,評審認為記者處於危險火場且溫度極高,是一個高反差的環境,在如此艱困的現場,瞬間的判斷非常重要,決定了照片取得的有無,此作優點在曝光及雜訊控制佳。
關於「難撫之殤」,評審認為站在安全的位置,雖然可以降低風險,保證能交給報社一張安全的照片,但拍攝結果的同質性會很高,如果站在不同位置拍攝,雖有風險,但卻有機會拍到獨特畫面,兩者分寸拿捏,考驗記者的專業敏感度及素養,期許記者們勇於嘗試及突破。
討論至此,評審們決定評審針對6件入選作品進行投票,每人1票,投票結果「記錄歷史性一刻 裴洛西專機降落台灣」 獲得3票,榮獲今年「單張新聞攝影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
接著討論「系列新聞攝影獎」,評審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仔細比較「台海危機」及「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的優缺點。
在「台海危機」部分,評審認為記者長期且有系統的在關注台海議題,以同一主題下多個事件的攝影作品加以堆疊,包括軍事演習、黑熊學校民防訓練等,加以巧妙組合,形成一個有意義的議題,而且各方面的角度都照顧得很周延,具完整度,這是評審最稱許的。同時評審也感嘆國內的記者多應付短期任務指派,比較無法產出這樣的作品。
另一位評審也肯定此系列作品部分單張照片的拍攝時機掌握佳,也能表現出獨特性,展現攝影者敏銳的觀察力,但也指出部分照片構圖和運鏡都沒有處理得很好,用心度略有不足。
評審認為系列作品的要求很高,除了必須能夠完整地說好一個故事,當中每一張作品都還必須是張好照片,記者必須透過照片編輯讓故事能夠有連貫性,單看個別照片時,又能夠呈現和主題的相關性,從而達到系列性、故事性、完整性的整合表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評審認為「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更勝一籌。有評審認為這組照片的拍攝時間及環境有其限制性,記者能夠在狹小空間裡面變化出多樣視角,展現用心,且照片的演繹有淡淡的哀愁,沒有用強烈血腥的暴力場面說故事,卻又讓讀者在平靜的畫面中感受到蘊含的壓力,堪稱佳作。
另一位評審也認為系列照片是在事過境遷的條件下拍的,記者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表現當時的恐怖與哀愁,善用光影作出變化,另外也極具巧思,例如其中一張照片拍攝軍靴及牆上的蝴蝶,評審可以想見現場一定很凌亂還有其他東西可拍,但記者能想到這樣的對比,經營得很好。
但另有評審雖然肯定記者在短時間內進到狹小空間,很有效率地擷取一些能夠組構起來的不同細節,做出最大限度的視覺表現與調度,但也指出部分照片的語法有雷同性,例如運用牆上的訊息或使用手電筒,變化性較少。
在兩組系列照片各有擅場的情況下,評審細部比較各自單張照片的表現。有評審以「台海危機」其中一張CPR課程的照片為例,認為拍攝瞬間可能不是最佳的按快門時機,照片如果能擷取到家長或小孩的某個表情,就能讓這張照片產生敘事功能,但也有評審認為這張照片雖然沒有預期中的力道,但透視表現得不錯,從前景到後面一路的縫隙都處理得很乾淨,沒有人物重疊的沾粘,還是能展現拍攝者的基本功力。另外,評審也認為「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部分牆上資訊的照片表現有點平舖直述,可以再進一步想想有沒有其他表現手法的可能性。
這兩組系列作品的拍攝時間及環境截然不同,「台海危機」的優點在於能拉長戰線,運用12個不同事件的場景去結構出更大的議題;「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則是在非常短的時間及狹小的空間中,極大化使用空間中的所有元素,運用構圖、光影成功營造敘事氛圍,展現記者絕佳的專業能力及素養。兩者都是值得學習的典範。
另一件入選作品「回家」,也在今年幾組地震照片中,表現相對周延,重複性比較低,且內容豐富場景多,每張照片單獨來看也都有自己的意識,不會從系列拆開就看不懂。
討論至此,評審決定投票選出最後的得獎作品,投票方式為每人一票,投票結果「亞希德內的死亡地下室」獲得3票,摘下本屆系列新聞攝影獎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