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轉譯解析氫能及鋼鐵業間專業問題 《商周》解釋報導獲評審青睞

2023 年 11 月 30 日 | 卓新獎, 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獎

donation
廖芷瑩|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22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由《商業周刊》的作品〈德國氫火車上路 氫氣時代崛起〉獲得獎項。採訪團隊包含:呂國禎、黃惠群、管婺媛、陳宗怡等人。

第22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
《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左)從頒獎人李志德手中接下獎座。

此篇報導主題為德國四大城、五家最強的企業,以氫氣改造製造與貿易規則,影響全球的經歷。評審們認為,報導從多元層面解釋氫氣的重要性,並點出德國為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所做的各種努力,凸顯其政治經濟背景,在新能源時代下的意義。

好的報導要被讀者看見 更要能被讀者看懂

上台領獎的《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提到,像是氫氣或新興的能源產業,都有複雜的製造歷程與產業背景,作為記者,他們努力讓文章接近大眾,但卻又不偏離專業知識,「我們花好大的篇幅解釋氫能和鋼鐵之間的關係⋯⋯因為鐵喜歡和二氧化碳談戀愛,但要怎麼讓氫能橫刀多愛?這是一個要好好解釋的專業問題」有些人擔心好的報導不會被看見,但是《商周》更擔心好的報導讀者不易懂。

第22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

呂國禎發表得獎感言。

呂國禎也講起,因為資源與時間有限,記者們到德國十天,得出兩個專題。「現在做媒體很不容易⋯⋯也是挑戰」最後他也提起,15年前,他第一次以《商周》的報導,拿到這個獎。如今15年過去了,也還是一直往前走,期望大眾能閱讀更多的好報導。

解釋性新聞往好的方向發展 評審評選不易

頒獎人同時也是本屆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評審召集人李志德頒獎前說到,今年報名參賽作品中,有112件特寫新聞,99件解釋性報導,但只有42件突發新聞。「突發新聞的敗壞,是新聞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然而,網際網路發展之下,解釋性報導與特寫新聞,卻得到非常好的發展。因此多元的作品,讓評審工作變得非常不易,才下最後決定結果。

李志德說:「雖然我們最後只能獎勵一件作品,但是每一件報名到入選的,我們都非常認真的看待」。他也強調,現在的評審,不會是高高在上讓人崇拜的物種,而是來「感謝大家願意在此世道下,還願意為新聞價值與民主自由奮戰的一群人」。

記者與文化工作者的安全與自由也需要被關注

除了希望大家關注突發新聞的衰敗、商業媒體無法跟上即時新聞的需要外,李志德也呼籲大家,一起關注前《上報》陳姓記者,因為2022年11月時,報導P. LEAGUE+職籃17直播高雄鋼鐵人隊中資入侵問題,而遭時任領隊陳冠豪教唆砸車的事件。「嫌犯在法庭上供述,他們收到的指令,本來是要將記者剃頭,但是因為他們也覺得太慘忍,所以『只』砸車」。

另外,八旗出版社總編輯「富察」李延賀今(2023)年初,在中國上海遭秘密逮捕,此事件依然不明朗。此二事件,關乎台灣與新聞的民主與自由,都需更多人一起關注。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