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精準新聞視角賦予本土新意義  《報導者》本土文化溯源專題獲獎

2023 年 11 月 29 日 | 卓新獎, 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獎

donation
盧信希|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報導者》製作團隊楊惠君、張子午、余志偉、黃世澤的作品〈亡國感下台灣主體藝文的追尋與迴聲〉,榮獲第22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報導者》本屆為二度得獎,去年以作品〈新台漫時代─在日漫韓漫夾擊下,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獲獎。

第22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報導者》專題製作人楊惠君(右2)、主編兼採訪主任張子午(左2)、攝影記者余志偉(左1)上台領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平路(右1)頒發獎座給楊惠君。

作品具新聞敏感度 切入角度精準 賦予存在事物另層意義

今年得獎的專題分為以下四個篇章:〈退後原來是向前──45年後,由歷史浪尖回歸的雲門《薪傳》〉、〈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不要在自己的地方,遺失了自己的東西──黃春明的鄉土文學裡,只有生活沒有理論〉,以及〈你的鄉愁,不是我的歌──運動、劇場、去中心化,八〇年代遺落的文化提問〉

專題主要以三則時事組成,分別是雲門成立50周年搬演1978年創作的《薪傳》、北美館40周年的《狂八〇》特展以及兩廳院35周年特展,串接回顧70年代的文化翻土和鄉土文學論戰,從中揭示「我是誰?」的時代流變,從1970年的亡國感至如今高舉的本土化。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作家平路頒獎時表示,文化藝術的報導近年越來越少人力資源投入,因此她認為卓新獎設立藝術與文化新聞獎格外有意義。評審團則認為,作品具高度新聞敏感度,透過精準切入的視角,以溯源方式給予存在事物的另一層意義。

不要再問什麼是本土 要探問怎樣讓本土更厚實

專題製作人楊惠君領獎時表示,感謝主辦單位卓新獎基金會給《報導者》團隊的肯定。因《報導者》是非營利媒體,過去卓越新聞獎的「加持」,也成為《報導者》捐助者「捐款責信」很大的指標。「我們不會忘記是誰讓我們有機會做這個報導」,就是八年以來每一位捐助支持《報導者》的「大天使、小天使們」。

第22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楊惠君(右起)、張子午、余志偉上台領獎,由楊惠君發表得獎感言。

楊惠君提到在不分類的獎項中,評比應是十分困難。她也把獎項於在場的新聞同業者分享,「只有我們還在採訪第一線的人知道,現在的環境有多艱難。」她指出困難不只是市場上媒體經營的嚴峻,也有許多意識形態上的交戰。除了讀者的認真監督,還有很多看不見的「黑手」、「黑影」干擾,而這個專題正是如此緊繃的言論環境下孕育的。

此外,她感謝《報導者》不受點閱率的限制,一直探問台灣在民主化轉型中,還有什麼可以思考的事情。回歸到文化層面,她指出文化是社會最厚實的根基。而〈1978,請回答──亡國感下台灣主體藝文的追尋與迴聲〉專題是向1970年代以來,持續在台灣各個領域開創、耕耘的文化藝術工作者致敬。

展望未來,她說:「希望我們不要再問什麼是本土,而是我們去探問怎樣讓我們的本土更厚實。」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