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國際新聞觸角向外延伸 敘事形式創新並與技術並進

2023 年 11 月 28 日 | 卓新獎, 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獎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每次擔任評審,不只是榮耀、也是一種享受,就像一場知識的饗宴」,四度擔任評審的王淑美,首次接下評審團主席一職。她表示能夠在短時間內,欣賞這一年之間專業、精彩的新聞報導,不僅增長知識,亦能獲得許多啟發,部分作品甚至成為口袋中的「經典教材」。

近年來,科技的進步跟增長更趨快速,生成式 AI 的發展更是超乎想像。但王淑美發現,台灣的新聞工作者並沒有消失在這些科技洪流之中,「反而大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跟上科技的腳步;尤其跟讀者互動的方式,也不斷推陳出新。」

敘事形式創新,內容與技術並進

本屆評審高度肯定內容形式的創新。王淑美表示,不僅是單純美好、精緻、專業性質,但新聞媒體願意擁抱新科技,使得敘事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同時也嘗試新的報導可能,亦不忘新聞「真實」的本質——內容與技術的同步精進,也是今年最令人驚艷的特色之一。

「台灣的國際新聞觸角,也正在不斷地向外延伸」,王淑美舉例,除了俄烏戰爭、以巴衝突,也有媒體橫跨了半個地球,實地踏入遙遠之處,將議題切入環境、人文等層面。在這些優質媒體的報導下,「不只是可以了解本地的主題,也可以讓閱聽眾的視野更加地廣闊。」

今年報名的國內媒體,除了報導視野擴展、帶回第一手觀察之外,本屆卓新獎亦有《日經亞洲》、《端傳媒》等國際媒體參與評選。王淑美表示,這也反映出了台灣的讀者、媒體機構,乃至於整體社會,對於國際資訊更加渴望,且更主動地參與其中。

參賽件數創新高 呈現媒體不同面貌

本屆參賽作品件數創下新高,但若以各類獎項的投件作品數來觀察,則會有不同樣貌。

增長最多的是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特寫新聞獎」,從前年的75件、去年的82件,到今年的112件,數量增長最為明顯。「許多有經驗的新聞人,能夠針對重點議題,提出細膩的觀察與分析」,王淑美認為,在網路媒體相繼成立的年代,這就是分眾市場呈現讀到觀點的可貴之處。

突發新聞的式微,也令評審團相當擔憂。當前的新聞產業正遭受多重危機:社群平台瓜分注意力、商業獲利模式淡泊、國內新聞媒體競爭激烈,王淑美認為,組織在樽節支出的情況下,選擇人力緊縮、薪資降低,影響到的就是新聞報導的品質。

「身為一個傳播學者,我認為,即時訊息才是整個社會知識的科基」,王淑美解釋,在虛假訊息當道的時代下,社會大眾更需要一個守門人把關;也有許多專題媒體,需要非常廣泛的觸角,亦需要從即時新聞搜集靈感。王淑美擔憂,如果突發新聞持續萎縮,報導的多元性可能就會受到侷限,新聞業在未來更有可能出現人力斷層。

第22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團主席王淑美
王淑美點出突發新聞式微的隱憂,希望媒體機構能夠投入更多資源。(特約記者宋思彤擷圖)

改善媒體產業的工作條件、投入突發新聞的經營與資源,都是台灣新聞產業的當務之急。

「站在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都不停地在嘗試、摸索、挖掘新的事物」,王淑美指出,台灣大眾渴望一個質量俱佳的即時新聞報導;未來的新聞人依舊得跟時間賽跑,但要持續在實作過程中摸索前行,才能尋求精進的專業。

王淑美目前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擅長消費文化研究、傳播科技與社會等領域,亦對新聞實務熟稔。曾參與第17屆、第19屆、第20屆卓新獎的評審工作,本(22)屆接下評審團主席一職。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