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好新聞淹沒在演算法資訊洪流中 新聞品質穩定才能與讀者建立信賴關係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22屆卓越新聞獎以「聽見歷史翻頁,守望真實」為主題,點出新聞人紀錄真實、書寫歷史的純粹本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今年致詞內容聚焦在「訊息碎片化、資訊白名單、即時新聞」等主軸,討論深度新聞的能見度,以及即時新聞的未來。
蘇正平表示,台灣有許多具深度的新聞作品,但在資訊洪流之下不易被看見;媒體老闆對於即時新聞的投入亦稍嫌不足。蘇正平期許媒體機構能夠投入更多資源,藉此建立讀者與媒體機構的「長期信賴關係」。
許多優秀作品被「資訊洪流」埋沒
「事實上,台灣媒體有非常多優秀的作品」,許多評審在決選過程中,都會發出類似的驚嘆,也再次證明了台灣深度報導的軟實力。蘇正平表示,卓越新聞獎成立以來,不論是調查報導、新聞評論,乃至於近年的創新敘事,始終都在鼓勵認真、優秀的新聞作品。
但在資訊洪流、訊息碎片化的時代,即使做出好新聞,也不一定能被讀者看見,「這些好作品就像是一串串的珍珠,散落在資訊的大海之中」,蘇正平提到,尤其社群演算法當道,要接觸、找尋到這些東西變得更不容易,也是當代新聞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近期學界提出「資訊白名單、信任圈」的概念,期望一般民眾能透過其信任的媒體來源,迅速地建立起對事件的認知。蘇正平認為,這個想法可以套用在日常生活中,「民眾也不需要再等到卓新獎頒獎後,才能找出優秀的作品,平常就能建立這個信任圈。」
但蘇正平也點出,能夠驅動台灣媒體真正向上的根基,還是出自於即時新聞的發展。「一個好的即時新聞,可以提供閱聽眾一個事件的內容,也提供好的觀點讓閱聽眾參考」,靠著新聞界穩紮穩打的努力,一般民眾就能透過媒體,增進自己對於事件的理解與認知。
媒體應與閱聽人建立長期、廣泛的信賴關係
擁有好的、穩定的新聞品質,才能夠跟讀者建立長期穩固的信賴關係。蘇正平指出,這不單只是記者個人的責任,而是需要媒體機構共同努力,投入相對應的人力、資源與訓練,「才能夠跟觀眾之間,建立一個長期、廣泛的關係,讓一般讀者能夠用很快的時間,就找到他信任的媒體。」
卓新獎走過22年,每年都有賴於評審的辛勤評分,蘇正平笑說,評審確實是非常勞累的一份工作,「完全就是公益的付出,每位評審也都標幟著卓新獎的高品質」。另外,贊助單位的的長期贊助與支持,也是卓新獎持續運作的原動力,蘇正平也特別表達感謝之意。
主持人李文儀也期許,一篇好的新聞可以成為珍珠、鑽石般的存在,「更能像陽光、空氣、花和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產生無以倫比的正面循環與影響力。
三立新聞主播李文儀擔任本屆頒獎典禮主持人。
蘇正平先生現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國民經濟學研究所。蘇正平曾在《自立報系》、《台灣日報》、新頭殼等媒體服務,亦曾任記者協會會長、新聞局局長、中央通訊社社長。「卓越新聞獎」即在蘇正平擔任新聞局長時,因應金鐘、金鼎等「官方獎項退出新聞圈」的聲浪下所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