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評審召集人

陳家帶

繽紛爛漫的藝文新聞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有心鼓勵藝文新聞,單獨設獎,每每讓評審在激烈討論之餘,回顧藝術與文化的定義,期能不偏不倚命中紅心;而此類別不分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播客來者不拒,文字光影音聲紛陳,更顯鬧熱非凡。

既然為獎,則必也看重創意、品質、趨勢、影響力、難易度五端,總要樹立標竿,引領潮流,俾使新聞工作者前進理想,有所依循。

今年參與角逐作品七十五件,舉凡搶救遺址、國寶技藝、文藝復興、島嶼微光、城鄉發展、文創營運,乃至部落尋根、樂團旅程、地下電台、金馬史蹟、離散港人、食物故事等等,題材豐富多樣,形式自由善變,令人目不暇給,耳不勝收。

每位評審從獨具的慧眼出發,唇槍舌劍愈辯愈明,終至暖心交集,八件傑作應聲跳出,同步浮現以下三個母題──
1. 水世界:台灣溪流縱橫,四面環海,裡外本是一片汪洋;「海洋尋寶大時代」、「潛行曾文溪」兩篇俱是水世界,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分別探索綠島澎湖沉船沉城之謎與曾文溪大規模空拍水文,加以多焦環視、解讀,成果十分豐饒。
2. 文化遺產:台灣非聯合國成員,無法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但文化部依照世界標準,已自行選出十八個潛力遺產,要讓國際珍視我們的寶貝;「遺珠之憾──缺角台灣」正是戮力發聲的跡證,「亡國感下的台灣藝文追尋與迴聲」、「媽祖,與祂的家人們──百萬人進香的歷史足印與文化新生」,甚至前述「海洋尋寶大時代」,也大有為文化寶島揚帆的潛在能量。
3. 環境熱話:新聞追求當下,愈夯愈美麗;從他山之石「書不起的戰爭──借鏡韓國出版、全球最會賣書男人經驗」、本土之思「傳統文化的氣候危機:媽祖繞境發高燒、鹿港老街淹大水、鄒族神花不開花」,到系列專題「北藝之後」,針對書店出版、文化地景、表演場館三者大聲疾呼,亟欲挽回危急存亡之嘆,似可歸入此類。

藝術乎、文化乎,新聞乎、歷史乎,隨著定義的縮小與放大,作品也在箭靶
同心圓的內外圈游移擺盪,直到漸次找到各自的屬性,進而落實定位,乃有「卓越」之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