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電視及網路(影音)類 評審召集人

莊豐嘉

只要給我舞台!

有人說,收看台灣電視新聞,常覺得新聞智商非常低。但只要看了參賽的各個作品,都會驚嘆,台灣原來有那麼多好新聞!

其實,重點在於有沒有給予記者真正的舞台,只要有機會,我們的記者就能夠做出好新聞。

參與本(22)屆卓越新聞獎「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競賽的各個影音節目當然也不例外,從中看到台灣社會過去一年的脈動,以及關心的議題,彷彿是加加加長版的年度關鍵字。

簡單歸納今年投件及審議過程,有以下幾項特色:

1、 議題集中。多個媒體不約而同聚焦一樣的話題,例如行人地獄、長照問題、藥荒困境、光電爭議、缺工時代及沙灘車等,在在顯見這些議題的迫切性,讓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心有戚戚焉。這也給了我們在評比相同議題時,有了更多可比較的視點。
2、 評審所見略同。在初選過程中,被圈選的作品便具有高度共識,對於最後沒有入選的作品,也都能具體指出原因。
3、 網路影音參賽件數不多,但頗有驚豔之作,例如在國防議題上的製作:《台海戰雲・徵鷹啟示錄》(天下雜誌),可惜角度單一,若能略加改進,其實是參賽作品的勁敵。
4、 除了大菜,也有小品。主題雖然不是重大事件,但節奏輕盈,主題集中,令人動容。即使沒有入選,《雙島記》(Taiwan Plus)、《月事界革命》(ETtoday)等諸多特色議題的探索,也讓人眼睛一亮。

此外,投件作品中,除了正規經營,也有創意別裁的形式,雖然沒有入選,但不免引人思考,當面臨AI時代來臨,新聞敘事及製作方式可能產生的變革,值得未來評比標準的檢討或放寬。

其實,本屆參獎投件總件數為202件,與上屆差異不大;也可以發現,無論是短篇或長篇,深度報導是競爭最激烈的戰場,兩者相加高達156件,相對的,突發新聞參賽僅16件,新聞節目為30件,固然顯現各新聞台或影音新聞參賽重點放在深度調查報導,展現提供社會優質產品的企圖,但也顯示,新聞媒體在重大突發新聞上是否缺乏自信心?在新聞節目的操作和即時規劃能力的不足?故可選擇參賽者少?

但作為新聞媒體,時時刻刻發生的新聞,每天每節需要報導的新聞時段,才是影響觀眾的日常,所發揮的影響力更是潛移默化,成為大眾對電視新聞的一般觀感。

我在電視台任職時,不免對日日奔波於日曬雨淋、即時採訪新聞的記者感到不平。因為他們提供了最即時、最匆忙、最緊張的資訊和觀點,但在參與新聞獎的競奪時,常常是無聲的一群;苦勞有份,得獎無緣。

其中原因業界應該眾所皆知,但仍值得各電視台和網路媒體經營者思考,如何在人力及資源配置上做大幅調整,以整體的質量做為新聞工作的重點,可能是當務之急。

也就是,我們究竟是要做一個可有可無的24小時電視/影音新聞媒體?還是一個有質有感、輕重恰如其分,具有十足信賴度的新聞來源?這是每一位媒體經營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希望他們能夠給予新聞工作者一個有希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