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新聞攝影獎 評審召集人
沈昭良
新聞攝影的改變與不變
伴隨著美學觀念、工作方法、媒介平台、數位軟體、AI技術的盤整與更新,回顧過去二十年來專業攝影工作相關的應用、類型表現以及跨域發展,正逐漸由傳統寫實,朝向新紀實、當代、觀念、複媒、裝置、跨藝術/領域等形式,進行全方位的實踐與開拓;主要的發表平台也由傳統的紙本媒介、出版,聚焦在更為即時、靈活的網路媒體與數位環境;在創作表現上,也更穩定成為保有自身語法、材料特性與多樣展示可能,足夠做為其他藝術形式重要支撐的獨特藝術類型。
延續前述的發展脈絡,迎接攝影工作者與廣大受眾的,自然是更為自由開放、馳騁遼闊的影像世界,連帶也為新聞 / 紀實攝影的表現形式,帶來豐富的變貌與外擴。最為明顯的體現,除了在內容與規模上,由單張、局部、短篇的書寫紀錄,轉為在區域、國家甚至全球性議題視野下,更具時間性、策略性、結構力與表現力的攝影深耕,同時精確援引攝影觀點,結合平台、媒介、機具所具備,最即時與全面的影響效益,不斷提出對人類、土地與環境的永續性關注。
在此同時,馬格蘭攝影師喬納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以其在馬其頓所實地拍攝的空景為基底,電腦合成加入3D人物建模的系列作品《The Book of Veles》(韋萊斯之書),獲得「2022世界新聞攝影獎」(World Press Photo)「歐洲 / 開放形式」組別的首獎;美國攝影評論家科爾曼(A. D. Coleman),揭露知名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於1944年6月6日(D-Day)所拍攝諾曼第登陸的二戰經典照片,並非如大眾長期以來所認知,是在槍林彈雨的搶灘過程中所攝,更未有因烤箱過熱造成底片熔毀的事實。無獨有偶,西班牙巴斯克大學(Universidad del País Vasco )教授何塞.曼努埃爾.蘇佩雷吉(José Manuel Susperregui)經過多年的現地調查和比對,也在他所發表的論文中舉證,卡帕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期間所發表《倒下的士兵》的拍攝地點,並非如先前所描述的戰事前線穆里亞諾山(Cerro Muriano)。
就在AI技術所帶來的影像生成變革,對於新聞攝影可能造成的倫理與法律踰越,以及未來觀者對於圖像真偽判讀的潛在艱困,類似的今昔對照與發現,雖令讀者、相關專業人士始料未及,甚至跌破眼鏡,卻也在假新聞/訊息層出不窮的當下,更顯得格外警醒與珍貴。
相對於邁向全球化時代的躍進,就在記憶鮮明的這幾年,包括以巴戰爭的勃發,台海情勢所造成的區域性緊張,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Covid疫情的全球性肆虐,舉凡天然災害、戰亂、人權、飢荒、傳染病等等議題均未曾停歇。或許,在圓滿大同世界的曲徑上,註定包裹著深淺不一的哀痛與創傷,又即便我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文明,仍屬不斷喟嘆的遠方,新聞攝影卻始終屹立不搖,在多元多樣的影像表現中,持續扮演著豐富傳播內容,擴大傳播範圍,提升傳播能量的有效催化,不僅是不同世代人在多舛時代的共同見證,以及回溯歷史、掌握現在與擘劃未來的關鍵性取樣,更有可能是人類在面對文明缺憾時,凝聚共識,引發行動,進一步帶來改變的刺耳哨鳴。
本屆的評審工作,為求實質上審慎與程序上周延,評審團歷經反覆充分的意見交換與多次的投票表決,決選出今年的單張新聞攝影獎與系列新聞攝影獎。整體而言,除了媒體趨勢、時代氛圍,對於攝影記者工作環境、內容以及自身熱情、紀律所帶來的影響;單張攝影作品的細節和結構,以及系列攝影作品的工作方法、觀點視角、編輯實務等等,仍是長期以來具體有待努力的方向。(評審記錄與入選理由詳如專刊)。未來,如何在專業提升與外擴精進的目標基礎上,透過獎賽以外的課程或工作坊形式,為相關的從業人員/創作者,提供學習與交流管道,未嘗不失為機構/機關進一步扶植紀實/新聞攝影領域的開創性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