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平面及網路(文字)類 評審召集人

李志德

這十年被扼殺的

和豐收的

今年平面及網路組分成四組,參賽的件數分別是「特寫新聞」112件、「解釋性報導」99件、「突發新聞」42件和「新聞評論」36件。之所以把件數列舉出來,是為了說明我們看到的第一個現象:在近十年新聞經營環境的大變局中,「即時新聞」成了重災區。

我們很直觀地就可以看見這件事:在正常的新聞工作中,即時新聞的產量應該遠遠多於其它三類。但參賽的件數卻只有「解釋」和「特寫」新聞的一半。這意味著不管哪個機構,「拿得出手參賽」的突發新聞比例非常非常低。這是我們新聞行業共同的危機。

因為「突發」是新聞服務最重要的產品。不管是發生公共安全意外、反抗極權政府的抗議突然爆發,或者天然災害不期而至。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突發新聞向讀者提供正確的資訊,設定正確的議題,引導有意義的討論。突發新聞的本身既是產品,又是進一步發展「特寫」、「解釋」、「調查」和「評論」的原材料。

在現今的新聞環境下,突發新聞遭到什麼樣的摧殘,這裡不必再多說。我們更願意說的是在入選作品裡,不管透過媒體機構的組織戰,或者個別記者的拼搏,都讓我們看到了記者對抗時間壓力和資訊迷霧的頑強意志,突發新聞獎勵的就是這種鬥志 —— 或者我們稱它為「新聞魂」。

和「突發」恰恰相反,「解釋性新聞」和「特寫新聞」則反映了過去十多年,媒體在網路平台上得到的全新的發展空間。不管是傳統新聞機構轉型,或者新創媒體,在「解釋」和「特寫」領域都有一種十年積累後的豐收感。特寫新聞的細膩筆觸遍及不同領域,解釋性新聞忠實扮演著「知識翻譯機」的角色,將複雜的科學、財經或者公共政策清楚明白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另一項可喜的發展是「解釋」和「特寫」的取材愈來愈多元,除了傳統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以外,我們也看見關注國際和中國的作品。另一方面,農業、環境、動物保育和社會福利等領域的垂直媒體,今年也有非常精采的作品。他們的強項是專業性,站在這個基礎上切進更加深入的議題,例如探討農業的品種權、野生動物的管理,或者如評論組入圍的一部作品,討論災難捐助時,怎樣的「愛心」才夠專業,恰如其份地達成最大效益。

評論組其它入選的作者,有如今已經出現斷層的國際新聞通才,也有資深記者將多年積累的採訪經驗化為議論。學者和時政觀察家則各有獨到和犀利的觀點。他們身為評論者,貼不貼近主旋律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理有據有價值歸依。另外值得一提的,入選作品有些來自專業的時政論壇網站,它是這些好作品最精緻的展示間。

最後多說一句,我們七位評審盡最大的努力,選出心中認定最好的作品。但畢竟時間太少,作品太多,我們不敢保證每一件參賽作品都得到了面面俱到的評價。只不過評審是一時的,一屆換過一屆的;真正重要的是在這個世道下還堅持留在第一線上,寫下參賽作品的每一位新聞人,這個精神才是永遠的。

身為評審,是我們要向各位致意。謝謝大家用新聞報導,守護著我們的自由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