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屆卓越新聞獎
評審團主席 / 王淑美
摸索前行
尋求精進的新聞專業
能擔任卓新獎評審既是榮耀也是享受,此身份得以在短時間內欣賞一年來各式主題與呈現方式的精彩新聞報導,不僅增長知識,對議題有更深刻了解,與評審交換意見時亦獲得啟發,並趁機留存不少優秀作品作為教材。在擔任三屆卓越新聞獎評審後,本次很榮幸受邀擔任評審團主席,得以更全面的視野來審視所有報名作品。
今年一共收到912件報名,本屆評審高度肯定內容形式的創新。新聞媒體擁抱新科技來使敘事形式更多樣,增加互動性之外,積極嘗試並創作出新的報導可能,同時不忘內容才是報導的本質,如同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召集人李明哲所言,評審們看到了內容與技術的同步精進,非常驚喜。
國際化也是本屆卓新獎特色之一。不分組評審召集人童再興觀察,不僅本地媒體擴展報導視野,遠赴北極圈、烏克蘭、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帶回第一手報導,報名參與評選的包括《日經亞洲》、《端傳媒》、《自由亞洲》、《如水》等國際媒體,反映出台灣的讀者、媒體機構、乃至整體社會,渴望掌握國際資訊且更主動參與其中。
觀察各分組報名情形,平面組「特寫新聞獎」報名件數從第20屆的75件、上屆的82件,大增為112件,是成長最明顯的項目。這反映了近年來網路新聞媒體相繼成立,眾多有經驗的新聞人得以針對議題提出細膩的觀察與分析,呈現其獨到觀點。然而,與此同時,在平面類與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的「突發新聞獎」報名作品件數相對稀少,而且是近年持續的現象。
如電視及網路(影音)類召集人莊豐嘉所言,負責每天例常新聞時段的記者,「提供最即時、最匆忙、最緊張的資訊和觀點」,卻也最常遭受攻訐、且總是與獎項無緣。事實上,如何將以最快速度且最接近真實的新聞傳遞給閱聽眾,是十九世紀英國報業成為教會、貴族、平民之外第四權的核心價值。當前新聞產業遭遇社群平台瓜分注意力、利潤大不如前,尤其台灣新聞媒體之間競爭激烈,常見組織緊縮人力、壓低薪資來撙節支出,以至影響到報導的品質。
長期觀察媒體產業發展,傳播學者Robert G. Picard指出,近年來眾多新聞工作者紛紛離開大型機構,興起創業潮,以專題方式經營議題並深度報導,透過網站直接與讀者互動。不過因為人力與資源的短缺,小眾新聞網站無法做到傳統商業新聞機構的廣泛布點,報導內容多元性勢必受侷限。從卓越新聞獎報名件數觀察,突發新聞獎續減,特寫、解釋、專題、podcast大增,也反映了此現象。
然而,民主社會需要廣度且數量都充足的新聞作為資訊與對話的基礎。當今優秀的評論、特寫、專題等新聞工作者,都不乏早年在第一線新聞現場的磨練,如果突發新聞持續萎縮不振,新聞業勢必出現人才斷層。另一方面,今年各組報名作品都有主題集中的情形,這也可能是缺乏觸角廣泛的日常新聞,以致難以挖掘出主題多元、易被忽略的報導面向。因此,我也呼應莊豐嘉的建議,改善工作條件是媒體當務之急,臺灣大眾期待也需要更多質量俱佳的即時新聞報導。
新聞是與時間賽跑,持續在實作中摸索前行、尋求精進的專業。這與人工智慧(AI)以過往資料為基礎提供成果截然不同,根基於過去的演算法難以帶來創新,但與時俱進的新聞可以。恭喜所有入選的新聞人,也再次感謝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的籌畫,讓更多人看到優秀新聞報導。